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柱 邱江艷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提高經營外向度,是實現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和壯大的至關重要的途徑。近年來,湖北省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已占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2005年湖北中小企業數量達到全省總數的99.6%,實現增加值3502億元,占全省地方生產總值的54%。但是,從企業經營外向度的角度來看,與浙江省中小企業相對比,湖北省尚存在很大差距。
一、鄂浙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水平比較
經濟外向度是借助一定的指標體系,反應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程度。它可以由三個基本指標來體現:進出口水平、跨國經營水平以及利用外資水平。
(一)進出口水平
作為我國進出口貿易大省,2007年浙江省進出口總額1768.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08%,其中出口額1282.96億美元,增長27.15%,進口額達到485.41億美元,增長26.89%。浙江中小企業全年出口618.88億美元,同比增長36.98%,占全省出口額的48.24%。中小企業進口額161.11億美元,增長45.56%,占全省進口值的33.19%。2007年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148.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出口81.74億美元,增長30.6%,進口66.84億美元,增長22%。湖北中小企業進出口26.27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7.7%,較上年增長44.6%,其中出口19.8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4.5%;進口6.41億美元,同比增長20.5%。
從總量上來看,湖北省全省所有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要遠遠落后于浙江,僅相當于浙江省全省的8.4%,相當于浙江省中小企業進出口總額的19.05%。湖北省的中小企業進出口總額僅為26.27億美元,僅占本來就很低的湖北省進出口總額的17.7%,相當于浙江省中小企業進出口總額的3.4%,外貿貢獻度的40.1%。無論是絕對額還是貢獻度均遠遠低于浙江省。從中小企業的進出口額在全省進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來看,浙江省的中小企業進出口總額已經占據全省的半壁江山,達到44%,對全省進出口貿易的貢獻程度是很高的;湖北省的此項數據相對浙江要低得多,只有18%。此外,浙江省中小企業出口額約是進口額的4倍,湖北省中小企業此比例約為3.5倍,對比發現,浙江省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順差程度也要遠遠高于湖北省。
詳細對比分析浙江省和湖北省兩省進出口總量及具體進口額和出口額,湖北省與浙江省之間差距懸殊,甚至浙江省中小企業進出口數據都遠高于整個湖北省的數據。而在整個湖北省進出口值中比例不足兩成的中小企業,與浙江中小企業更是差之千里。

(二)對外投資經營水平
企業走出國門,從事跨國經營活動,是衡量企業經營外向度的又一重要指標。跨國經營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解釋。狹義的跨國經營僅指由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而實現的海外經營。廣義的跨國經營指企業經營活動由國內發展至國際的一種由內向外的移動現象,包括天然資源、資本、勞務、技術、管理模式以及企業家精神等跨國界的資源轉移。本文中選取的研究對象僅為狹義的跨國經營。
2004年湖北省實現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2.74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為178萬美元,同期,浙江省對外投資達到8202萬美元。浙江省對外投資額為湖北省的46倍。湖北省境外投資企業大多是國有大型企業,而浙江“走出去”的企業有90%以上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項目高達1959個,占全省將近三分之二的比例。這些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涉及領域廣泛,包括汽車零部件、服裝、建筑項目、皮鞋、礦產等等。
2005年,浙江中小企業境外經營收入就達120多億美元,浙江省境外投資數增長14%。截至2005年年底,浙江中小企業已在國外創辦經營公司780多家,兼并收購外國公司50多家,設立各類營銷網點2600多個,居全國首位。
(三)利用外資水平
利用外資是衡量企業經營外向度的另一重要指標,這方面鄂浙兩省中小企業同樣差距巨大。浙江的外資來源地比較穩定。僑資已成為全省利用外資的重要來源。2005年實際利用的外資中,香港地區外資占總額的39.3%,居第一位。浙江省利用外資的亮點就是民營企業成為合資合作的主力。2005年全省“以民引外”企業1448家,投資總額120.35億美元,合同外資39.32億美元。
與浙江相同的是,香港投資項目是居湖北中小企業利用外資的首位。然而外商投資項目和金額卻與浙江相差甚遠。以2006年第四季度為例,湖北省中小企業吸收外商投資項目34個,合同外資金額14767.62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9828.99萬美元。06年湖北中小企業合同利用外資金額以06年第四個季度作參考,06年湖北中小企業合同利用外資約為5.907億美元,遠遠低于浙江省2005年的水平。
浙江省中小企業利用外資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除直接利用外資,浙江中小企業還積極參與國際資本市場運作,通過在境外證券市場上市、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等方式,擴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上述比較分析表明:無論是進出口貿易,還是對外投資或利用外資,湖北省中小企業與浙江省相比,均存在極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也是構成湖北省中小企業總體發展水平大幅落后于浙江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鄂浙中小企業經濟外向度發展差異的成因分析
湖北中小企業在外向度的三個指標上,都遠遠落后于浙江省。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兩省中小企業總體發展程度、區位條件、發展模式選擇、企業經營形式、發展思路等幾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而造成的。
(一)總體發展程度差異
鄂浙中小企業發展程度的差異。2005年,浙江和湖北的中小企業數分別是112.06萬戶和24.2萬個,湖北中小企業數量是浙江21.6%。浙江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第2位,而湖北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僅是浙江18.0%,全國排名第11位。湖北中小工業企業增加值為1500.6億元,浙江中小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616.36億元,浙江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是湖北的3.74倍。《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04年500家最具成長性中小企業,浙江省就獨占21%,而整個華中地區僅有62家入圍,占總數的12.40%。湖北中小企業無論在數量上,規模,還是發展程度上都遠遠落后于浙江。
