李萬強 霍學喜
摘 要: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高校面臨的一項根本性的財務變革,其推行不可逆轉。文章基于分析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帶來變化的基礎上,揭示高?,F行財務管理在推行國庫集中支付中存在財務預算方法、會計核算體系與國庫集中支付不適應,財務管理觀念、制度滯后和財務管理電子化、信息網絡化水平不能滿足國庫集中支付的要求等方面問題,提出更新觀念、加強預算編制管理工作、支付信息系統建設和高校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會計信息化程度、高校預算水平、解決好高校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關系、建立滿足內部管理和集中支付需要的項目核算體系等對應措施,以順利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高校;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1-0062-03
我國從2000年開始試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2002年8月財政部、教育部開始在5所高校開始試點。從2007年7月1日起,教育部直屬高校財政性資金將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標志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作為國家著力推行的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給傳統的高校財務管理理念和模式帶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因此,分析現行高校財務管理在哪些方面不適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加強高校財務管理的針對性,保證國庫集中支付在高校迅捷、有效的實施,尤為必要。
一、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認識
國庫集中支付是以國庫單一帳戶體系為基礎,以健全的財政支付信息系統和銀行間實時清算系統為依托,在預算單位動用財政性資金購買商品、勞務和支付款項時,經國庫集中支付機構審核后,通過國庫單一帳戶體系,采用財政直接支付或財政授權支付方式,將財政性資金支付給收款人或用款單位的財政資金管理辦法。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一項公共財政管理制度。我國在汲取國際上一些市場經濟化國家的通行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從2000年開始試點,這是繼預算外資金管理、政府采購、部門預算之后,我國財政管理的又一項重大改革。國務院把建立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的現代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作為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寫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
對高校來講,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后,其變化主要表現在:(1)經費領撥方式發生了變化。國庫集中支付后,學校收到的不再是實撥資金,而是國庫零余額用款支付額度,用款額度實際支付才等于撥付資金。即財政資金不再直接下撥到高校,而是由國庫根據已批復的高校部門預算和用款計劃,直接向高校在商業銀行開設的零余額賬戶下達和劃撥用款額度。(2)銀行賬戶管理發生了變化。高校多頭開戶將取消,而是由財政部門為高校在指定銀行開設零余額賬戶,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高校在銀行的賬戶不再是存款賬戶,而是零余額帳戶。學校當日發生的付款先由銀行墊付,并依據財政部門下達的授權支付額度控制支出,每日終了,代理銀行再與財政部門結算。學校也不能從零余額賬戶向存款賬戶劃轉資金。(3)對部門預算編制和執行的變化。國庫集中支付首先是“有預算才有支出”,學校不能先行墊付未落實預算的項目支出,也不能期望對前期支出用以后的撥款歸還。這就要求預算的編制要盡可能具體、準確和完整,才能保證各項工作資金開支的需要,遺漏的項目將無法調整。(4)結余資金管理發生了變化。年終決算,年底尚未使用的用款額度會自動注銷,下年要使用必須重新申請。(5)校內資金轉撥權限的變化。根據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學校不能向分校(校區)、校醫院、設備處和基建處等二級核算單位轉撥資金。
國庫集中支付的實施,有利于規范財政支出行為,“拍頭預算”、“先斬后奏”、超預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減少了資金層層撥付環節,最大可能避免了資金被擠占、挪用現象,提高了資金運轉效率;增強了預算執行透明度,提高了預算執行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為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加大了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強化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腐敗的發生。
總的來講,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與國際接軌探索公共財政改革取向的必然,其推行不可逆轉。對高校來講,它不僅僅是一種財務制度的變革,還帶來對傳統財務管理觀念、理念和模式的沖擊,必將對高校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高校必須盡快應對并適應這種制度變革,建立與之適應的財務管理制度與模式,以促進自身不斷發展。
二、高?,F行財務管理在推行國庫集中支付中存在的問題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后,雖然高校在資金使用權、財務管理權和會計核算主體方面沒有變化,但財政性資金支付和流轉方式的變化還是使高?,F行財務管理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1.高?,F行財務預算方法和水平阻礙了國庫集中支付的運行。我國高校實行“兩上兩下”的預算管理模式,在預算的編制上,通常采用基數加增長的方法,大多由財務部門根據上年預算的基數及當年發展的需要確定當年預算,缺少論證及反復討論、修改,更沒有設立專門機構研究預算問題。[1]這種預算方法導致各部門在預算編制過程參與度較低,預算與實際業務所需資金差異較大,除了項目支出外,財政預算中的基本支出根本無法確切地與實際支出相對應,致使預算經常調整,數額過大,預算剛性程度不高,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兩張皮”。國庫集中支付后,要求高校提供科學、合理、準確、詳細的年度支出預算,并要根據資金來源的性質將財政性資金與非財政性資金區分開來,同時根據預算編制按季分月用款計劃,落實到類、款、項、目。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類、款、項、目之間不能調劑使用,用款計劃年末結余要注銷,第二年再重新申報。[2]這種預算編制和執行要求高校必須加強資金使用的計劃性,提高預算的水平和剛性。
2.高?,F行會計核算體系與國庫集中支付不適應。目前高校財務執行《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打破了預算內資金與預算外資金之間的界限,實行“大收大支”、“收支兩條線”的核算模式,收入按來源,支出按性質和用途劃分,收入和支出沒有資金的一一對應關系。這種核算體系便于高校統籌安排資金,提高了資金使用的靈活性和效益,同時還有利于會計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支付后,財政性支出要求明確內容,嚴格按照預算安排支出,并要明確哪些項目屬于財政直接支付, 哪些項目屬于財政授權支付,通過零余額賬戶直接支付,這與高校現行會計核算制度產生矛盾。[3]
