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威
摘要:本文分三個部分論述了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一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識的欲望;二是創設探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感悟和探究,得到主動的發展;三是創設鞏固新知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問題情境;體驗探究;鞏固新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S)-0002-2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創設學習情境、開發實踐環節和拓寬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并豐富學習經驗,實現知識傳承、能力提高、積極情感形成的統一。這對物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老師們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各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1.1 以生活展示情境
物理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蘊含著物理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在講測量的技巧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運動會就要到了,體育老師交給小明一個特殊的任務——測出操場跑道一圈的長度,這可難住了小明,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這個問題一提出,有同學當時就提出“用卷尺測量”,有同學反駁“不行,操場有彎道”,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我順勢引導:“直接測量行嗎?”通過討論,許多學生想到了方法,從而過渡到新課的教學內容。再比如,在講解《力》這節內容時,從生活情景入手,通過換水時,手提水桶;超市購物時,手推小車;修路時,推土機推土等情境展現提、推等力的作用,從而引導學生探討力的概念。
1.2 以實物演示情境
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演示實驗來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在講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我通過演示實驗創設情境:將敲響的音叉迅速插入裝滿水的盆中,盆中的水四處濺落;將敲響的音叉靠近泡沫小球,小球來回跳動,學生們的好奇心被激發,我適時提出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并讓學生用手感受發聲的音叉的振動,從而進入新課的教學。在講解凸透鏡成像規律之前,我用一個燒瓶裝滿水,讓學生通過燒瓶觀察自己的手。當學生把手貼近燒瓶或遠離燒瓶時,看到手或變大或變小,或正立或倒立。此時他們充滿了好奇和不解,紛紛問:“老師,這是怎么回事?”,我順勢說:“想知道原因嗎?等我們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這節課之后,你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進入到新課教學中。
1.3 以圖片展現情境
利用圖片創設情境使知識內容形象、具體地呈現在學生們面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在講解平面鏡成像特點時,用投影儀展示了幾幅有關平面鏡成像的圖畫——湖上山的倒影、體操房中小姑娘練舞的身影、同學照鏡子的情景等。他們感受美之后,我適時提出問題:“這些圖畫中有影像有實景,它們有什么特點?”同學們立即積極思考,但隨后又出現了思考受阻的表情,于是我抓住時機,導入新課:“這就是今天我們將要解開的平面鏡成像之謎。”這樣,同學們在積極思考的狀態下帶著具體問題進入新課學習。在講授阿基米德原理時,我展示了一人躺在死海水面看書的圖片,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此人能躺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呢?”同學們議論紛紛,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我適時啟發,引出浮力教學。
1.4 以語言描繪情境
利用物理學家的傳記或物理學發展史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去感染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喚起他們的探索熱情。例如,在講授重力時,我展示牛頓在蘋果樹下看書時被一只蘋果砸到頭的圖片,同時用生動的語言講解牛頓發現地心引力的故事,然后提出牛頓曾經思考的問題:“為什么蘋果總是落到地面,而不是飛到天上去?”問題一提出,同學們開始積極思考、討論交流起來。
2 創設探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感悟、體驗和探究,得到主動的發展
物理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重視。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然后創設探究的情境,使學生在探究中培養能力。比如,在學習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這部分內容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首先提供酒精燈、鐵砂皮、鐵錘、一杯熱水等,然后提問:如何使一根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請你和小組同學選擇器材,想辦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接著,讓學生通過探究和交流,發現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的方法大致有這樣幾種:(1)將鐵絲用酒精燈加熱;(2)用砂皮反復摩擦鐵絲;(3)用鐵錘反復敲打鐵絲; (4)將鐵絲浸在熱水中;(5)直接用手反復彎折鐵絲。最后,我再組織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和分類,得出“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不同方式”的結論。
這種探究活動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學習環境,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誘發了學生的學習內因。同時,這種環境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與協作,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不同角度去探求知識,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好情境的創設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3 創設鞏固新知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近幾年的考試命題,不難發現,考查的物理知識越來越靈活,知識點在情境中體現,而且與生活聯系緊密。如果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少接觸這類知識,那么應試時就容易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創設鞏固新知的情境,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地探索問題,鍛煉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獲取新知。
例如,機械功這部分內容,利用做功兩要素來判斷力是否做功是教學的重難點,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重難點的困難,在學習了做功兩要素之后,我創設了以下情境讓學生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1) 甲同學把水桶從地面勻速舉起;(2) 乙同學提著水桶不動;(3)丙同學提著水桶在教室里來回走了一段很長距離;(4)運動員將球踢出去后,球在地面上滾動了很長一段距離;(5)射出去的子彈在空中繼續飛行。通過討論,學生們把理論應用到實際,并在矛盾沖突中總結出三種情況下力對物體不做功:有力沒距離不做功、有距離沒有力不做功以及通過的距離與力的方向垂直不做功,從而加深了對做功兩要素的理解和深化,進一步鞏固新知。
總之,在初中物理新課程中實施情境教學,學生可以進行有效的知識建構,同時在情境中通過自己的活動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 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顧建元.重視物理情境創設,促進物理意義建構[M].物理教師,2006(3).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