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校運會作為改革和實踐對象,分析目前高職院校運動會的現狀,基于體育價值多元化的角度,提出重新構建的校運會是“目標與功能多元化”、“組織與策劃形式多樣化”、“參與人數眾多化”、“項目設置多類化”、“獎勵評價機制綜合化”的新型的運動會模式。
關鍵詞:校運會;創新模式;體育價值多元化;自身特色
前言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總體要求中指出:“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的基本目標之一,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青少年體育活動和競賽,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說明,學校應把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不僅要重視開展體育活動和競賽,還要讓學生人人參與體育活動和競賽,以增強學生體質。然而,目前高職院校運動會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校運會的主要模式是田徑運動會,表現為參加人數少,競技性強,缺乏娛樂性等特征,不能形成學生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也不能體現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與當前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極不和諧,因此已成為當今高職院校體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狀及分析
筆者以湖南省內10所高職院校近5年的運動會為樣本,隨機抽取各校體育教師50名和學生300名作為研究對象。為使調查結論更真實地反映現狀,我們綜合采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
校運會的組織形式與策劃通過調查得出: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傳統校運會等同于田徑運動會,每屆校運會均由學校統一組織,校長掛帥,集中了校辦、學生處、團委、學生會、工會、宣傳部、保衛處、校醫院、后勤集團等部門,體育課部或體育教研室具體負責競賽的組織與實施,全校停課2~3天集中進行。
校運會的項目設置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把傳統的校運會當作田徑運動會對待,其競技性過強,娛樂性和健身性較差,項目設置沿襲奧運會、全運會模式,只是減少了一些難度較大的項目。少數院校增設了1~2個集體項目,如迎面接力、齊心協力等。許多項目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使得內容與教學相脫節,并且這些比賽項目都只局限在跑、跳、投的形式上,內容單一、集體項目少、競技性強,缺乏高職院校的自身特色,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專業的熱愛大于體育運動。很多學生是寧愿在技能競賽上流血,也不愿意在運動會上流汗。
師生參與校運會的目的由表1可知,學生參與校運會的目的主要表現在:獲得名次為系部加分、改善師生關系等兩個方面。這說明學生體育價值功利性比較強。

參加校運會的對象與人數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高職院校師生參賽率都低于10%,這就說明有90%以上的大學生被攔在校運會門之外。近幾年,隨著辦學體制的改革,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校運會還是沿襲以前的競賽規程,導致參賽人數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湖南省每年均有不同類型的田徑比賽,這些高職院校為了擴大自身在兄弟院校的影響力,于是設法招收高水平的運動員,校運會成為這些精英表演和金牌爭奪的舞臺,從而導致參賽者的水平參差不齊、競爭不激烈、比賽結果缺乏懸念等問題。
高職院校運動會模式創新
高職院校運動會模式創新的理論依據學校體育的價值體現在健身、娛樂、教育、政治、經濟、社會交往功能等方面,注重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道德與意志等方面的培養,呈現多元化態勢。然而,學校體育的價值主要以校運會的形式體現,所以校運會模式創新要在學校體育價值多元化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建立在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道德與意志﹑知識與技術﹑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的基礎之上,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高職院校運動會模式創新的總體結構筆者對高職院校運動會模式的創新研究是從體育價值多元化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湖南省10所高職院校運動會現狀和筆者幾年來體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提出構建“目標與功能多元化”、“組織與策劃形式多樣化”、“參與人數眾多化”、“項目設置多類化”“獎勵評價機制綜合化”的“五化”新型運動會運作模式。
高職院校運動會創新模式的具體內容
目標與功能多元化學校運動會不僅為了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增強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推進全民健身計劃,還應作為對外交流的平臺、窗口或是展示學校體育成果和精神風貌的窗口。比如,在舉辦校運動會期間,學校邀請各界人士尤其是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到現場觀摩運動會。這樣以來,一方面,學校通過運動會這個平臺讓有關人員熟悉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理念、了解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素質,從而擴大學校在各階層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運動會展現自己的生理與心理、道德與意志、能力與素質等,讓用人單位多渠道地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學生在用人單位面前提供更多推銷自己的機會,為用人單位輸送優秀人才。
