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濤
一、案例
[片段一]
師:我們學校的操場綠草如茵。修整得很平坦,我們都為擁有這樣一個運動場所而感到自豪。其他學校也想建造一個相同大小的操場,同學們能不能幫助他們畫個圖紙呢?
課件出示文字:操場是一個長100米、寬80米的長方形。
師:你準備怎么畫?
生:我先畫一個長方形,在旁邊標出長和寬。
生:我畫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并在長10厘米的邊上標出100米,寬8厘米的邊上標出80米。
師:想得都挺好,但你們認為誰的想法更科學些呢?
眾生:第二種。
師:有理由嗎?
生:因為第二種畫法10厘米表示100米,8厘米表示80米,它們的長和寬分別相對應起來了。
生:因為10:100等于1:10,8:80也等于1:10,它們比值相等。
師:說得真好,還聯系到比的知識了,真不簡單!可是10厘米和100米的單位不統一,能不能直接寫成比呢?
生:把米化成厘米,10:10000=1:1000。
師:你反應真快!下面同學們就用自己的方式來畫圖紙吧。
(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師:你們選用了哪種方法?
生:第二種!
師:英雄所見略同,這種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比例尺”。
[片段二]
師:剛才大家是按1:1000的比例尺畫圖紙的,如果比例尺不是1:1000,那你準備怎樣畫?畫時要注意什么呢?
分組討論,介紹自己的設計圖紙。
生:我是用1:500的比例尺來畫的。這樣畫的圖形面積更大,在里面可以把各種運動器械畫得更具體。
生:我是用1:200的比例尺來畫的。我發現畫得太大,紙有些小。
生:我是在畫之前根據實際距離選定合適的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然后再畫的。
生:畫好后要在旁邊注明比例尺的大小。
師總結:比例尺不同,圖上距離也不同,畫的圖大小也不相同。
[片段三]
師:(出示中國地圖)哪位同學讀一讀這幅中國地圖的比例尺?
生:比例尺是1:34000000。
師:如果我們量出圖上任意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就可以算出什么?
眾生:實際距離!
師:對!下面請各小組選一名代表上來,挑選并量出兩座城市之間的圖上距離,然后把測量結果和城市的名稱告訴小組成員,大家共同計算出實際距離。
(生上前動手測量,小組合作探究。)
各小組匯報研究成果。
……
[片段四]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了比例尺的實際意義,現在你們能根據老師畫的學校操場平面圖,想辦法算出操場的實際面積嗎?大家在小組里議一議、試一試。(比例尺是1:1000)
每個小組的同學都先用尺子量出了圖上的長(10厘米)與寬(8厘米)。接下來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做法:
方法1:實際長:10×1000=10000厘米(100米)
實際寬:8×1000=8000厘米(80米)
實際面積:100×80=8000平方米
方法2:先求出圖上面積:10×8=80平方厘米
再求出實際面積:80×1000=80000平方厘米(800平方米)
師:這兩種方法同學們都動了腦筋,但為什么答案不一樣呢?
生:有一種是錯的。
(同學們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很多學生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希望聽到老師的回答。)
師:我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生:我覺得第二種方法是對的,而且非常簡便。首先求出圖上面積,再根據比例尺算出實際面積。
生:我覺得第二種是錯誤的,難道操場只有教室這么大么?
另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我認為,求出圖上的面積后,不能根據比例尺算出實際面積。因為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不是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所以,我認為第一種方法是正確的。
爭論聲停止了,同學們聽了這位學生的回答,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對“比例尺”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二、反思:
1.立足生活,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睌祵W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本案例從學生繪制熟悉的操場示意圖人手,針對怎樣精確、科學地反映操場實際大小的問題,展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境中學習比例尺,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
2.關注發展,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學生的創新潛能極富彈性,當學生的思維呈多極與多元狀態時,就會在學習活動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展。在案例中學生以1:1000的比例尺繪制示意圖時,教師并不墨守成規、拘泥于此,而是力求打破新構建起的認知平衡面,以一句“如果不以1:1000的比例尺,那你準備怎樣畫”來引發新的認知沖突,給學生一個盡情拓展奇思妙想的空間,讓他們盡情想象,使數學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3.合作探索,為學生創設展示智慧與個性的氛圍。
本案例中由學生自主選擇任意兩座城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求出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使每個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都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