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中職學校計算機課程為例,探討了如何設計PBL教學法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PBL教學法;網絡學習;教學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是強調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網絡學習是指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網平臺,學生通過網絡或其他數字化內容進行學習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網絡學習支持下的教學活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表現舞臺和富有創意的學習空間,為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將信息技術、現代教學法與研究性學習課程進行整合,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與學,又可以發揮研究性學習的優勢。通過改建計算機實踐應用性課程的學習網站,我校將PBL教學法的實踐性部分整合到網絡化學習平臺中,積極開展網絡教學和實踐設計與學習等活動,讓學生真正學會如何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計算機實踐課程網絡平臺的重建
我校充分借鑒國外和國內中職學校的計算機網絡教學的優點,并結合已有的經驗,形成有自身鮮明特色的計算機實踐課程網絡平臺。重點改建的網絡版塊是計算機網絡論壇(BBS),包括教學、科研和實踐三大主要版塊。每一版塊均注重師生的互動和學生實踐性學習的特點。此外,注重將三個版塊結合成一個有機體,學生不僅在教學版塊得到理論知識,還可積極參與到該領域的實踐性研究中去。應特別注重引領學生對實踐學習的興趣,網上提供各種實踐信息,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較早地接觸到實際工作內容。此外,發掘當今計算機科學領域和科研發展的新技術、方法、思路,密切聯系國外最新動態,充分體現“新”和“廣”兩個特點,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目的性,有挑戰性,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突出計算機學科的應用性特點。
PBL教學法與網絡學習的結合
(一)目標設計與角色定位
理論與實踐結合較緊密的應用性課程往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PBL教學內容的設計采用問題解決學習模式,可以將此課程分解成若干個知識模塊和問題,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開放教學的特點,采用各種渠道進行資料收集工作,對每個具體的問題組織集體討論分析。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原有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運用者。在該信息整合模式教學中,需要通過網絡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具體情節、問題進行分析,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教師的角色從開始的情境創設者、興趣激發者到學習幫助者和指導者,再到信息咨詢者和實踐支持者,直至最后階段的評價參與者和積極反思者,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廣闊、更有彈性的空間,使學生在新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過程
課時分解安排把教學總學時分解成三段。第一段學時進行課堂集中授課,教師可以運用各種多媒體如CAI課件、光盤等進行課本知識串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個系統框架,然后教師負責把課本知識分解成問題模塊,供各小組選擇。第二段學時,教師組織學生以團隊小組或個人的形式通過書籍、網絡及深入實踐等形式進行案例資料收集整理,團隊內可以分工協作,但要求每個問題模塊必須有社會實踐的內容。在此過程中,由各小組長負責進行內部協調溝通。第三段學時,教師組織各組進行討論評比,主要通過網絡進行。各組可以把分析內容、結論傳到BBS上進行討論,學生可以隨時在網上看到本組及其他組的課題分析內容,做到信息共享。組與組之間在網上可以自由展開問題討論與咨詢活動,最后教師進行分組點評及評分工作。
組建團隊學習小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把每個問題轉化成課題,然后,教師在自愿的基礎上參考學生的年齡、性別、性格、思維方式、學習條件、知識結構等因素進行最優組合,形成4~7人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學生當組長,進行組織、督促。每個小組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到實踐中去收集第一手資料,或通過網絡、報刊書籍收集資料,最后整理總結分析資料,得出問題的結論。
師生互動,討論學習在網絡論壇上課題討論資料是分類處理存放在網絡公共空間內的,形成問題教學信息庫,便于小組成員間隨時查詢,并由教師組織各小組展開網上討論。各小組把分析內容、結論傳到BBS上討論,學生可以隨時在網上看到本組及其他組的課題分析內容,做到信息共享。組與組之間在網上可以自由展開問題討論,教師可以直接在線參與或在論壇發貼,真正做到教與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以適應開放教學的特點。
模塊式考試模式
任何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應用,其效果常常與考核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針對實踐性課程整合體系的特點實施模塊式考試模式,主要有基礎理論知識、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技能、教學參與程度等四個考核模塊。應針對不同的模塊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實施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論考核模塊(占20%)主要考核基礎理論和理論應用,即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考核模塊(占30%),考核方式為計算機程序分析,主要考核指標包括知識合理性、資料搜集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及難易程度、分析資料能力、知識整合性(著重相關知識的運用,整體框架結構與內容)和創新性;實踐技能考核模塊(占30%),包括計算機程序的綜合分析與實施、問題處理情況及結果評價;教學參與程度考核模塊(20%),采用過程式考核,考核指標包括參與的態度和意識、實踐操作規范化、討論問題完成質量和認真程度以及文字性總結報告的質量。
教學效果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實施評價時,應明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與學的開展。在評價內容上應該是豐富的,包括對這種結合模式的認可情況、優點與不足、活動體驗的評價(記錄和表述)、學生學習和實踐過程的評價、技能掌握情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評價等等。在評價方式上可運用目前教育技術領域推薦的電子檔案袋評價方式,它有利于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可體現評價的開放性和過程性,實現評價的自我反思和激勵的作用。
總之,通過改建網絡學習平臺,積極開展網絡教學活動,并應用PBL原理結合學科特點,設計PBL教學法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嘗試,可以使學生真正提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學會主動性學習的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余婉娜,饒異倫.職業教育學研究的未來范式: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30).
[2]何麗明.職高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象及對策研究[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7,(2).
作者簡介:
宋曉娟(1977—),女,碩士,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助教,主要從事計算機教學及科研工作。
(本欄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