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芳
摘要:本文將表現性評價與紙筆考試相結合,提出了一種與高職項目化教學相適應的課程考核模式,并重點對表現性評價中的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評價標準的制定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表現性評價;表現性任務
背景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為這一目標服務,最終是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項目化教學是一種有利于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良好教學理念和方法,在高職院校中得到廣泛應用。項目化教學要求根據對職業能力的分析,提煉出崗位的能力與素質要求,構建課程體系,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課程教學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這樣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旨在希望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必需的知識、訓練技能,提升各項能力。通常,項目活動的結果是一個產品,可以是實際的產品、作品、方案等。
項目化教學中有一個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問題,如果沿用以往的主要以期末筆試方式來進行課程學習考核,一方面,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要加強技能練習、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課程考核卻與平時的任務或操作沒有多大關系,那么,改革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使項目化教學流于形式。如何全面、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已經成為高職教學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表現性評價簡介
(一)涵義
表現性評價是指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具體任務時的一系列嘗試。在表現性評價中,常常運用真實的生活或模擬的評價練習來引發最初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可直接由高水平的評定者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觀察、評判。
(二)主要特點
表現性評價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依托真實的或模擬的任務表現性評價常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進行,這種真實情境包括對日常生活情景的模擬,或者真實情景中的實際操作。
過程和作品是評價的重點重過程是表現性評價與傳統評價的一個主要區別。過程的重要性在于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如高層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創造力等,都必然在評價過程中展現出來,而作品則是各種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評價標準的多重性由于學生在完成表現性任務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選擇權,他們可以選擇作業形式,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時,不能只按照預先設定的固定標準來衡量學生是對還是錯,而是要判斷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科學地、富于邏輯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優點與局限性
表現性評價的優點能更為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表現性評價運用多重評價標準對學生學習過程展開評價,不僅能評價完成任務的結果,還能評價任務完成的過程,教師能夠更為客觀全面地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現性評價本身就是在真是的或模擬的工作環境中進行的,解決的就是實際問題,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地能力得到提升。
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開展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增強了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自信心。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為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制定計劃。
表現性評價的局限性首先,是時間問題。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標準的制定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實施和記分上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對初次進行表現性評價實驗的評價者而言,設計表現性任務以及制定評分規則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其次,是評價的信度與效度問題。表現性評價由于其評分標準的主觀性,致使評價的信度與效度不高,因而不利于運用在選拔性考試評價中。
設計符合項目化教學的
課程考核方案
(一)基本思路
表現性評價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有優勢也有局限性;傳統的筆試是一種終結性的評價,雖然它在過程性、操作性、協作性方面存在考核盲點,但是能夠較好地反映學生對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下面將綜合利用這兩種方法來設計項目化課程考核方案。課程成績的基本計算機公式如下:
課程總成績=表現性評價×50% + 終結性評價×50%
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根據實際課程學習目標可以設置幾個表現性任務,所有表現性任務的考核平均成績計入表現性評價模塊的成績。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習目標,不同的表現性任務要賦予不同的權重。二是50%的比例可以根據各課程學習目標進行調整。
(二)表現性任務設計與實施
表現性任務設計與實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涉及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任務設計的流程如下:

如圖1,在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任務選擇或情境的創設是表現性評價的前提,一個好的表現性任務,要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緊扣考核目標,要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注意問題的開放性。
任務選擇與標準制定好以后,要與學生的進一步交流。這有助于進一步完善設計的任務,幫助學生明確要求,保證考核順利進行,考核結果可更為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評分的操作應該盡可能根據標準作出詳盡的記錄,給出公正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參加到評價活動中來,讓他們觀察其他學生的表現,反思自己的完成情況。樹立學習的榜樣是有必要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應把表現優秀的學生作為榜樣,增強學生之間學習經驗交流。
(三)評價標準的制定
簡明合理的評分標準是實施表現性評價的依據。制定評價標準首先要考慮教學目的和學習任務的特點,據此確定本次評價的重點。其次要設計任務的觀察點,觀察點的表述一定要簡練、細致明確。教師的經驗也可以作為標準制定的參考。值得注意的是,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最好讓學生參與進來一起討論,教師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應該起著主導、審定的作用。可以先由學生草擬評價標準,再由師生討論確定。這樣,可以使評價標準更加合理、客觀,還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評價標準,為學生的學習、自評、他評都做好鋪墊,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結語
表現性評價能夠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的情感態度等,有必要將表現性評價引入評價體系,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表現性評價在實際實施上存在耗費時間與信度難以保證的局限性,所以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筆試。應該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以求更為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肖遠軍.教育評價原理及應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04.
[2]孫曉敏,張厚粲.表現性評價中評分者信度估計方法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2005,(3).
[3]劉珠潤,蔡敏.表現性評價在高校學業考核中的應用[J].科學與管理,2007,(1).
[4]熊文生.高職教育教學評價模式改革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26).
[5]馮瑩.表現性評價在職校學生評價中的運用[J].職教論壇(教研版),2006,(12).
[6]周進,熊建武,等.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8,(2).
作者簡介:
龍芳(1979—),女,貴州銅仁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信息技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