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塔之風在中國一直盛行,遍及中華大地。到明清時期,無論城鄉,但凡寺廟附近、交通要道、名山大川、風景名勝之地都有營建。
常見的古塔多為風水塔,其中風水塔又有水口塔和文筆塔之別,四川省閬中市的白塔正好位于整座城市的水口山上,兼具了風水塔的兩種功能。
魯班顯圣 補修塔頂
一座塔就是一段歷史,一座塔就有一個故事。
在閬中,城東白塔為名勝景觀之一,向來為世人所驚嘆。但白塔究竟是誰所建至今無人知曉,不過民間卻流傳著魯班修塔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人請魯班到閬中建一座風水寶塔,魯班師傅高興地答應了。于是,就帶著徒弟趙巧一同到古城。
竣工之期定在重陽節,以便合于登高之勝,魯班師傅據此精心設計了建塔方案。沒曾想徒弟趙巧自認為學藝多年,手藝長進不少,但與師傅相比究竟相差多少心中無數,便很想借修塔之機與師傅比試比試,看誰能在一夜之間把塔修成。
趙巧不放心,對著師傅加了一句:“以雞鳴為號,如何?”魯班無可無不可地隨徒弟去了。當晚,魯班、趙巧各自動工。徒弟就是徒弟,趙巧求勝心切,一心一意只圖早點將塔修成,超過師傅。進度果然神速,二更天剛過,趙巧就將蒼溪白塔修成了。
趙巧到閬中來看師傅的工程進展。才轉過一個山灣,望見師傅不慌不忙地壘砌須彌座塔盤、八邊形錐體塔身。
趙巧心想,師傅施展法力在雄雞啼叫時收工毫無問題。盡管動作看起來有些慢,但工程接近尾聲。遠遠地,在天光之下見師傅所修的塔高聳秀麗,趙巧自嘆弗如,自怨自艾中又有些不甘認輸。趙巧瞧著師傅正要動手修塔頂,心里有些復雜,磨蹭了一陣到最后還是把心一橫,躲在一旁學雞叫:“咯咯哦……”
魯班聽了雞叫,心想:這么快天就亮了啊?抬頭望了望,再修塔頂已來不及了!怎么辦?難道輸給徒弟不成?慌忙之中靈機一動,跑到附近農戶階沿上拿來一口大鍋,往塔頂一扣,完工!
——故事到這里就應該結束了,但魯班修閬中白塔的故事還有一個尾巴。
相傳,閬中白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以鍋代頂的,別的人也不敢再班門弄斧。時間就這樣一日日流逝著……
一天,閬中城來了一個做舊活的木匠,衣著破爛,走街串巷叫喊著找木匠活路做。一個糟老頭子,誰看得起呢。沒有人請,就這樣走過大街走過小巷,很長時間都無事可做。
這天,衣衫襤褸的木匠又在街上叫喊,在拐角處遇到一老翁攔住木匠,說:“你一天到晚叫喚啥子,實在沒事情做你就去把塔子山上的塔頂修起來嘛。”
那木匠站下來,畢恭畢敬聽著老翁說話,并不搭腔,聽完就徑自走了。誰知第二天一早,有人無意間抬頭才突然發現白塔有頂了。這下子,大家都議論紛紛,滿城里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等傳到老翁耳朵里的時候,老翁回想之后終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情,便原原本本給大家說起木匠之事。眾人聽了,才記起確實甚是驚奇,轉過頭要尋木匠卻再無蹤影。
從此,閬中便有了“魯班顯圣,補修塔頂”的故事。
地震劫難 修舊如舊
2008年5月12日,閬中地動山搖之際,驚魂未定的人們奔向開闊地,而在不經意間瞥到江對岸的白塔山上白塔居然矮了半截!
