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歡 李海娣
摘要: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鄉鎮公務員作用不容忽視,鄉鎮公務員的能力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明確新農村背景下對公務員的能力的新要求,針對這些新的要求對鄉鎮公務員的能力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公務員;能力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鄙鐣髁x新農村建設提出的這幾項要求與目標,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目標,而且也是衡量公務員工作能力的標準。
一、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及內涵
截至2004年,我國農業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15.2%;農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46.9%,下降幅度達23.6個百分點;工農業產值比接近8:2,而人均GDP在1999年按當年匯率約折合800美元,因此,中國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了。在這個時候,黨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新時期中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戰略性對策,它意味著中國的發展戰略在城鄉關系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即從長期實際執行的“城市偏向”發展戰略實質性地轉向了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但這二十個字的內涵卻是深遠的。生產發展要求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這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條件;生活寬裕要求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要采取措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鄉風文明倡導一種鄉風民俗的新風尚,要求建立在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之上;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結果,是對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的要求;管理民主要求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鼓勵、引導和支持各種農村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建和諧鄉村。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鄉鎮公務員能力的新要求
隨著我國鄉鎮機構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鄉鎮公務員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新農村建設的提出,也為鄉鎮公務員的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新的知識體系的要求、新的社會管理方法的要求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1 薪的知識體系
目前,我國很大部分鄉鎮公務員存在著文化水平不高、知識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隨著知識經濟、信息技術不斷深入農村,鄉鎮公務員對經濟學基本原理、信息技術等知識的欠缺已經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
2009年4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農村經濟綠皮書》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落后城鎮居民至少十年,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差距卻呈擴大的趨勢。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須將農村經濟發展作為重點。而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農村經濟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的鄉鎮公務員有一定的駕馭農村市場經濟的能力,如果不懂得經濟學基本原理,顯然這將會是一個無法實現的任務。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鎮公務員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是帶領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
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新農村建設首要的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在當今的信息技術時代,經濟的發展需要以準確快速的信息作為基礎。中消協近期發布的家電下鄉產品調查報告顯示,從家電產品的需求來看,農村消費者對電腦、電視機、冰箱的需求相對旺盛。這說明信息在農民的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農民對信息的需求愿望越來越迫切。我們的鄉鎮公務員應該對信息有更敏銳的感知能力,在政策信息的理解上,在市場信息的把握上,在先進思想和知識的認識上等等都需要迅速而準備。鄉鎮公務員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就無法引導村民正確理解和把握政策,無法領導村民把握市場信息走上富裕的道路。
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我們的鄉鎮公務員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就要不斷的提高理論知識水平,擴大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
2新的公共管理方法
在公共管理理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登哈特夫婦在對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其主要包括七個基本觀點: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思想要具有戰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責任并不簡單;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公民權和公共服務企業家精神更重要。
目前,在我國很多鄉鎮,鄉鎮公務員都不是致力于維護農民的利益,在選拔干部問題上不講政治,而是選任一些對下敢管,對上聽話的人。某些農村甚至推崇“惡人治村”。在要求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于鄉鎮公務員來說,盲目指派下任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政府的職能在逐漸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鄉鎮公務員應該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方式,吸收先進的公共管理思想,以農民的切實需要作為基礎提供各類公共服務。另一方面,鄉鎮公務員處于服務農民群眾的第一線,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態度上要一改以往獨斷的作風,以誠信熱情、勤懇務實的服務態度來為人民服務。鄉鎮公務員應該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公共管理的思想,端正態度,真正做到服務人民。
3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是指某個主體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獲得創新成果的能力,是該主體在創新活動中所具有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三種能力的總和。
傳統的觀點總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可能產生預料不到的風險。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我們的鄉鎮公務員總認為創新只不過是高層領導干部的任務,但我們的創新是需要集思廣益的。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新農村建設之后,黨中央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支持農村的發展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使農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產條件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如不斷增加的農業直接補貼制度;將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等。這其中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集中了很多公務員的心思和構想,都依賴于公務員的創新能力。
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新農村的過程,同時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需要出臺更多的政策來輔助這一項偉大工程的實施。在2008年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黨中央提出“要進一步深化農村的改革、創新農村的體制?!弊鳛楣ぷ饔谛罗r村建設第一線的鄉鎮公務員來說,創新應該作為鄉鎮公務員工作的一部分,要不斷體察民情,了解民之所需,從而提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