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華 韓 菲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軟件外包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一個新亮點、新趨勢。所謂軟件外包就是一些發達國家的IT公司為了專注其核心業務,將他們的一些非核心項目通過外包的形式交給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的公司開發,以達到降低軟件開發成本的目的。在軟件行業中,大約75%的成本來源于人力成本,軟件外包產業的出現可以大大降低發包企業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成本,更致力于增值性強的業務環節。
據IDC統計,2003年全球IT服務外包市場規模約為4000多億美元,這一數字到2008年將增長到6800多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1%,IT服務外包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6年中國己成為世界第三大信息產業市場,《全球軟件外包報告》認為2015年中國會超過印度躍居全球軟件外包的首位。另據預測,未來幾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將以48.4%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速增長,處于市場快速擴張階段。到200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94.3億美元,低消耗、低污染,人力資本密集、高附加值的國際軟件外包正在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新的增長點。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北京不僅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更在高新技術及其相關服務方面成為了全國的先鋒。尤其是在軟件信息技術方面,在以中關村為首的科技園區的帶領下,北京的軟件行業一直領跑全國。據chinalabs整理的數據來看,北京目前從事軟件行業的人數占全國的20%,居于首位;我國164家重點軟件企業中有近40家位于北京。在北京有40%的軟件企業參與外包項目,軟件行業60%-70%的營業額來自外包。北京憑借其諸多優勢,如巨大的市場需求、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充足的高素質人才和長期積累的行業專業知識等,將成為全球知識型服務業,尤其是軟件外包行業的又一個中心城市。因此,在軟件外包服務的地位日趨提升的經濟背景下,北京市如何進一步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新機遇,如何推動軟件外包產業的新發展?對于全國的軟件外包產業發展具有積極借鑒的意義。
二、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1.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市場規模
2001年-2005年,北京通過實施對日人才“雙千”計劃、Linux出口計劃、對日出口加速器計劃、現地外包促進計劃、出口扶助計劃等軟件國際化新舉措,軟件出口增長迅速,居全國海關出口首位。

圖1表明2001年-2005年,北京軟件出口每年以約46.6%的速度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2005年北京市軟件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出口總量突破3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33.3%,是2000年的6倍。2005年出口總量規模占全國海關出口總額的37%。2006年1-9月的統計數據表明,北京通過海關的軟件出口總量為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國家發展改革委、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共同決定自2004年1月起在上海、大連、深圳、天津、西安、北京六城市建設國家軟件出口基地。2006年12月25日,北京、天津、杭州、南京、武漢、濟南六個城市被認定為第二批“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可見北京在全國服務外包領域,尤其是軟件外包產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
2.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市場結構
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市場結構以日本為主,歐美市場是近期新的增長點。日本是北京軟件與服務出口的主要市場,2000-2005年北京對日軟件出口年均增幅為43%。2005年,面向日本的軟件出口達到1.7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7%,比2004年增長41.8%,出口規模繼續得到鞏固。據日本信息服務產業協會(JISA)發布的信息:2005年,日本企業外包給中國企業的業務總規模達到332億日元。而同年北京對日軟件出口為207.11億日元,可見日本企業發包給中國企業的業務60%以上在北京。2006年1-9月,北京對日出口實現1.3億美元,同比增長為13.8%。目前北京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對日接包城市。與此同時,2000-2005年北京對歐美的軟件外包年均增幅約為50%,2005年對美外包額達到0.5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7.5%。2002年,對日外包占北京軟件海關出口的比例為70%,2003年,這個比例降為69%,直至2005年降到49.8%。雖然對日外包的市場規模增長迅猛,但對日業務在總體市場結構的比例有明顯下降,這說明歐美業務增長要快得多,對歐美地區的軟件外包正在加速發展。
根據《2005年度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研究報告》中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在目前的軟件外包業務類型中,軟件開發類項目在業務總額中所占比例最高,達到了39.95%,企業所接到的軟件開發外包項目明顯增加。這說明隨著業務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從利潤較低系統維護、數據錄入等低端業務向中高端的軟件開發、咨詢項目等業務轉移,整個軟件外包產業正逐步向產業鏈的中高端上移。但同時也可以發現,在軟件外包產業中仍有30.37%的業務屬于低端的測試業務,可見北京的軟件外包向增值性較強的中高端業務的轉移才剛剛起步,但這種趨勢是勢不可擋的。
