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花爆竹是傳統春節民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卻與大城市日益緊張的安全形勢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當年,法律沒能一禁永逸,現在人們也不能一放了事
“一點不夸張地說,簡直像打了一場戰爭……一場戰爭?!敝袊嗣翊髮W政治系教授張鳴講到這里語氣沉重地重復了兩遍。
只是,此“戰爭”非彼“戰爭”。張鳴說,每年過年,社區家家戶戶鞭炮放起來,響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嗆人不說,有時連喘氣都困難。在他眼里,這無異于一場戰爭。
老北京的俗語說“姑娘戴花,小子放炮”??梢姺排谶^年在老百姓的心中分量和民俗文化的地位。
北京的煙花爆竹從1993年立法完全禁止到現在的“禁改限”,到如今年已步入第17個年輪。在人們越來越高的呼聲中,煙花爆竹禁而不止帶給法律的尷尬,讓禁改限順從民意,成為了現實。但是人們卻無法忘記那些因煙花引起的災難。
新的央視大樓的輔樓就在剛剛過去的元宵節發生火災,熊熊大火6個小時后才被完全撲滅。一名消防員因此犧牲。而這樣一座花費上億資金的央視大樓,就因為小小的煙花,化為灰燼。發生在北京的悲劇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煙花爆竹燃放、管理的爭論。
放?還是不放?如何喜慶又安全,仍然是個問題。
“禁改限”尊重民俗
北京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記載,明代,皇家因燃放煙花而引發了午門的火災。清代皇朝吸取教訓,清朝紫禁城成為北京第一個“禁放區”。后來才逐步從放到禁到禁改限。
北京正式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是在1993年12月1日。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北京市因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事件呈逐年上升之勢,許多市民要求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禁放煙花爆竹。于是,北京市于1987年開始實施《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暫行規定》,采取“逐步限制、趨于禁止”的管理方針。
公開的資料顯示,從九十年代開始,10多年,中國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近三百個禁放煙花爆竹的城市。
隨著近年來,保留春節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的呼聲越來越高,哈爾濱、成都、杭州、濟南等城市市區內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有所松動,由原來的全面禁止調整為指定地點、指定時間的限制燃放。許多城市在禁放后重新有限開禁。
2005年春節前,根據北京市政府規定,居住在城八區五環以外地區的居民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禁放”規定開始松動。
當年7月19日,北京市人大一審《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草案)》,由“禁放”變“限放”。
同年9月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草案修改稿,代表委員對草案修改稿吸取聽證會意見表示肯定,并提出進一步的修改建議。9月9日,草案審議通過。
從禁止到禁改限,民俗與法律的博弈在13年走完了一個輪回。禁改限并不意味著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都可以燃放煙火爆竹。煙花辦重申禁改限絕非全面開禁。
元宵火災再惹爭議