(二)區位條件差異
浙江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區位優勢在外向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現。浙江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南翼,緊臨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上海,同時瀕臨東海,面對太平洋,海陸空交通發達,運輸便利。浙江現有杭州、寧波、溫州、黃巖、義烏、衢州、舟山7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八百萬人次的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也已通航,開通國內、國際航線160多條。有可建深水港的海岸線300多公里,已建成寧波、舟山、溫州、乍浦、海門5大港口群,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66座,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個港口有運輸往來。其中寧波北侖港是中國四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可停靠30萬噸級貨輪,年吞吐量居中國大陸第二位。濱海的地理位置不僅使浙江省有著長期對外經商貿易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對外經貿聯系,更使浙江省具有天然的對外運輸成本優勢。長三角地區發達的經濟背景,完善的產業鏈及由此產生的良好的生產配套條件,也使浙江省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外向型發展競爭力。
湖北雖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譽,但地處華中腹地,與靠近港澳臺、水運航空國際航線都十分發達的沿海地區相比,外向型經濟發展條件天然處于劣勢,僅對外運輸成本就要高出許多。對外商業貿易的歷史傳統和聯系也遠不如浙江省。加上我國的對外開放成梯度推進態勢,最早從包括浙江省在內的沿海啟動,且政策長期向沿海傾斜,沿海地區稅負水平低于內陸地區,這也使得外資項目更愿意設置在沿海地區。這些也是導致湖北與浙江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產生差異的原因。
(三)發展模式差異
浙江中小企業主要走的是一條產業集群發展的路子。浙江中小企業以生產輕工類產品為主,以海外銷售為主。單個產品看起來附加值都比較小,但是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小產品背后支撐的是大產業,某一類產品往往形成產業集群。浙江中小企業在地域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群,產生了良好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浙江省是我國中小企業最集中的省份,中小企業面廣量大是一大特色和優勢,目前已形成了以寧波地區為主體的服裝加工業,以海寧地區為中心的皮件加工業,以紹興地區為中心的輕紡加工業,以溫州臺州地區為中心的制鞋、文具、眼鏡、箱包加工業,以永康地區為中心的小五金加工業,以杭州、嘉興、湖州地區為主體的絲綢加工業和家用電器生產等行業。由于產業集聚是建立在各地傳統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因此有助于強化整體競爭優勢、集聚人才和技術創新,從而能大大降低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外貿競爭力。目前浙江省擁有年產值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604個。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湖北省中小企業由于地處內陸,同時,湖北省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國有大企業較多,因此,湖北省中小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一條以為國有大企業配套為主,以服務當地市場為主的發展道路,以降低風險。其結果是使湖北省的中小企業既無法形成自己的產業集群優勢,無法做大做強,又使湖北省的中小企業無法參與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營。
(四)企業制度形式的差異
浙江在全國是最早推行國有、城鄉集體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省份。通過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聯合、兼并、出售等多種改制形式,企業自有化程度達到99%以上。從2003年起,民營企業一直是浙江中小企業的主力軍,也是浙江外貿的第一主力。2004年民營企業在浙江的出口比重高達41%,近幾年這一比重又有所攀升。浙江省的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對外擴張欲望強烈,市場反應迅速,應變能力比較強。浙江中小企業的大多數產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就一個成熟的市場來說,產品需求穩定,需求彈性較小。并且企業沒有政府保護政策的呵護,早就經受了國際市場競爭的考驗,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而湖北是國有經濟占絕對比重的省份,國有經濟體制的改革長期滯后。加上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較大,民營經濟的發展長期落后于浙江,民營企業數量少競爭力和生命力弱,在國內市場上尚缺乏競爭力,更談不上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了。
(五)文化傳統和思想觀念的差異
浙江人富有冒險精神,敢打敢拼;而湖北人有很濃的戀土情結和官本位思想。不同的文化造成了兩省選擇了完全不同的工業化發展思路和道路。浙江省經濟依靠的是內源性的自主增長動力,主要是民本經濟,依靠老百姓自主創業,以富民帶動富省。湖北省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計劃經濟的習慣,更多的表現出高度依賴國家、政府的“官本經濟”。前者使得內源性自主增長動力不斷強化,并形成自主性發展機制;后者造成自主性發展動力嚴重不足,經濟發展的后勁持續疲弱。
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湖北省各級政府一直沒有對中小企業給予應有的重視。而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已于2006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將對中小企業的創業重點、自主創新、財政金融、員工培訓、權益保護等八個方面實行全面的幫扶。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規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進行多渠道的直接融資,鼓勵企業資本、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多元投資,建立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該條例的頒布施行,進一步改善浙江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三、借鑒浙江省經驗,提高湖北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的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的成因分析,借鑒浙江中小企業外向度發展的先進經驗,湖北省應當從市場主體民營化、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區域協調發展、經營環境改善、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等五個方面加以改進,進一步提高和增進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
