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 張曉霞
摘要:ISO9000標準是否可以進入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是當前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本文從教師制度文化建設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這此思考是從引入ISO9000標準進行教師制度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展開的。
一、引入ISO9000標準進行教師制度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ISO9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IS9000—ISO9004五個標準的總稱,即所謂的“ISO9000系列標準”,它由一系列文件構成,其中包括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質量手冊、質量作業文件和質量記錄等。這些文件的設計和編制過程嚴格按照ISO的八項質量管理原則進行,這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分別是以顧客為中心、領導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管理的系統方法、持續改進、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以及與供方互利的關系。因此這些文件可以說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比較廣泛的民意基礎,所有這些都是文件執行和操作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從客觀上說這些文件為教師的教學和日常工作提供了規范性的標準,對教師的一系列行為起著規范、約束、監控和評價的作用,而所有這些又是教師制度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可以說在學校中,ISO9000標準的實施與教師制度文化的構建具有同一性,但同時,它又有著與以前傳統教師制度文化建構相比無比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如下。
(一)ISO9000標準所涉及的教師制度文化涵蓋面寬,可以說對教師制度文化的建構具有全方位的意義。如前所述,ISO9000標準由一系列的管理文件組成,這些文件從教師職責、教師權限、教師日常工作流程、突發事件處理等方面規定了教師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以及不應該做什么。而這些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們又構成了教師行為的一系列標準,這樣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師管理和教師評價的“有法可依”。上述這些標準對教師文化的構建是全方位的,它考慮到了教師工作的每一個可能的細節。在傳統教師制度文化的建構上,普遍存在教師職責不清、制度不全的通病,這為教師制度文化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帶來了一個致命性的威脅,由于傳統教師制度文化的空泛化,客觀上就為以前有些缺乏主體自覺性的教師在制度上鉆學校管理的空子開了方便之門。而一旦ISO9000標準與教師制度文化相結合后,這一教師管理上的頑癥將銷聲匿跡,代之而起的將是教師管理的有序化和規范化。
(二)ISO9000標準是一系列先進管理理念的集合,從而為教師制度文化的建構樹立一個全新的平臺。前面我們已經談到,ISO9000標準與教師文化的結合是建立在八項原則基礎上,而ISO9000標準的八項原則是一系列先進管理理念的集合。但這些管理理念是如何先進的呢?這里在比較的基礎上舉出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師管理制度的制定都是自上而下的,教師們在制度建設上鮮有話語權,而ISO9000標準的全員參與性原則則是對這一傳統觀念的重創。它不僅要求職員聽領導的聲音也要求領導聽職員的聲音,這為領導與教師的齊心協力尋找到了最大的公約數。再如,在教師工作為誰服務的問題上,教師們的認識與實踐往往自相矛盾,有的教師口頭上說為了一切學生,但他們的眼光是向上的,也就是說他們做的工作是給領導看的,從這個角度說他們的工作是為領導服務的,教師成了領導升遷的工具。ISO9000標準則在制度、在具體的工作流程上做到了以顧客為中心的原則,而這些制度是不以某些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可以說ISO9000標準的八項原則的每一原則都體現了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而這些先進的管理理念要么是傳統教師制度文化所不具備的,要么是傳統教師制度文化有而不全的,所以說ISO9000標準為教師制度文化的構建創設了一個全新的平臺。
(三)ISO9000標準在教師制度文化的穩定性和創新性之間保持了一定的張力,從麗在制度上保證了教師文化的與時俱進。我們說ISO9000標準為學校教師文化的穩定提供了支撐性的結構,是因為就ISO9000標準的全員參與原則來說,教師管理制度的形成不是由個別人說了算的,不會因為學校領導的換屆而換屆,它必須征得學校全體教師的同意才能有所修改,這就為教師制度文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提供了最為核心的要素,這也是對傳統教師文化建設中存在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一種有效約束。如果說ISO9000標準中的全員參與原則保證了教師制度文化的穩定性,那么ISO9000標準的持續改進原則則保證了教師制度文化的創新性。因為這項原則要求教師管理制度不能固守某種價值理念,它必須根據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教師制度文化失去了這種適應性,那么教師文化的保守性將不可避免地為教師文化的建設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而這也正是ISO9000標準所力圖規避的。