3.高?,F行財務管理的觀念、制度滯后,不利于國庫集中支付的推行。目前高校財務管理仍以服務職能為主,內部資金合理運作與管理職能沒有充分發揮,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的財務管理和財會工作重點還停留在傳統的記賬、算賬、報賬水平上,財務管理功能遠未發揮出來。另外,高校內部的一些內部財務控制制度與模式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薄弱環節。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會計核算不再是簡單的記賬、算賬,它將成為科學理財和經濟決策的依據。高校現行財務管理的理念、制度遠遠不能滿足這一要求。
4.高校財務管理電子化和信息網絡化水平不能滿足國庫集中支付的要求。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財政部門、高校、銀行間的結算都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實時進行的。高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就必須建立一個與之兼容的現代化財務管理系統,以便及時準確報送、反饋有關財政資金使用和管理信息。當前,高校普遍存在國庫支付電子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及會計信息化水平不高,或由于技術問題無法與財政信息系統對接,再加上高校使用的國庫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統還不夠成熟,程序操作復雜,致使經常出現信息不暢,數據采集、反饋不及時、不全面,影響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推行。
三、高校應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對策措施
1.更新觀念,精心組織,著力適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實施勢在必行。對高校講,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又是一項新生事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對傳統財務管理的思維方法、工作習慣、管理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更新觀念,逐步形成適應國庫集中支付的理財觀念和管理模式。其次,要充分理解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大力宣傳,對需要做的工作和改變的工作環節進行詳細解釋,加強校內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對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處理。最后,要做好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前后的會計賬務銜接工作及相應的財務管理、跨系核算和對賬簽證工作,健全高校內部的核算制度和財務管理制度。
2.加強預算的編制和管理工作,提高高校預算水平。高校財務預算編制的“粗線條”和執行的非剛性是阻礙國庫集中支付實施的主要問題。而這一問題本質上就是由于以往的軟預算慣性難以適應國庫集中支付的嚴格約束,以及預算本身難以達到集中支付所要求的水平。如果預算環節沒有做好, 集中支付環節就必然會出現難以適應實際需要的問題。只有在預算階段盡可能對各項支出的安排做到細致準確,才能使國庫集中支付時做到按部就班。[4]為此,高校必須大力加強預算編制和執行剛性,要建立科學的預算定額和支出標準體系,對基本支出預算實行零基定額編制,對項目支出預算實行滾動編制,確保預算編制的質量,使執行預算和上報的部門預算從內容和形式上逐步對接,同時在預算的編制上要用好機動性支出的預留額度。要加強對預算執行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堅持“先有預算后有支出”的原則,使所有資金支出都建立在明細的預算基礎上[5]。
3.解決好高校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關系,建立滿足內部管理和集中支付需要的項目核算體系。高校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之間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收入和支出有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上。國庫集中支付要求詳細區分那些是財政性支出,那些為非財政性支出,增加了會計集中核算的難度,使其趨于復雜化。其實二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減少撥款環節,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在高校國庫集中支付推行中,要結合會計集中核算,慢慢理順相關關系,建立一套適合高校的國庫集中支付核算體系。實踐將證明二者最終能夠有效融合。
4.加強高校國庫集中支付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會計信息化程度。會計電算化和信息網絡化是國庫集中支付的必要條件和技術手段。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后,高校較之從前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加大,且這些都是建立在信息網絡系統基礎上的。高校應根據需要,加強財務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及時添置更新設備,設立網上申報專線,提高會計電算化水平。同時要加強與國庫管理部門、銀行的溝通與協調,以達到信息報送準確無誤、反饋批復及時、信息使用方便快捷的目標。
5.加強高校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一個新生事物,其運作程序和各項配套措施還在進一步完善中,這就要求高校會計人員不僅要領會國庫集中收付的實質內容和要求,還要熟知其操作流程與工作方法。而高校財務人員多年來習慣于國庫分散式支付的管理模式和會計習慣,對國庫集中支付這種全新的管理模式還需要時間逐步認識提高。為此,必須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深刻領會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關的每一項政策,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規范會計操作,提高核算水平,從人員素質上保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順利實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校財務管理考察團.對澳、新兩國高校財務管理考察與啟迪[J].預算管理與會計,2005(1):36-38.
[2] 賈艷梅.淺析高校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63-65.
[3] 鄒長城.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J].湖南社會科學,2005(3):86-89.
[4] 張志暉.國庫集中支付后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事業財會,2006(6):58-60.
[5] 劉培勝.新時期高校財務管理服務和諧性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7(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