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吳 剛 焦艷惠
摘要: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優化是一個涉及目標、環境、動力和運行機制等多種因素在內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高等教育資源結構的優化程度、方向和最終實現的效果。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優化的影響因素包括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階層的變化、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因素,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復制模式的影響和高等學校資源流動障礙的影響。建立合適、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其核心在于各種教育資源的結構性優化。
關鍵詞: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225-03
高等教育資源通常是指組成、維持、參與并服務于高等教育系統的資源,是高等教育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總和,是開發和發展高等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條件。高等教育資源結構是指各種資源構成要素的組合方式和聯結形式。高等教育資源結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整體功能水平,它規定著其內部各個要素的性能,使其內部各個要素具有其單獨存在時不可能具有的性能。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優化對系統的整體功能具有重要影響和制約作用。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1.社會階層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計劃經濟時期決定人們社會經濟狀態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標準(如政治身份、戶口身份和行政檔案身份等)逐漸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職業分化、收入差距擴大和資產私有形式的出現促使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晰。文獻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在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資源、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量決定著人們的綜合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著他人對某一個人的社會性評價,同時也決定著個人對自己的社會性評價。三種資源擁有量在人群中的分布差異,是社會經濟分化的表層現象。然而,階級階層理論家們最關注的問題,并不是資源配置的表層現象,而是導致資源分配差異的原因以及這種差異可能產生的社會政治后果。據此劃分出十大社會階層:
(1)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擁有組織資源);(2)經理人員階層(擁有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3)私營企業主階層(擁有經濟資源);(4)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擁有文化資源);(5)辦事人員階層(擁有少量文化資源或組織資源);(6)個體工商戶階層(擁有少量經濟資源);(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擁有很少量三種資源);(8)產業工人階層(擁有很少量三種資源);(9)農業勞動者階層(擁有很少量三種資源);(10)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基本沒有三種資源)。
由于人的社會階層會直接決定人的生活水平、社會地位等,因此對于自身準確定位是人們幸福與否的關鍵所在。為了迎合社會階層變化這一社會現象,高等教育也隨之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以前分類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解放軍時,高等教育資源主要圍繞這一特定分類而確定。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日益豐富化,高等教育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多彩,那么其資源結構必然要發生一些變化。
2.經濟的發展。首先,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地區間不平衡。著名教育經濟學家王善邁先生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將全國30多個省(市)區分為四類:一類地區為京、津、滬經濟最發達地區;二類地區為遼、蘇、浙、魯、粵等發達地區;三類地區為冀、晉、吉、黑、皖、閩、豫、湘、鄂、川、新等不發達地區;四類地區為其余省區等最不發達地區。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均教育經費及教育資源配置地區之間的差距相當顯著。據統計,一類地區人均教育經費始終是三四類地區教育經費的2—3倍,二類地區的人均教育經費要高出三類地區的44%。這種教育資源的配置狀況直接造成了我國不同地區之間高等教育在質量、水平、數量及發展速度上的差距。
其次,市場經濟追求效率優先的原則在短期內也加強了高等教育資源結構的不合理。我們目前選擇的是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主要目標是效率。因此,十五大報告就明確了我國現階段的總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教育方面,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我們還將公益性的教育事業產業化、市場化。甚至還試圖通過刺激教育消費來拉動國內需求,推動經濟發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們學習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采取產學合作、校企聯系、教學科研統一、創建科學園區、高等教育私營化、高等教育產業化、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等措施,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目前,我國的教育市場已初具規模。但是,由于教育的市場公平與教育的社會公平在內涵上存在顯著差距,使得教育在追求效率時,忽略了社會公平。這是因為,教育的社會公平,以平等為其內核,目標是實現教育的機會均等,而從市場的角度看教育的市場公平,則以不平等為其內核,目標是實現教育效率,這必然會對教育機會實行有差別的分配。當教育走向市場,教育可以作為商品進行買賣時,就會出現誰花錢誰受教育的局面,教育的社會公平就成為一種理想。
