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涌
摘要: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必須在學理邏輯、形成路徑和實踐檢驗上解決何以可能的問題;其次要在理論掌握群眾、統一思想和統一行動的需要上說明是否應該的問題;再次要從深入淺出通俗化、抽象原則具體化和目標途徑形象化上解決實現途徑問題。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能性;必要性;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A8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1—0020—04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現實課題,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所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指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使人民群眾易于了解掌握,并被人民群眾所接受、所認同,最終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堅定信仰的過程。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學理上應該解決何以可能、是否應當及如何實現的問題。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現大眾化存在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般而言,任何一種社會科學理論都有可能而且需要經過通俗化的途徑而被大眾所了解。因為理論形成的過程是對特定認知對象不斷抽象的過程,具象的稀釋必然導致民眾對已經缺少感性形象的理論體系的認知距離被不斷拉大。而已具學理體系的理論,特別是社會科學理論,只有更多地被民眾準確地認知,準確地指引實踐行為,才能對社會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1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理邏輯看存在著大眾化的可能性。根據十七大報告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體系始終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的目標考量為理論本源,始終關注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的重大實踐問題,把在實踐時空轉移的動態性中出現的新情況作為理論觀照的新視野。在直接提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等關系到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興衰甚至存亡的重大問題中形成的理論思考,科學地回答了時代提出的課題,構筑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主題。這樣的理論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科學結論,是立足于當代中國現實的理論創新。因此,在大眾化的過程中只要能準確地闡述理論與現實發展進程的關聯度,就能被最大多數的人所了解、掌握,并被接受和認同。
2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路徑看存在著大眾化的可能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遵循著一條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路徑,歸根結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是人民群眾奮斗的結果。“生機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形成的前提條件和基本經驗。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無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轉換國企經營機制,以至于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都是鄧小平適時地概括人民群眾創造的實踐經驗,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確立也是如此,江澤民在總結理論創新的規律時指出:“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既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以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的,充滿著群眾的智慧,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使得其大眾化已經具備了基礎條件。理論的科學性是源于對實踐本質的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已經成為理論的實踐主體,成為理論加工的資源提供者。雖然,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后,實踐主體對學理化的科學理論進行重新認知,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甚至是陌生感,但只要能選擇正確的大眾化路徑,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并堅定信念具有先天的優越性。
3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的實踐檢驗看也存在著大眾化的可能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對真理的檢驗、豐富和充實的過程,也是人民從中感受真理的力量,了解真理的內容的過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本身是根據實踐的需要,指導著實踐活動朝著預定的方向和目標前進,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其時代性、現實性、科學性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地經受著嚴格的檢驗,正如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所強調的:“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么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便不了。”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實踐證明,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大眾化的過程實質上要準確地說明理論在指導實踐中的復雜性,說明理論在指導實踐中取得的成就與存在著的問題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構筑起觀照宏觀和微觀實踐結果的理論框架,使民眾能夠理性、辯證地感受理論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存在著客觀需求
明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客觀需要,才能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采取正確而積極的態度。
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理論掌握群眾的需要。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段話的寓意十分深刻,表達了四層依次遞進的含義:一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不能代替實踐,但實踐確實離不開理論的指導;二是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能變成物質的力量,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正如馬克思那句經典名言所說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三是理論要掌握群眾,根本的條件是理論必須具有徹底性,能夠事物的根本,才能說服人;四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只有關注人本身,只有從人出發,用人的觀點和尺度來看世界才能獲得對世界的正確理解。從以上的邏輯關系看,理論工具不能代替物質的力量,但能極大地增強物質力量,然而,這個作用只有通過理論掌握群眾,即著眼于提高的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才能實現。人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前提,同時也可說是歷史發展的目的。因此,歷史要向前發展,首先要實現人的發展,而人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則必須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要通過有個性的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所謂個人的個性發展即把自己培養成具有主體意識而又富有真才實學的人,它是個人獨特潛能的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的發展本質上就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天資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只
有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歷史才能向前推進,國家、社會才能持續發展。