4.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人才狀況
當前北京軟件外包產業人才流動率較高,而且缺口很大,未來一段時期內,這種狀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人才問題還將延續。由于企業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加之缺少穩定的業務來源,企業的報酬機制不夠合理等因素,很多員工感覺目前從事的工作對個人發展不利或是對薪酬不滿意,因此北京軟件外包企業的人才平均流動率達18.28%。這種人才的頻繁流動對企業的穩定發展非常不利,這會耗費企業大量的精力招聘新的員工,同時花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培訓這些新員工。
另外,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人才結構不合理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目前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人才結構是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即軟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統分析師、項目技術主管等復合型人才以及低端人才,如基層的程序操作人員和軟件編碼程序員等都嚴重短缺,而中端的軟件工程師過剩。這就導致了企業很難找到適合的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高級管理人才,甚至不惜重金找到獵頭公司替他們尋覓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藍領技術工人的短缺,致使很多本科學歷的員工承擔了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這不僅造成人才的浪費,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
此外,外包對于語言的要求很高,但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缺乏精通外語的人才。據統計,北京市現有各類軟件人才約20萬,但
同時具有良好的英語水平并且能夠進行無障礙國際溝通的人才不足10%,而分布在外包企業中的這類人才不足千人。此外,熟悉西方文化背景、國際商業規則,并且與國際發包組織具有一定聯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眾所周知,印度曾長期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語言方面占有優勢,因此在軟件外包產業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而北京的外包人才中,外語水平,尤其是英語和日語水平卻不盡如人意。這大大影響了軟件外包的發展,特別是本地化的業務。所以提高軟件外包從業人員的外語水平是發展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一個重點。
5.北京軟件外包產業取得項目的方式
北京的軟件外包企業從國際發包商取得項目主要有三種方式:通過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的子公司,或位于中國國內的離岸開發中心接包,項目數量比例占33.17%;直接和國外發包商或國外上游接包商發包、分包或轉包,占49.96%;通過中介服務機構取得項目,僅有2.11%。雖然直接發包、分包或轉包的項目數量比例較大,但因為這類項目大多是一些比較低端的業務類型,業務額遠遠少于ODC接包方式。因此軟件外包產業要想得到全面發展,就需要拓展國際市場。但因為在國外開設分公司,進行項目投標的成本高、風險大,導致國際拓展的步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還需要政府、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共同努力。
三、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第一,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的人才結構不合理。北京的軟件外包人才結構是典型的橄欖型,即從事底層基礎操作的藍領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都非常短缺,而中級水平的人才相對過剩。這樣的人才結構必然會導致企業不惜花費重金和耗費大量的精力尋求適合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另外,由于底層人才的短缺,大量的中級水平人才(大部分是指那些具有本科或專科學歷的軟件開發人員)只能從事低端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同時,這些中級水平的人才會因為感到自身價值沒有得到重視或從事的工作不利于個人發展而頻繁的更換工作,致使軟件外包行業的人才流動性一直持續偏高。
第二,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由于企業的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比較弱,所以追求短期利益的趨勢非常明顯。當面對具有明顯的市場利益的項目時會一擁而上,而對于具有開發難度或者市場開拓難度的項目就沒有積極性。這導致了大量企業在一個很窄的業務范圍內激烈的競爭,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另外,由于企業的規模較小,運作大多為“手工作坊式”的,沒有一個很好的管理模式,缺少相關的資格認證(如ISO質量體系認證、CMM認證)。來自《2005年度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的大中型軟件外包企業中只有21.62%通過了CMM3/CMMI3,而通過CMM/CMMI五級認證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北京的軟件外包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很難拿到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外包訂單。