原來,震波先在白塔上撕開一條長的裂縫,僅一分多鐘,塔頂的磚塊“一大坨一大坨”散落,在劇烈的震動中轟然倒下。高聳入云的白塔腰部以上已經消失,震后7層以上部分粉碎性垮塌,13層的白塔剩下了6層。
塔底是坍塌后粘有乳白色粉末的磚塊,塔身須彌座上的欄桿被磚塊砸斷,凌亂的古磚、乳白色的黏合體和3萬多塊古磚堆成了一座小山。事后,工作人員在現場清理出碎磚灰渣約145立方米,重約100噸。
震后第二天,新華社播發了閬中白塔的圖文消息,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播出新華社通稿,人民網及國內數十家媒體向全世界刊播了白塔“腰折”資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實際上,對修復與否和白塔未來以何種姿態再現的爭論從沒有停止過。一時間,各種話題成為各界爭論的焦點。
文物專家在經過對地質環境,白塔的荷載承重、抗震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踏勘之后,閬中市委、市政府撥款,社會各界捐資,閬中市規劃和建設局承建,投資近60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采用傳統工藝,還原白塔風貌。加固地梁,新增防震、防雷、監測和燈飾功能,使之更加堅固,更具觀賞性。

為此,修復嚴格按古法將糯米打成粉末,熬制成糯米漿調和石灰,以增加粘接強度。
同時白塔內外的批蕩材料中,加入糯米漿。整個工程消耗700公斤糯米40噸生石灰,為還原明代舊貌還遠赴陜西采購回兩萬多塊仿古磚和600多公斤麻刀(麻筋)。
在大地震中轟然坍塌的白塔于當年的10月2日開工修復,并在100天內提前完成修復工程!
閬中白塔恢復性重建后,雪白的塔身與黑色的飄檐形成鮮明的對比,倒置葫蘆狀青銅塔剎穩踞白塔的頂端,面向四面八方的鎮塔神獸肅穆地蹲守,塔檐上的風鈴在風的輕撫下發出悅耳的聲響。
風水白塔 文運之靈
相傳白塔始建于唐。其實,志書上并未見修建白塔的準確記載,也無從找到與白塔修建相關的任何碑記和可靠佐證。故此,僅根據建筑材料和工藝等有限的因素,閬中白塔被專家鑒定為明代建筑,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
白塔是閬中的標志性建筑,被古城人稱之為文筆塔、文峰塔,意為文風昌盛的標識。
對于以風水取勝著稱的古城來說,白塔所處的位置,正好是古城干水成垣的水流轉折處。在風水學上,這種地形被稱之為水口位置,按照傳統的風水理論,水口地戶位置要修建塔、樓等比較重要的建筑。以在地脈上起關鎖作用。
風水家認為,水流為龍之地脈,是生氣的外在形態,又代表財源文氣之旺衰。因此,水口之關鎖開閉,實即一地風水對生氣財源的控制、把握。
浩浩千里的嘉陵江,流經閬中古城時,天門在玉臺山滕王閣處,天門開闊,源遠流長而無窮盡,生氣旺盛,財源廣進,而環繞纏護的古城池舒緩形成天然“巴”字,然后浩浩湯湯東流而去,到五吉關處有眾砂攔阻和二橋截留,緊接著塔山峙巍,如列旌旗,蹲踞四護,鎖住了一方寶山勝水。僅個中文風蔚然的話題,真真是冠絕古今。
遠眺,塔似文筆直指魁斗,當然舉子赴考應試會文星高照,日月增輝。奇蹤奧跡的閬中自古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到了清代,一座貢院更是閬中文化發達的無聲見證。
另則,閬中的選址建城從來就深得推崇,往往被提升到風水學的高度加以認識。風水學雖然有玄學的—面,但它所著重強調的“天人合一”思想即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的人居理念,無疑是現代環境學的重要課題和內容。
站在窗前或者行走街道,抬頭放眼即可看到青山綠水,白塔巍然。
登上高32米,外13層,內7層,并有螺旋梯道91級的閬中白塔,人可以臨高環形繞窗眺觀古城風物。而白塔的位于城中地理位置最顯著的塔山上,通身布白而又巧借崢嶸突兀的山勢屹立在城東嘉陵江對岸的東山之巔,雄姿壯彩,歷來被視為古城風水的標識,文運的象征,精神的坐標,也是古城一大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