恩格斯曾經說過:必須調動法國無產階級的理論興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產生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要調動人們的理論興趣,必先滿足人們的理論需求,在精神需要與訴求實現的過程中激活興趣。實踐證明,理論的被實現程度,取決于廣大群眾需求理論的程度。這是有關理論指導群眾實踐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從具體到抽象,是理論升華的過程,從抽象到具體,是理論完善的過程。但從理論功能的實現看,學理化的邏輯體系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實現對實踐活動的科學指導。這一過程的完成,根本的條件是理論掌握人民群眾,理論武裝人民群眾,其前提是人民群眾能否準確地理解和接受認同這個理論。
2從當前的思想現狀來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是統一思想的需要。共同的事業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礎,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進程中,民眾的思想觀念和評價標準在劇烈的轉變中發生失衡是不可避免的,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把握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認同度的下降。面臨著思想混亂的現實,解決一般民眾的認知需要,實現從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認同上升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從而逐步形成共同理想是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信仰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存在,是人的社會關系在意識形態上的集中反映。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進一步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務。其實現的路徑是在開動腦筋,繼續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在新的水平和境界上統一思想。
3從當前的實踐環境來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是統一行動的需要。進入21世紀后,近30年的高速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令世人震撼的成就,但也積累了眾多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過程還沒有完成,許多體制和機制性的問題正在逐漸凸顯出來,從黨的建設到民主政治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教育文化發展都面臨著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在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有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路徑來保證減少障礙,少走彎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是要使科學的理論體系真正成為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先導,為人民群眾的新的實踐指明前進的方向和追求的價值目標,指明達到目標的正確道路,提供解決前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的基本方法。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
十七大報告明確要求“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能否順利實施這一重大而艱巨的理論大眾化戰略,關系到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大眾化在本質上是一個實踐范疇,就是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過程。實踐特色是一定要面對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貼近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本質的訴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的程度,只能通過人民群眾把它應用于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來得以展現和確證。民族性是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習慣和接受的方式,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也就是大眾性,凡是能為大眾普遍認同和接受的都是民族的。鮮明的民族特色為實現大眾化奠定廣泛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價值認知基礎。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要扎根于中國的土壤,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時代特色是必須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相一致,反映科學文化進步的新的實際。
2大眾化在實踐上要滿足三大要求。
實現大眾化,首先是要使理論深入淺出通俗化。理論的通俗化是理論實現大眾化的有效形式,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中華文明的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倡導的作風。在中國,古人就提出“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指的是,一種政策只有易于操作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一種學說只有簡明扼要才能為百姓大眾所接受。大眾化的重點之一是在于理論表達的通俗化,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就是要用普通中國民眾的思維方式來表達。鄧小平他一方面努力創新黨的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另一方面在理論的表達上也為我們作出了表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發展才是硬道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言簡意賅,瑯瑯上口,人人明白。他對那些會議多、文章長、內容重復、新的語言并不多的文風提出過嚴肅的批評。直到晚年,他在南方談話中都還在告誡我們“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大眾化的重點之二是理論傳播的通俗化,要根據中國人民的傳統文化、習慣和接受方式進行理論傳播,基本的做法是把道理化為形象,把思想變為故事。追求以簡潔、明快、生動形象的文字或其他傳播形式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深入淺出的反面是把晦澀當淵博,把詰屈鏊牙當深刻,煞有介事地把盡人皆知的常識當成高深莫測的理論加以闡釋。研究必須深入而深入不易,傳播必須淺出而淺出更難,它是對傳播者學術水平、表達能力和藝術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考驗。著意于深,落筆于淺,把艱深的道理化成一望即知的道理,而不失深廣的理論學術底蘊是對深入淺出的基本要求。
實現大眾化,其次是要使抽象原則具體化。理論的形成是抽象化的過程,是著眼于對客觀事物內在本質的把握,是對感性對象的理性把握,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也是如此。但當我們在面對廣大群眾進行理論傳播時,我們必須根據一般民眾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把抽象的原則重新轉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信息,使這些原則能夠真正解答現實生活中感到困惑或迷茫的問題,使理論更具有可接受性。正如胡錦濤指出的:“我們的理論研究和理論宣傳,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回答實踐提出的問題,回答得越清楚、越透徹、越有說服力,它的作用就越大,也越易于使人們認識到理論的正確和學習的必要。”
實現大眾化,其三是使目標路徑形象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理論體系既包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設定,也包括為實現目標所進行的制度設計和路徑選擇。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根本的任務是要使一般民眾能夠準確地了解我們為之而奮斗的最終目標和現階段目標的價值所在,以及為實現奮斗目標而必須堅持的基本制度和必須改革的體制機制,還必須使民眾了解為實現目標而作出的路徑選擇的正確性。目標路徑形象化既包括目標描述的形象化,也包括路徑選擇的形象化描述。使目標路徑形象化首先要體現出整體性,任何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描述都有可能失去其準確性;其次要體現出具體性,是可感知的,具有吸引力的,而不是干巴巴的標語口號,20世紀50年代對共產主義目標的宣傳雖然缺乏科學性,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描述還是膾炙人口,傳誦久遠的。
責任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