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方
教研,是“教學研究”的簡稱,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組,意即“關于教學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一般從兩個角度展開,一是科學性,一是藝術性。因此,教研是神圣的。她是引導人積極向上的,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是提高教學工作效益的,是推動事業蓬勃發展的。
當下,教研本真的缺失,教研泡沫的生長,成因是復雜的。其中有一點十分明顯:教研與日常工作的脫節。對教研工作的安排,對教研效益的追求,我們常常用心良苦,滿懷期待,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實現教研的價值,貴在靠船下篙。
研究的目標,應是力所能及的。有一所省級實驗小學,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學體制的研究”作為研究主課題。幾年下來,課題組成員一直在高原上折騰、徘徊,課題以萎靡告終。也是這所小學,開展了“小學生生字抄寫遍數有效性”的研究,語文老師一齊動手,展開實驗,發現抄寫生字以4遍左右為宜。推廣這一研究成果,減輕了師生負擔,提高了識字教學效益。
研究的內容,應是明確的。浙江舟山有一位特級教師樂連珠,圍繞大量閱讀,她集中精力研究學生閱讀潛力的開發,提升速度,探索快速閱讀的訓練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她的學生在五年級時,每分鐘能閱讀4000多字,為大量閱讀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
研究的方法,應是可操作的。一位校長帶領教師開展教學研究,首先讓教師回顧自身若干年來的教學工作,找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哪怕是一招一式,然后幫助教師從教學論的角度剖析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引領教師學習理論,反思工作,推廣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團隊工作效益。這位校長,諳熟研究的真諦,在他的策劃下,老師們對諸如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運用得融會貫通,可是老師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提及什么法什么法。
研究的周期,可能是漫長的。顧泠沅在上海青浦縣擔任教研室主任期間,針對初中數學成績不佳的現狀,帶領教研員在一線展開大面積的教學調查,幫助老師剖析成敗得失,總結教學規律。十多位教研員帶領一線教師共同研討,歷數十載,終于使青浦縣的數學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教研,是神圣的,卻不是神秘的。在教育領域內,像魏書生、李吉林、邱學華那樣,開拓創新,獨樹一幟,是研究。普通教師,針對自身工作,瞄準疑點、難點、弱點,靠船下篙,展開探索,也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