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要:中學階段是人生歷程中重要的轉折時期,也是非常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時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愛心、頑強精神、健全人格。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讓語文課堂成為培育學生健康心理的一片沃土。
關鍵詞: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中學階段的課程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務之急。通過語文學科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積極穩定的情緒,培養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他們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當代語文學科教學改革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縱深發展對語文學科提出的新要求。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心理教育作了一些探索、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現作以總結,和大家商榷。
一、根據語文課特點,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原則,我們要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原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是潛能的一部分。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要想獲得教育的成功,學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視。格言警句閃爍著真理的光芒,體現著豐富的哲理。閱讀摘抄這些名言警句,令人舉一反三,回味無窮。既能啟迪智能,又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意志、人格的教育。組織課前3-5分鐘演講。演講,是情感的傾訴、人生的宣言、才識的展示。我組織學生按學號每天由一名學生在語文課前3-5分鐘進行演講。我曾先后以人格培養如:理解、尊重、寬容、挫折、樂觀、自卑、合作、嫉妒等話題。組織學生演講,學生們或進行道理闡述,或運用正反典型事例論證。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膽量,訓練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對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在教學中穿插自強不息的案例,塑造學生頑強的精神
頑強的精神是健康心理必備的品質之一,也應不斷地倡導它、強化它,使之根植于學生腦海中。學生的頑強主要體現在有吃苦精神、有堅定信念的執著態度、抗擊打(挫折)能力強等,有了這些精神,可使他們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會自暴自棄。這方面的熏陶可把時事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結合起來引導。先讓學生關注中央臺的一些時事欄目,如:《共同關注》、《新聞調查》、《人與社會》等節目中的典型人物及事件,從中找尋自己要學習的地方。如曾播報過的洪戰輝,他在11歲那年家庭突發重大變故:父親瘋了,親妹妹死了,父親又撿回一個遺棄女嬰,母親和弟弟后來也相繼離家出走。洪戰輝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從讀高中時,就把這個和自己并沒有血緣關系的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來維持生活,就這樣還考上了大學,之后又把妹妹帶到自己上大學的異地他鄉上學。因而,他成為2005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看看他頒獎詞:“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另一個更弱小的孩子擔起了責任,就要撐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學會友善、勇敢和堅強。生活讓他過早地開始收獲,他由此從男孩變成了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在貧困中求學,在艱辛中自強。今天他看起來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從來是強者?!睂W生感嘆:他是一個多么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還有5.12地震中許多在暗無天日、身心疲憊、無食無水之下仍堅持不懈直到獲救的人,使生命重現華彩,靠的就是頑強……
教材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身殘志堅的史鐵生、《史記》作者司馬遷受宮刑仍矢志不移終于完成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等等,讓學生明白“珍愛生命”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好好活著,天天向上就透著頑強。
三、正確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者應能準確地從別人的言語、行為中體察別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而且,他對別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實根據上的而不是主觀臆測。此外,他對人的態度特征和人際交往技能應有助于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娜烁瘛焙唵蔚恼f,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他人。健全的人格,要靠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培養、陶冶和鍛煉。一個人只有在這方面都做到了,加上身體健康才能達到真正的身心健康。例如:在授課中提問,學生回答時,盡量準確而全面地評價學生,因人而異,對好生,除了肯定他的回答外,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他的缺點;對較差的學生,應該努力地去挖掘他的閃光點,讓他充滿自信,努力爭取進步,在作業、作文評語中也應如此。使學生逐步改變自身缺點發揚優點,更好地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利用小組學習競賽,培養學生健康心態
通過小組學習競賽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熱愛集體和遵紀守法等優良品質,而這些優良品質正是一個人健康心態的集中體現。小組學習競賽相比較個體之間的學習比拼更受學生的喜愛,也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機。我常常在學生識記積累類和課后觀察表達類的語文學習活動中進行小組學習競賽。但在小組學習競賽中,一些個性較強的學生因不服輸而與對方發生爭執,甚至詆毀對方組員;也有失利組的學生互相埋怨,導致受指責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而且還傷了同學之間的和氣。這時,我往往抓住這一契機,耐心地引導學生特別是有偏激傾向的學生認識競賽的意義,正確看待比賽的成敗,批評有礙團結的不良傾向。同時還要與學生一道分析造成失敗的原因,找出制勝的有利因素,最終使學生化“沮喪”為“振奮”,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
五、在課堂上巧設疑問,讓學生彰顯個性
課堂討論是語文課上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在現實課堂上,往往出現啟而不發現象。究其原因,除了學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還是老師設計問題的水平了。若問題設計得好,學生還是會有話說的。語文課堂討論最忌老師總結時給某個問題來個標準答案,一錘定音,應讓學生充分彰顯個性,發表自己的見解,激活思維,這樣才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育的方向。否則,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學生也會在長久的標準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比如在上《失街亭》時提問:“失街亭,誰之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說:“過在馬謖的紙上談兵與剛愎自用”。有的同學說:“是諸葛亮的任人失察。”也有同學說:“王平也有過錯,關鍵時候怎能分兵呢?”……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激活了,課堂呈獻非常好的思維氛圍。可見,問題設計得好,更易于實施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因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個討論溝通過程,是一個思維碰撞過程。
愛因斯坦說過:“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人格。最主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情?!弊鳛檎Z文教育工作者,讓我們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健康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與毅力,健全的人格與個性,使語文課堂成為培育學生健康心理的又一片沃土。
參考文獻:
[1]熊宜勤,心理健康教育內核淺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02)。
[2]楊楓,王恩平,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林區教學,2005,(04)。
[3]高亞勤,語文教學不該忘卻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l心理健康教育,2004,(04)。
[4]楊桂芳,春風化細雨潤物細無聲——淺析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教研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