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成軍 陸廣地
摘要:高職數學教學質量低迷,需要轉變思維,用大眾數學思想、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來啟發指導實踐,進行分層教學,根據專業與學習需要調整內容,實施素質教育,體現因材施教,采用多元評價,加強銜接教學,優選教學內容,體現工具性、服務性,結合專業課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以應用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文化課;改革
目前,初中起點五年制高職的文化課實施非常困難,通過走訪我院和其他十幾所分院發現,許多數學教師都覺得教學是盲目且“痛苦”的,55人左右的班級只有十幾個人能聽懂。面對此種狀況,教師通常的做法:一是采取“放羊式”的方法,打發時間。不少教師都“被迫”如此,因為,此種教法下師生壓力都不大,也迎合了許多學困生的口味,但其“代價”是學生學不到知識。二是按照教學大綱嚴格要求。在教師的“高壓”下,大部分學生學有所得,對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有利,其代價是師生都“痛苦”,學生埋怨教師。而借鑒大眾數學、多元智能、建構主義等西方先進思想理論,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多元評價、銜接教學等措施來實施素質教育,則可以改變目前的狀況并推進課程教學的改革。
大眾數學思想的啟示
大眾化數學理念認為,數學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應為不同的人提供自由選擇的數學學習的內容。這種思想能提供一種嶄新的模式、視角和思維,為高職數學課改革提供參照。
啟發一:數學課實行分層教學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數學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還遠遠不能與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相適應。因此,對于高職院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可以按學生的知識基礎、用功程度分成幾個教學層次,分別提出不同要求。這樣不僅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也是高職數學教改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啟發二:高職數學課的“點菜消費”大眾數學思想認為,數學教育要使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因此,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專業、個人發展與興趣提出“菜單”,并需要“配菜”、“燒菜”的“廚師”(教師)對“菜單”加以調整。與分層教學相比,“點菜”教學是學生參與設計的個性化的微觀課程的組織形式。
啟發三:突出數學思想方法教育,淡化技能(如快速解題)大眾數學思想并非提出數學的高要求,也不是普遍降低要求,而是將課堂教學與工程實際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注意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體會數學的價值。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應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
美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人類至少有八個方面的智能:語言智能、數理智能、空間關系智能、節奏智能、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但就人類個體性差異而言,每個人都有其天生擅長的方面。
從多元智能看,書面統一考試側重數理邏輯智能,而有些學生可能有更高的人際交往和藝術創作智能,即某些方面的“偏才”。在傳統考試制度下,“偏才”很可能被埋沒,職業技術教育打破“一考定終生”模式,給“偏才”以繼續求學的機會。
啟發一: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素質教育的實踐,但是始終沒有很好的效果。它主張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不再只用應試教育的局限影響學生的發展。這與多元智能理論的主張是一致的。高職教育中,把素質教育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尋求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創造良好育人環境,使學生揚長避短,各種智能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有機地將知識、方法、能力、世界觀融為一體。
啟發二:數學教學要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與生俱來就不相同。他們沒有相同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智能,而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對于高職生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困難,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遵循數學教學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訓練創新精神,培養學習型、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啟發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幾種不同智能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教育的起點不在于一個人有多么聰明,而在于怎樣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面變得聰明。目前,高職數學內容多、課時少,教材不合適,學生基礎差,因此,要建立以能力為主的多元評價體系,嘗試非卷面的、開放式考核。
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奧素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指以符號代表的新知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實質性聯系。學生能否獲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即新舊知識能否達到意義的同化。
啟發一:注意初高中數學的銜接教學數學教學要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之上。按照認知同化理論,學生能否學到新的知識,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也就是新舊知識能否達到有意義的同化。因此,要加強五年制高職數學和初中銜接,教學不必盲目求進度,應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教學,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啟發二:數學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原則選擇教學內容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從自己的專業發展需要出發,選擇數學教學內容,使數學知識為專業教學服務,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啟發三:調查反饋學習效果,調整教學方法教師要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學生興趣與認知需求,及時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聯系,使學生通過努力,彌補自己數學基礎知識的缺陷,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究式、研究式教學實踐。
皮亞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核心理論認為,學習并非是學生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
啟發一:與專業課結合,以問題解決作為教學突破口高職培養的職業能力其關鍵是強調按工作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問題的能力。它在高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環境,指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采取將訓練的具體方法和問題解決能力整合的策略,讓學生從專業實際需要出發,真正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信息,體驗到以數學的視角提出問題的可能性。
啟發二:直觀教學,以數學的實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教學不單是教師教、學生記的過程,更應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維和數學思考,怎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職數學教學組織環節上,教師教學應該形象直觀,趣味生動,必要時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在借鑒大眾數學、多元智能、認知同化、建構主義等西方思想理論的基礎上,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自然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之一,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不僅是工具,更包含著人的思想底蘊,數學水平越高,作為人才的層次越高。一味地迎合學生,降低要求,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將為成空話。如果只培養技術,不重視文化,學校多年積累的培養人才的氛圍將會失去意義。因此,齊民友先生說“一個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因此,我們應當為建設民族或國家的“數學意識”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葛乃慶.論五年制高職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2]鄭毓信,王憲昌,蔡仲.數學文化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
[3]柴福洪.從經濟學角度談高職院校特色建設[J].職教論壇,2007,(6).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陸廣地.高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J].商貿高職教育,2007,(1).
[6]陸廣地.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嘗試與思考[J].數學教育研究,2007,(1).
[7]張玉青.職業數學教學組織模式探討[J].職業時空(研究版),2006,(10).
[8]齊民友.數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13.
作者簡介:
湯成軍(1963—),男,江蘇沭陽人,研究生結業,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經貿分院院長、黨委書記、副教授,主要從事中等數學、高職體制改革創新的研究。
陸廣地(1969—),男,江蘇沭陽人,研究生結業,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經貿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本欄責任編輯: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