(一)改革企業制度,實現市場主體民營化
中小企業要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企業本身必須具有競爭力和活力、生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傳統的企業制度進行改革。就湖北省而言,這方面的改革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改革國有企業,除少數大型骨干企業外,其余中小型國有企業應一律通過股份制改造或拍賣的形式轉變為民營企業;第二,改革城鄉集體企業,使其變為產權明晰的民營企業;第三,出臺各種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城鄉居民創辦企業;第四,引導先由民營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增強現有民營企業競爭力。湖北現有民營中小企業大多數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不僅規模不大,企業管理理念也落后。湖北中小企業要成功走出去,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和完善企業法人制度。
這是市場機制的一個根本要求。也是湖北中小企業成功“走出去”的保障。因此,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施規范化的公司制改革,形成適應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只有按市場規律辦事,讓企業自身接受市場的檢驗,才能在市場中成熟和壯大,從而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從事外向型經營創造條件。
(二)改革中小企業產業發展模式,提高中小企業產業集成度
浙江省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產業集成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為此,湖北省必須借鑒這個經驗,下大力氣改革中小企業產業發展模式,提高產業集成度。要改變目前湖北縣域經濟發展中重復建設,發展缺乏個性特色,產品、產業結構趨同等現象,大力推進“小、集、輕”的產業發展模式。在繼續發揮傳統優勢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加強以園區為主的產業集聚,發展各類產業配套和市場服務,可以以現有優勢企業和產品為龍頭,大力發展產業配套和延伸,也可以引進龍頭企業,鼓勵本地企業大力發展配套及產業延伸,形成一些地方特色的產業和區域品牌,擴大湖北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市場影響力和輻射范圍,提高湖北中小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湖北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吸引外資落戶湖北中小企業創造條件。
(三)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沿海地區外向型中小企業向湖北轉移
提高湖北省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利用沿海地區目前產業轉移和升級換代的機會,吸引一大批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業來鄂投資,把沿海中小企業的產品、技術、管理經驗以至于海外經銷網絡帶入湖北,從而帶動和促進湖北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不斷提高。目前由于資源環境尤其是土地和勞動成本的變化,沿海地區許多外向型中小企業,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外向企業,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優勢,急需向內地轉移。湖北省相對于其他內地省份而言,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產業基礎、人才條件都具有比較優勢,這里的關鍵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尤其是軟環境,吸引這些企業向湖北轉移。為此就必須加大交通運輸、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沿海企業的轉移提供良好的硬環境;特別是要改革政府的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完善稅收征管、融資服務、工商管理以及海關服務等軟環境,降低企業商務活動成本,使沿海中小型企業不僅進得來,而且穩得住,成為推動湖北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提高的長期力量。
(四)充分發揮湖北省科技優勢,增強中小企業競爭力
湖北省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一直在全國屬于前列,但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設立風險投資基金和建立企業孵化器,以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并加速中小企業的孵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小企業應加強彼此間的聯系與協作。要通過企業、中介機構、科研院所、政府的通力合作,完善園區建設,達到產學研一條龍服務,在資金支持、創業扶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社會服務諸方面給予保證。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我省科技大省和教育大省的優勢,提高技術轉化率,通過技術轉化開發新產品,提高中小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或者改進中小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以生產成本的降低來彌補運輸成本的劣勢,提高綜合成本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觀念,充分調動各行各業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特別是加強對外經濟貿易人才的培養,建設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跨國經營人才隊伍。要進行跨國經營必須有一大批綜合素質較高的跨國經營人才,他們要了解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掌握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規律,能夠幫助企業成功“走出去”。
改革開放以前,湖北的經濟還領先于浙江。但近年來與浙江的差距逐漸拉大。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中小企業的發展差距,特別是中小企業外向型經營發展的差距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只要我們積極吸收和借鑒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先進經驗。轉變經營觀念與發展思路,湖北中小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及其與沿海地區差距的縮短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