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超 王逢瑚
摘要本文討論了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形式和表現方法,通過對現階段及早期中國紀錄片作品的表現和發展,來鼓勵人們對紀錄片的關注,并加強紀錄片的內容性和藝術性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影響當代人們的思想意識,以此更加完善視覺影像藝術的發展,引導人們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關鍵詞紀錄片,藝術形式,意識形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紀錄片作為影像藝術的意識形態已悄然走進人們的精神領域。紀錄片作為一種非虛構的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現實,同故事片一樣也包含一定的“故事”因素,同樣是通過各種手段和辦法來塑造人物、制造懸念和矛盾沖突。運用戲劇效果來實現其自身價值。匈牙利電影美學家貝拉說過:“在紀錄片里藝術不在于虛構,而在于發現。藝術家必須在經驗世界的廣闊天地中發掘出最有特征意義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和最有表現力的東西,并且把自己的傾向性和思想意圖異常鮮明地表現出來。”對于紀錄片而言,創作的最重要前提是發現,創作者只有從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去發現和捕捉,直接從現實中取材,從現實中去發現美,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紀錄片作品。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們在那里面看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話,那就是美的。”
一、中國紀錄片的發展
紀錄片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美,先是弗拉哈迪引導的風光紀錄片風靡一時,把人們從虛構的電影故事帶到了陌生遙遠卻真實的世界,再現了真實的魅力。接著,對準社會現實的記錄片,又昭示了現實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成為紀錄片創作的主流,構成紀錄片流派中分量最重、最體現紀錄片類型特點的部分。也是紀錄片一直存在的理由。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體制發生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開始轉變,20世紀80年代初,紀錄片在中國才悄然興起,以《絲綢之路》和《話說長江》為代表,文化片、風光片大行共道。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一大批紀實性紀錄片,如《流浪北京》《望長城》《遠在北京的家》《十字街頭》《壁畫后面的故事》等等,是真正意義紀錄片的開始。現階段中國紀錄片實踐呈現以下特點:獨立制作與大眾傳媒形成了相互補充的互動,制作元素的多元化,為紀錄片創作注入更多新鮮的活力,紀錄片自身的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當今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趨勢與世界紀錄片的創作走向大體一致。豐富的資源、日益改良的生存環境以及寬容的創作氛圍給予中國紀錄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從發展的潛力和方向來說,世界紀錄片正在深情地注視著中國。我們所面臨的是怎樣提升記錄的水準,如何揀拾歷史的碎片,在光影流動中重現塵封的過往,記錄歷史真實的一刻。
二、現階段紀錄片的創作與表現
紀錄片是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反映和尋求社會變革、感悟人性與人生的載體,不僅吸引著眾多的觀眾,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同時也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影視從業人員投身于紀錄片的創作與制作。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視音頻技術為紀錄片的創作與制作提供了越來越快捷、便利的手段,而數字電視和網絡電視也成為紀錄片發行與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紀錄片創作有著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紀錄片制作也有著獨特的實現方式。國內外對紀錄片的研究與探討主要還是以理論研究和作品評析為主,很少涉及紀錄片的創作思想與實現手法,特別是缺乏有關紀錄片的編劇、導演與制作方面系統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教材。紀錄片有時要受到真實性的制約。紀錄片工作者會覺得故事片更能迂回地接近真實,因而他們從紀錄片轉向了故事片,但也有人認為紀錄片比故事片更自由,因而又從故事片領域轉入記錄片創作之中。從創作手法上講,紀錄片敘事情節化傾向日趨強烈,它越來越傾向于一種“講故事”的創作方法,而故事片則越來越傾向于紀錄片式的樸實無華的紀實手法。這就是“紀錄片故事化,故事片紀實化”傾向。
有人認為紀錄片是現在進行時態,新聞片是過去完成時態,本人完全贊同此觀點。紀錄片必須有一定的故事性,沒有故事性的紀錄片只能是一種過程性的紀錄,很難說是一種真實的紀錄片,或者是對真實事件人物的創造性處理。新聞片紀錄的往往是結果和現象,是結局和影響,故事性是通過解釋說明、剖析等形式闡明的客觀邏輯,是客觀的真實的再現而不是歷史的重現。現階段記錄片更重視的是故事的重現而不是重構,是事件本身發展邏輯與導演創造性處理的主觀邏輯的混合體。
中國的另一位紀錄片導演王兵曾以他長達九個小時的《鐵西區》為人們所了解和稱贊。該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獲得眾多大獎。這回他采取了另外一種“極端”的形式,長達3個小時的《和鳳鳴》,幾乎是一個鏡頭拉下來,中間剪切了不過幾次。身穿普通家居衣裳的和鳳鳴老師,坐在自己家中的沙發上面,回憶自己生命中痛徹肺腑的部分,一直談到天色暗了下來許久,立在攝影機一邊的導演才請她稍停亮起一盞燈。從表面上來看,這部紀錄片沒有任何電影語言,只是在訪談對象面前支起了機器,但是它的電影語言是通過某種“氣息”而透露出來,這“氣息”正是和鳳鳴談話的語氣、她說話的節奏、停頓和神情的變化。這樣的講述不便打攪和中斷,得讓她按照逝去的生活在她頭腦中留下的印象和色彩,一口氣說下去。
中國導演陳為軍的55分鐘紀錄片《請投票給我》入選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2008年亞特蘭大電影節官方參賽作品;2007年國際紀錄片聯合會教育獎。這部片子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從小處著手,鏡頭下就是武漢市常青小學一個51個孩子的班集體。這部作品很特別,故事性很強,更像是電視劇。這個班集體里的故事、前因后果、戲劇性都被兩臺攝像機用鏡頭真實地捕捉到,甚至不需多加剪輯。用攝影機真實地記錄了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讓孩子們選出自己的班長,看看孩子們的民主、集體意識。看過他這部紀錄片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政治、文藝、童心、教育……導演認為這就是紀錄片的魅力。他希望大家在看這部片子時,不要過分解讀成政治的更深層面,不要拿成人政治選舉的觀點看孩子。
再有一位大家熟知的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在2006年完成的紀錄片《東》,描寫了畫家劉小東在三峽和曼谷寫生繪畫的敘事內容。記錄了畫家繪畫過程和三峽人們搬遷的狀態,表現了生活在三峽的人們經濟和生活條件都比較差,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他們會讓我們發現幸福不能完全用錢來衡量……
三、紀錄片對意識形態的影響
從某種角度來講,紀錄片反映的現實仍然是主觀的現實,而那些最好的紀錄片反映的都是人類的關注、一種責任感,能夠和每一位個體和觀眾達到共鳴和共識。創作拍攝紀錄片的動機是基于對生活感興趣,為了探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探究事件背后的根由,紀錄片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夠給人類文化承前啟后,而現在拍攝的紀錄片也可以為后人提供豐富的影像資料。紀錄片作為文化的核心,通過攝像機表達出來的光影能傳達普遍的人文價值。如果想創作一個好的紀錄片,就要有一個合適的主題。而導演自己的理解、表達、世界觀是可以融入紀錄片中去的,因為在做出選擇時候,就暗含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在人類前進的過程中,總會有被我們忽視的邊緣角落和人群,在對邊緣性題材進行創作時要通過歷史的比較與分析,闡釋其性質和結構,從變遷的角度去探索人類文化與社會發展規律。拋開政治上的功利,把這份事業作為生命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探索、發現,為人類社會文明及歷史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