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存
【摘要】筆者認為,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找準對學生進行心靈投影的重心,很好地把握住教育內容、教育行為的科學性、知識性與及身性、體驗性,從而在學生的心靈中產生有效的投射和感悟,內化成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關鍵詞】心靈 德育 重心
在剛剛走上講臺的時候,筆者也曾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怎樣才能走進學生心里,找不到能對他們產生震撼的著力點。他曾激情澎湃地為學生們朗誦方志敏烈士的《可愛的中國》,卻發現他們并沒有被自己的深情打動。隨后,他又從培養興趣入手,通過收集郵票,引導學生領略祖國的壯美山河,效果依然不明顯。筆者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經歷,發現只有親身體驗過的東西,才可能對心靈產生影響。于是,他開始嘗試“身臨其境”的德育。
有一次,班上一位住校的同學不慎摔傷了腿,鼻梁也碰壞了。筆者立刻打電話通知了家長。他的父親連夜趕制了一幅拐杖,要求妻子趕頭班車來到學校,為兒子送拐杖和食物。第二天早上四點多,筆者起身跑步時,看到這位母親已經來到校門外。當時,那種內心的震動是無法形容的。他立刻意識到,這也是對全體同學進行教育的好機會。他領著這位母親來到學生宿舍。當時,還沒到學生起床的時間,他請幾位同學悄悄地分頭把全班同學都叫起來,讓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感受這份沉甸甸的愛,向這位母親的到來表示敬意。過后,筆者寫到:“我不僅在學生們的目光中,看到了他們對那位摔傷的同學流露出的絲絲羨慕,更知道,此時此刻,在他們的心里,也都浮現出了自己母親的身影,想起了母親為自己操勞的一件件往事,那種深深的思念和眷戀發自肺腑……”
一位好教師不僅應該能夠抓住突如其來的教育時機,而且應該善于創造教育時機。“關溝行”是筆者做班主任時的“保留節目”。關溝是京郊八達嶺前的一條山溝,是燕山和太行山的一個分水嶺。溝內有百姓俗稱的“七十二景”,沿線還分布著很多文物古跡和有特點的植物,在一個不大的區域里,集中了自然和人文的多種考察因素。筆者在親自做過多次探查后,將關溝確定為學生的科學活動訓練基地,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完成一次“科學考察”。
在活動中,除了尋找、觀察外界的新奇事物之外,筆者還重視引導學生們增強協作和相互了解,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會在活動中“創設”機會,使一些在認識上有偏頗的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班上的小P學習成績非常好,就是有一點驕傲,認為自己一定是班里最優秀的。筆者找到了班里一位比較內向、常常不被人注意的學生小Z,在經過京張鐵路的時候,筆者拉住了他,請小Z留心觀看眼前通過的一列貨車。那是一輛從北京返回山西的空運煤車,他們注意看了車廂的長度,筆者提醒小Z記住這個數據。到了對面的山頂上,筆者問小P:“你能不能告訴我這列火車的長度有多少?”小P瞄了一眼山下的火車,說:“那很簡單,大概就一百多米吧!”筆者不動聲色:“不錯,回答得很快,你去問一下小Z同學。”他答應著走到小Z面前,用一種指導的語氣說:“我來考考你,你知不知道山下的那列貨車有多長?”小Z稍加思考,回答道:“我想這是一列從北京開往山西的貨車,共有四十多節車皮,每節車皮有十二三米長,所以,這列貨車大概有五百多米。”這時,兩個學生臉上呈現出不同的表情:一個是滿懷著希望,表現出得到認可的喜悅,另一個則反思著自己過去的行為舉止,微微露出懊悔的神色。筆者心想,他們此刻都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東西。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學校里表現平平的學生“露了臉”,成績好的學生卻“敗下陣來”,這“一石二鳥”的做法將筆者的教育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仔細分析,這種“智慧”不僅來源于他在特定情境下的臨場發揮(火車是否會經過很難預測),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他平日對學生的細心觀察(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了如指掌),而這種觀察源自于一種深沉的情感——師愛。
當試圖說服學生時,老師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這是為你好”,但學生往往都不領情。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如果說愛學生是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那么,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愛則是一種教育藝術。筆者的體會是:“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找準對學生進行心靈投影的重心,很好地把握住教育內容、教育行為的科學性、知識性與及身性、體驗性,從而在學生的心靈中產生有效的投射和感悟,內化成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品德和習慣。”其中,“科學性”指教育形式和內容必須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知識性”強調以貼近學生的知識為載體,“及身性”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性”則強調創設環境讓學生親歷過程、獲得感悟、促成反思。一句話,“只有真、善、美的東西才能抓住學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