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琴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課堂的動態生成就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現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教師的不同處理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使課堂呈現出動態變化、生機勃勃的新特點。
一、根據質疑引生成
語文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在答問錯誤時、爭論困惑時、質疑問難時會有很多超出預設的情況出現在課堂上。教師只有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充分開掘利用,才能使課堂更主動、更有效。
《曼谷的小象》是全日制聾校語文教材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在泰國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發生的故事,泰國婦女阿鈴指揮乖巧、聰明的小象幫助中國司機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車輪胎拉出來并沖洗干凈,得到周圍人們的贊嘆,使人們感受到曼谷景美、物美、人更美。在教學時,一名學生問我:“為什么阿鈴始終沒有說話,只是笑?”其實阿鈴的“笑”是深入理解阿鈴優秀品質的點睛之筆,也恰恰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抓住學生的質疑,結合“一笑”引導學生讀文,找出這是阿鈴在什么情況下笑的;然后探討在這種情況下,阿鈴的笑仿佛在說什么;最后完成補充練習:她沖我們微微一笑,仿佛在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其他“兩笑”的內涵。結合“三笑”內容,既使學生悟出了“人美”,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口語訓練。
根據學生的質疑,引導他們捕捉這些引人深思的生成點,盡情發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學生的質疑問難,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情感得到一定的升華。根據質疑引導生成,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深讀文本之字,深思文本之理,深悟文本之髓,深感文本之情。
二、捕捉資源抓生成
在一次語文課上,我曾經遇到這樣一件事情:上課鈴已經響過了,走進教室一看,只有平時老實巴交的黃熠靜靜地等著我的到來。當時我很生氣,就命令黃熠去把同學們找回來,可這一找,連黃熠也不回來了。沒法,只好自己親自去找。原來今天學校的噴水池換水,由于抽水,一條條活潑可愛的小金魚在淺水中掙扎,班上的幾個調皮鬼擔心魚兒的安危,正忙著和工人師傅一起幫這些小家伙“搬家”。女生也沒閑著,幫忙遞臉盆,卷褲管。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這才忘記了上課。看到這樣的情景,我也加入了“搬家”的隊伍……
終于忙完了,同學們高興地回到了課堂,拿出語文書準備上課。這時我“詭秘”地一笑,對同學們說:“這節課我們就來寫寫你們喜歡的小金魚,怎么樣?”同學們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為了不限制他們的思路,我只讓兩個同學簡單地說說,就讓他們開始動筆了。
雖然這堂課打破了我原來的計劃,但是學生的收獲卻頗多,我想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內容帶入自己的課堂,充分利用語文課堂動態生成的教育資源,及時“變奏”教學流程,鏈接生活,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豐富課堂內涵,使課堂教學流溢鮮活的靈動。
三、挖掘空白促生成
教學中,教師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應努力尋找作品中意義的空白點,不斷拓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的空白點,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主旨,從而賦予讀者參與作品再創作的權利。文學作品意義的空白點,大到故事情節的推進、人物命運的發展,小到人物對話、細節產生的緣由等。
在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十一冊第十七課《荷花》中,有這樣一段話:“一陣微風吹過,‘我慢慢地變成了一朵荷花,和一池的荷花一起舞蹈。風過了,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文中的省略號省去了作者的其他想象。教學至此,我帶學生站在噴水池旁,欣賞著美麗的睡蓮,看著小魚在假山間悠閑地嬉戲,慢慢地閉上眼睛,張開想象的翅膀。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學生的指尖滑出:
一陣微風吹過,“我”慢慢地變成了一朵睡蓮,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昨晚天空有美麗的流星劃過,它許了個美麗的愿望,希望聾啞孩子能開口說話;小露珠醒過來了,伸了個懶腰,告訴“我”夢中的故事……
在教學中,找準這些“空白”,讓學生把文章寫得含蓄的地方擴展出來,把寫得簡練的地方描寫具體,對文章中意猶未盡的地方進行續寫。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調整預設巧生成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當前,廣大教師正在努力把這一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上課已不再是簡單的執行教案的過程,教者不再是按著事先的設計“走教案”,學生也不再是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演員。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課堂的生成,使原本機械、刻板的語文課堂變得鮮活靈動、充滿情趣。
在執教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十冊第二十二課《翠鳥》一課時,我像大多數的教師那樣設計教學。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了解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像大部分的教師一樣,在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總覺得有點突兀。這次在執教的過程中,一次偶然的生成使課堂充滿生機。也許是因為下午上語文課的原因,有幾個學生竟然在課堂上打起了瞌睡。我靈機一動,沒有像教案中設計的那樣問學生“翠鳥的家在哪里”,而是讓一個打瞌睡的學生去捉一只翠鳥。這時同學們紛紛來了精神,笑我傻。我裝作很茫然的樣子,問學生為什么笑我呀?
生一: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我們是爬不上去的。
生二:洞口很小,里面很深,捉不到的。
生三:翠鳥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它。
生四:翠鳥這么可愛,我們不應該捉它。
……
這不是要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嗎?通過這次調整預設的過程,學生在生成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如果按照平時的教學,教者先把幾個瞌睡蟲訓一頓,然后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的預設進行教學,學生不但不會被教師的教學所吸引,反而會因為教者的批評產生逆反心理,不喜歡上課。這樣的結果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這樣的調整是有必要的,及時的,學生喜歡的;這樣的生成達到了教學目的,是學生愿意接受的,同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教者所期望的課堂,走進文本,走近作者。
課堂生成是富有靈性的資源,是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建構的過程。作為教者,要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固然重要,但尊重學生、把握生成更不可忽視。價值引導下的生成和對生成進行深度發展意義的建構,是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永遠追求。
“真真實實學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有效生成求活力。”我們應該丟棄華而不實、形似神異、依葫蘆畫瓢的膚淺做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實、簡、活,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有效生成中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