第三,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缺乏開拓市場的能力。長期以來,北京的軟件外包一直以日本為主,對歐美市場的開拓不足。即使是對日外包市場,也大都是從日本集成商手中得到訂單,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低層次的利潤不高的代碼工作。北京軟件外包產業缺乏那些具有市場開拓經驗的人才,沒有找到一種合理有效的方法開拓更為廣闊和更有發展潛力的市場。
第四,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軟件業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軟件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北京軟件外包企業規模較小,在項目管理上存在很多疏漏之處,尤其是在一些大型項目上,由于軟件開發的過程控制不利,很容易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因為代碼的重用或者商業機密的泄漏等等造成知識產權的問題。另外,整個軟件行業知識產權環境也不容樂觀,盜版的現象非常猖獗,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對處于這個大環境下的軟件外包產業的發展也非常不利。
四、北京軟件外包發展的政策建議
1.重視軟件外包行業的人才結構調整和人才的再培養
針對北京市軟件外包行業“橄欖型”的人才結構,政府應采取措施,極力改善目前的人才結構,使之向比較穩定的“金字塔型”發展。主要的措施有兩方面:第一,重視計算機教育的調整。政府應該進行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領域的教育改革大力推廣基礎教育,主要是普及偏重應用方面計算機教育,著力培養一批從事軟件外包的技術藍領,解決北京市目前軟件外包行業基層的程序操作人員和軟件編碼程序員嚴重短缺的問題。第二,重視軟件外包人才的再培養,這一建議是針對北京目前在軟件外包行業缺乏高級管理人才而提出的。政府和企業都應該加強對從事軟件外包人員的再教育,對目前的一些中級水平的人才進行管理知識的普及,使之成為能夠承擔開發和管理雙重業務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從而降低企業長期發展的成本,滿足企業長期發展的需求。
2.形成產業規模,擴大知名度
為了擺脫北京市目前軟件外包企業“小而散”的劣勢,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并購或戰略合并形成外包聯盟,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的業務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從而加強企業的競爭力。雖然企業并購或戰略合并并非提高競爭力的唯一方法,但是很多歐美的發包商十分重視外包企業的規模,它們只把業務交給1000人以上的大型軟件外包公司。因此為了拓展歐美市場,吸引更多的海外客戶,軟件外包企業就必須要把規模做大。因此,戰略合并或者并購可以實現企業資本力量迅速提升,減少歐美客戶的疑慮,增強企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企業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立有效的項目管理與監督機制。企業在接包的同時要與發包方簽署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業機密保密合同,要求參與項目的員工嚴格遵守該合同,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另外,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還應該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及商業機密保護體系,對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技術實施授權使用,并記錄工作人員對它們的使用情況。建立嚴格的計算機使用制度和網絡監管制度,防止內部人員將開發項目的保密信息傳播到企業外部,或者外部人員惡意的盜取企業內部開發項目的信息。同時要加強員工的知識產權教育,在開始一個項目之前與參與的員工簽訂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協議。此外,企業最好可以定期向發包方提供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的保護和管理情況,以樹立企業良好的誠信形象,有利于與發包方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
4.積極推進企業通過資格認證
當今,世界軟件的發包方都非常重視外包企業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意識,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應當積極推行質量體系認證,使企業的業務水準得到一個世界范圍的認可。目前世界上比較認可的是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軟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認證,只有通過CMM3以上的企業才有大型外包業務市場的準入機會,而目前北京的大中型軟件外包企業中通過CMM3/CMMI3認證的企業所占的比例很低,通過五級認證的更是寥寥無幾。這大大降低了北京市軟件外包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是它們一直不能充分的拓展海外市場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積極的推進企業通過該項認證,使企業拿到進入海外大型外包業務市場的通行證。
5.尋求國外優秀的合作伙伴
北京的軟件外包企業可以和印度優秀的軟件外包企業建立合作的關系,因為從市場結構來看北京的主要外包市場為日、韓,而印度各個外包企業的主要外包市場為歐美,雙方的目標市場具有互補性;從產品結構來看,北京市軟件外包企業的業務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低端產品,而印度的企業已經開始向高端發展。所以在軟件外包這個市場,北京的企業和印度的優秀企業可以通過競爭合作,各自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同時北京的企業也可以在同印度的合作中,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多進行技術上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