組織與策劃形式多樣化校運會應該把田徑運動會作為運動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將其辦成體育節或校園體育文化藝術節。在組織策劃與競賽上由學校牽頭,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組織辦法,也就是將運動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把運動會各預賽項目工作按系分散進行,最后集中決賽。即第一階段為系運動會,規定各班組隊參賽,各系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采用集中與分散的形式召開,可考慮利用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舉行各項目的預賽,其競賽規程的制定、秩序冊的編排以及各項組織工作和裁判工作均由各系自行安排,裁判員由經過培訓的本系學生擔任,體育教師負責指導和培訓工作。第二階段為全校性運動會,要求各系將本系運動會上選拔的優秀運動員組隊參加學校運動會的角逐。
參與人數眾多化《奧林匹克憲章》中明確指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活動不僅包括競技運動,大眾體育、體育教育科研和文化藝術內容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突出了“體育為人人”的思想。由此看出,高校體育作為體育思想、文化和改革的先導,更應當深刻地理解和發掘體育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弘揚“體育為人人”的人本主義思想。因此,校運會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的重要形式,應當發揮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的實踐和創造中來。例如,除了在項目設置上做文章以外,還可以將那些沒有直接參與比賽的學生在校運會舉辦期間承擔志愿者角色,做安全保障、后勤服務、拉拉隊等工作,讓他們間接地融入校運會氛圍中。
項目設置多類化這是指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發展目標而設置的多層次、多水平、多類型的項目內容(見表2),其中技能類就是對于專業較好、身體素質一般的學生,也要給他們一個展示的空間,也讓他們在運動會上能夠和其他的學生一樣,努力向前。例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在校運會中增加了“齊心協力”、“技能比武”、“書寫‘八榮八恥接力比賽”等集體項目。這樣做到了運動與專業的互補,運動與愛國并存,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要求,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讓體育活動為廣大學生所喜愛和接受,實現了“體育為人人”的目標。并且體現出職業的特點,更好地滿足素質教育對我們職業教育的要求。

獎勵評價機制綜合化調查所知:學校在獎勵評價方面對個人只有田徑項目1~3名頒發獎牌和紀念品,對系部團體總分1~3名頒發獎狀和體育道德風尚獎的辦法,導致學生、系部參與校運會的熱情較低。
高職院校運動會評定各系最終名次的方法不應單單以比賽得分多少為最終依據,而應結合各系學生參與程度、精神面貌、會場氣氛等因素來綜合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各系領導及學生的重視、吸引更多的學生踴躍參加比賽,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普及,真正起到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作用。對于校運會的發獎,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改變了以往發獎品、發獎狀的做法,采用模仿奧運會現場發獎的做法,請獲獎的學生站在領獎臺上由學院領導、系領導或學院中知名教授頒發獎牌、獎杯及鮮花,讓學生在一種新的情境中,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結論與建議
“五化”創新高職院校運動會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提升和全面發展為歸宿”的現代校運會風貌。
學校競技體育應在大眾體育基礎上發展,充分認識大眾體育的重要意義:無大眾體育做基礎,競技體育無從談起。校運會應面向廣大學生,競賽項目設置應遵循以健身、娛樂為主,競技為輔的原則。只要校運會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符合現代大學生和教師的興趣特點,就會提高師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自覺性,進而使廣大師生充分享受體育的快樂,在快樂的體育中增強體魄。就會真正向著培養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尤捷,王友軍.高校全民健身型運動會模式調查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5,(5).
[2]王則珊.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204-212.
[3]章瑋,孔紅新.改革高校校運動會的思考[J].宜舂學院學報,2005,(6).
[4]梁平,董斌.論高校運動會發展方向與模式[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3).
[5]陳昱.淡競技、重能力、重興趣、重普及——論高校運動會的改革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3).
作者簡介:
黃海波(1977—),男,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