“爆竹聲聲辭舊歲。”北京人又在煙花爆竹聲中迎接春節了,人們舉杯慶祝民俗的勝利,人民的勝利。于是有人說,禁改限體現了對民俗的尊重,也考驗了市民的素質和管理者的水平。然而今年元宵的一場火災,是否重禁煙花爆竹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2009年正月十五晚20時27分,正是舉國歡慶元宵佳節的時候,一場大火在朝陽區東三環央視主體大樓北側的配樓燒了起來。有目擊者稱,當時火勢達到80-100米高?;馂牡倪^火面積10余萬平方米,樓內十幾層的中庭已經坍塌,位于樓內南側演播大廳的數字機房被燒毀。
經過6個小時的撲救,明火終被撲滅,而在救火中,紅廟消防中隊指導員張建勇因救火受傷,搶救無效死亡。
火災是燃放煙花爆竹引起。消防人員在著火的配樓南面房檐上發現了一個200響和一個100響的煙花彈。
據查,這起事故系央視工作人員違規燃放煙花爆竹引起。
這起事故再次引發了人們對該不該在城市禁煙花爆竹的爭議。
“央視火災事件只是一個偶然事件,而且失火是由于違規燃放引起的?!敝袊鐣茖W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說,此次火災跟燃放煙花本身并沒有太大關系,不應該因此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關鍵在于加強管理,安全防范工作做好。他表示,過節燃放煙花爆竹是幾千年傳統文化和習俗的保留,就像我們平時看看電影一樣平常??梢酝ㄟ^適當的管理避免災難的發生。比如學習香港集中維多利亞港灣統一燃放等。
對此,中國問題學家胡星斗也表示,絕對禁止放鞭炮是不可能的,因為放鞭炮是中國人幾千年的一個傳統。而中國人放鞭炮是反映了一種喜慶,甚至有驅邪、驅逐鬼神的作用。所以中國人特別愛放鞭炮,一概的禁止那不是好辦法。像現在的完全敞開,什么地方都可以放這也會造成一些問題。例如火災增多。
胡星斗建議未來是否可以考慮限制在某些地點燃放。地點也不能過于分散,基本上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燃放點,而不是每家門口都燃放?;蚴峭鈬菢?,由政府來燃放,如政府集中一個地點燃放。完全禁止老百姓燃放在中國做不到,政府集中燃放,也允許老百姓燃放,最好每個社區開放一個地點,也不能離得太遠。選擇一些特定地點來燃放,便于管理,避免火災這些問題。
民俗也要與時俱進
“過年放鞭炮,是我們的民俗,這一點不容置疑?!睆堷Q對此肯定地說,放鞭炮圖的是喜慶、熱鬧。
在過去據說可以驅邪,嚇走小鬼,預示著來年日子的火爆。更多的時候,燃放煙花爆竹,還可以用來比富斗氣,兩個村、兩個宗族、兩個店鋪、兩個家庭,都可以借此較勁。
現在,張鳴認為,時代不一樣了,民俗也該與時俱進,而通過央視的火災,更應該警醒人們在大城市禁止煙花爆竹燃放。
張鳴認為,這樣的民俗的形成,是在傳統農村環境里。在農村放放鞭炮,只要不放那種像手榴彈那樣大小的巨無霸,一般來說,動靜不會太大,因為整體的人口密度不那么高,不會形成在一個區域幾萬人齊放的場面。但將這種民俗搬到城市,尤其是塔樓密布的居民區,麻煩就來了。他形容:每年這樣的社區過年期間,如果開禁的話,家家戶戶鞭炮放起來,其響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嗆人,喘氣都難。一點不夸張地說,就像打了一場戰爭。
大城市人口密集,一般人也有能力購買大的煙花。在張鳴看來,燃放者不可能僅僅在空地上燃放煙花。這樣出事的比例就比農村高很多。而一旦出現問題,人命的死傷就在所難免。他認為盡管城市管理者高度警戒,但每年只要燃放解禁,就勢必會有出事故被炸死炸傷的群眾,以及大小的火災發生,而警察和消防部門,高度緊張,連年都過不了。
“那些因病需要靜養的病人,那些受不了驚嚇的老人孩子,那些心臟不適的人……”張鳴有些痛心地表示,無端地攤上這樣的“戰爭”,弄得不好,危及生命。而這一切與人道相去甚遠。
在張鳴看來,燃放煙花爆竹,的確可以給很多人帶來快樂。但不放,卻并不會給這些人造成什么傷害。反過來,燃放,卻能給另外一些人造成實實在在的威脅,甚至包括死亡的威脅。
在張鳴眼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理應保護自己的傳統,延續自己的民俗,但他同時強調也必須與時俱進。
鞭炮在給人們帶來快感的同時,張鳴呼吁用人道取代這種快感。他認為在今天,城市發展到現在這樣大規模,居民密度這樣高,加上城市管理和安全維護更加復雜情況下,我們如果還像生活在農村時那樣燃放鞭炮不是一種文明的、人道的體現。
“讓每年過年都像遭遇了一場戰爭,一場持續多天的戰爭,無論如何,都是不合適的?!睆堷Q喃喃地說道,恢復了剛開始說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