以上論述既是對在教師制度文化建設中引入ISO9000標準合理性的辯護,也是對教師制度文化建設中引入ISO9000標準必要性的申訴,從上面的闡述中我們不難發現,ISO9000標準引入教師制度文化建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有相當必要的。
二、引入ISO9000標準進行教師制度文化建設的可行性
關于ISO9000標準引入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是一個較有爭論性的問題,在這里我們不打算就ISO9000標準引入中小學校的所有問題表明觀點,而僅僅對ISO9000標準引入教師制度文化并作為一種教師制度文化的可行性作一些試探性的說明。
我們探~t-種觀念、思想對另一種動作、行為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從兩者的關系人手進行考查的。這種關系包括彼此的關聯度與適應性。就兩者的關聯度方面來說,我們已在第一部分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一番較為細致的考查,下面我們著重從兩者的適應性來說明兩者的關系的。
(一)ISO9000標準對作為服務型文化的教師制度文化有著天然的適應性。當前諸多學者都認為應該把教育看作服務行業,這一看法雖然與教育本質有不少出入,但畢竟也反映了市場經濟下教育的一些表現特點,所以這種觀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們把教育作為服務業來看的話,那么教師文化就應該是一種服務型文化。我們知道服務型文化也是組織文化的一種類型,而組織文化的成功建構恰恰是ISO9000標準所能做到的,這一點我們從很多實際例子中可以看到。可以說ISO9000標準能夠導致組織文化的成功建構主要還是因為ISO9000標準找準了文化建設中的突破口,即ISO9000標準實現了與文化建設中的制度文化的成功融合。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師文化中我們引入ISO9000標準,并將其與學校制度文化融合,教師文化的不斷改善就將指日可待,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ISO9000標準作為對服務型文化的教師制度文化是有著天然的適應性的。
(二)ISO9000標準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師制度文化有著廣泛的適應性。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兼
容并蓄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中的文化我們有時很難用定性化的語言把它較為貼切的描述出來,因為舊文化中孕育著新文化的種子,新文化中卻又包含著舊文化的影子。于是有人把我們這個時代稱作社會轉型期。文化中的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市場經濟變革在文化領域中的表現,而市場經濟又是崇尚變化、肯定開放的。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教師制度文化又怎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呢?對于時代賦予教師制度文化的創造性和開放性要求,我們的很多有著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老師要么對這一要求置之不理,要么對這一要求束手無策。而ISO9000標準的一系列先進管理理念卻在應對文化的挑戰性方面發揮了傳統文化無以比擬的優越性,這是因為ISO9000標準是一系列不斷發展的標準,是一系列不斷變化的標準,這在我們前文關于ISO9000標準的可持續性分析中已作出了說明。正是ISO9000標準的這些特點,使得它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師制度文化有著廣泛的適應性。
(三)當前學界對ISO9000標準的深入研究為解決兩者在適應性中的矛盾提供了深厚的理論背景。自從ISO9000標準被引入教育界以來,學界就對ISO9000標準在學校中的應用作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這些研究如高兵的《我國教育推行ISO9000的可行性分析》、楊曉江的《關注教育領域的IS(F9000現象》、吳霓的《ISO9000族質量認證體系應用于學校教育管理的探討》等。雖然目前還沒有將有關研究引入到ISO9000標準與教師制度文化的關系層面上,但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ISO9(XD標準在學校應用中教師制度文化與ISO9000標準本身矛盾的凸顯,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會不斷被提到議事日程。而這些研究的深入又會為解決ISO900標準在構建教師制度文化中的矛盾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從而為解決兩者的適應性問題掃清障礙。
作者簡介:李玉清(1977—),男,湖南郴州,云南師大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曉霞(1961—),女,云南昆明,云南是師大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基金項目: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項目:“引入ISO9000族標準,促進云南省薄弱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項目編號(1085—1396)。
參考文獻:
[1]高兵,我國教育推行ISO9000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科學2005(3)。
[2]揚曉江,關注教育領域的ISO9000現象[J],江蘇高教2000(2)。
[3]吳霓,ISO9000族質量認證體系應用于學校教育管理的探討[J],職教論壇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