3.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影響高等教育發展一樣,政治因素的影響作用更大。國家的法律、政策等政治傾向對其資源建設起主要的影響作用。例如,對某區域的扶持、對某一產業建設的加強或削弱等等,都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發展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權力的下放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高等教育資源結構的不合理。對于發達地區而言,其經濟足以支撐當地的高等教育的生存與發展,與以前比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盤活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運行同經濟發展呈現出良性循環的局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而經濟落后的老工業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情形卻不容樂觀,甚至令人擔憂。以老工業基地為例,由于老工業基地經濟的轉型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因而經濟的轉型很困難。地方政府在應對經濟上的關停并轉方面已經是捉襟見肘了,就更談不上對教育的投入了,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數量也就成為了問題。
進一步而言,高等教育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于資源量的大小、結構和質量,這也解釋了社會政治因素對于高等教育資源結構變化的決定性作用。
二、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復制模式的影響
在上個世紀末,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一些比較奇怪的現象:不考慮自己的特色,基本上追求大而全的模式,試圖打造一流的國際綜合高等學校。在這種思想之下,由浙江大學開始進行了高等學校合并的時代。然而,合并成功的案例與預期的理想目標相比卻不是很多。到本世紀初期,仍然還有一些高等學校在某些力量的制約下進行同樣的事情。這種復制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高等學校的建立與發展同重點高等學校以及已經采用新模式獲得成功的高等學校模式如出一轍,正是由于這種同向、盲目的競爭,造成高等學校之間的內耗增大,嚴重地影響高等教育產業健康、正常的發展,妨礙了各個高等學校、各個學科之間所產生的“共鳴”效應,阻礙了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學科(專業)建設上,如果某些高等學校新建立的某些學科(專業)突然得到成功,那么這個學科(專業)在一定范圍內被迅速模仿。如計算機熱、生物工程熱、經濟管理熱、物流熱、金融工程熱等等。建立這些學科(專業)的高等學校并沒有考慮自身的性質、資源約束、特色,只是一味的模仿,這樣使得某些學科迅速熱起來,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特點,又迅速降溫。原因很簡單,不適合自己特點的專業,最終不會成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由于這種復制模式的存在,造成高等教育資源存在著一定的內耗。
三、高等學校資源流動障礙的影響
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資源的配備,不是在宏觀上進行有效地調控,而是根據各微觀主體對資源的需求來進行。教育資源一旦分配下去,資源就落戶在一家、“靜止”在一家,教育行政部門很少去考慮怎樣使資源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為更多的需求者服務。比如說,對大型教學、科研貴重儀器設備等的購置,往往是從一個學校而不是從幾所學校的共同需求、發展來全面綜合考慮。盡管政府大力提倡資源共享,《高等教育法》中也有相關條款,但大部分高等學校多年來所形成的“為我所有”的資源占有觀和使用觀,再加上沒有具體措施作保證,使得資源共享難以實現。
在高等學校擴招的形勢下,誰擁有足夠的辦學空間,誰就可以吸納足夠的生源。從某種意義上講,誰不主動拓展辦學空間,誰就等于主動把“蛋糕”讓給別人。由此可見,高等學校的擴建,是學校現實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大學新校區、大學城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著盲目跟風、貪大求高的現象。有的學校在校園規劃和建設的標準上一味求高,學校本身規模并不大,卻利用國家對教育用地的優惠政策圈起了大量用地,給學校帶來了沉重包袱,導致教育投資浪費,銀行貸款風險加大。政府出面將高等學校集中起來建大學城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重復建設,園區實現資源共享,如教師互相聘用,圖書館、大型體育館等設施共用。但實際上資源共享難以實現。有的大學城里,各高等學校新校區自成一體,“五臟俱全”。如此一來,各個高等學校均不愿意與其他兄弟院校平分蛋糕,而是絕大多數處于敵對的競爭中,那么,造成的影響只有一個:資源浪費,包括成果。“資源共享”在中國高等教育產業中實屬罕見。很少有實驗室、大型科研或教學器具得到共享。近年來,教師在高等學校之間的共享有所緩解,但這僅僅是一個較好的開端,希望有更多的資源得到共享,各個高等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頻率、方式、程度不斷加深,只有這樣,高等教育資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
可以看出,我們應當建立合適、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而其中一個最為恰當的方法就是將類似性質的高等學校視為同一個區域,對于同一區域采取同一種管理模式。即從高等教育區域的角度對其進行指導性的宏觀調控,從微觀層次上建議各個高等學校建立合理的交流,加強同一區域內部的資源尤其是知識資源的流動速度。這種策略的核心在于各種教育資源的結構性優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高等教育資源結構優化的意義顯得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顏莉冰.高等教育資源的區域公平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5,(5):33-36.
[3]傅毓維,邵爭艷.基于DEA的區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191-193.
[4]鄧曉春.21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與結構布局的研究報告[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