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來多少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龍門,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西面有龍門山,東面有香山,中間夾著清澈伊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2100多個窟龕,數以十萬計造像,40余座佛塔,在東西兩山峭壁間綿延分布,南北長達1000公尺。
細碎的陽光灑在高高的石雕像上,閃爍著點點金光。碧水青山,游人往來,好一副和諧的景象。難怪連唐代詩人李白都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這個在古代被稱為“闕塞”的地方,大約在西晉時期,就已經興建山寺。至于開窟造像,最早則開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北魏時期,洛陽的佛教達到鼎盛,寺院鱗次櫛比,北魏末年更是高達1367所。翻譯經書的元匠菩提流支,創立少林寺的跋跎,在嵩山坐禪的菩提達摩等人,都紛紛到洛陽傳播佛教,可謂名僧畢集。當時,人人都贊頌洛陽為“佛國”。
光陰流轉,時空變幻,就讓我們隨時光的軌道,一起走進“佛國”,細細品味石刻藝術在北魏時期,佛的圣潔和召喚。
無法看透的魏窟
走進龍門魏窟,蜂房般的洞窟里,神秘、凝重、內斂。每個石窟都像一只眼,一只叫人無法看透的眼。
魏窟中的造像,以釋迦牟尼佛、三世佛和交腳彌勒菩薩為主體。
大約在公元六世紀10—20年代,佛和菩薩“秀骨清相”的造像風格在龍門形成。這些造像都有修長的身材、清瘦的面形和含笑的眉眼。佛像穿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用直平階梯式刀法刻出密集的衣紋。其審美情趣,應是拓跋貴族漢化已深的表現。麥積山石窟,敦煌石窟都受到它的影響。難怪古人常云:“河洛明月,更照三危。”
北魏時期開鑿最早的石窟——古陽洞,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座石窟。
古陽洞,是文武百官為孝文帝所建造的一個洞窟,可惜工程還未完成,孝文帝就崩逝了。但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保存得非常完好,連發髻和服飾都紋理清晰。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而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
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都集中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堪稱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北魏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賓陽中洞,觀賞性極高。
賓陽中洞是賓陽洞三窟中的典型代表。此洞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近觀賓陽中洞窟頂的雕飾,是以蓮花為中心的大寶蓋。寶蓋的周邊,還雕刻著古錢紋、垂鱗紋以及三角紋的流蘇。
在穹隆頂中央,高浮雕出雙層復式蓮瓣,周圍環繞著干達婆八身、皆面向正壁主尊釋迦牟尼佛。干達婆分別有吹笙、吹笛、彈阮、擊細腰鼓、擊磬、吹排簫、彈箏和擊缶者;緊那羅則以手托果盤作供養的模樣。
這些“飛天”都是頭梳高髻,面相清秀,各“飛天”之間及其下方,分別刻有香花和流云,嚴謹而和諧,生動而有趣,令人贊嘆不已。
如果魏窟的石雕藝術讓你萬分感慨,流連忘返,請抬起腳步,隨我一同走進唐窟,看看大唐盛世我們中華民族的另一個藝術臻寶。
嘆為觀止的唐窟
隋唐時代,武則天稱制,改洛陽為神都。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藝術空前繁榮,上自帝王將相、后妃公主;下至僧尼大眾、庶民百姓,紛紛造像乞求功德。
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奉先寺”,為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所主持營造。
奉先寺作為“龍門十寺”之一,它的主尊盧舍那佛,是龍門最宏偉的一尊佛像。只見它方額廣頤,面相豐滿,在彎如新月的雙眉下,襯著一對靈活而含蓄的大眼。身穿通肩式袈裟,簡明的、一圈圈同心圓狀的衣紋,把頭像烘托得異常崇高而圣潔。
此龕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非凡,技藝之高超,體現了大唐帝國盛世之國運和中華文化之博大,令人嘆為觀止。
“大盧舍那像龕”的鬼斧神工,曾讓許多專家長期以來也把當成了“奉先寺”。但近年的考古勘察表明,在唐代,大盧舍那像龕是附屬于奉先寺的,正如敬善寺石像是附屬于敬善寺的一樣。
“龍門十寺”之首——香山寺,創始于北魏熙平元年。
香山寺,是在唐永隆元年以后,天竺國的三藏地婆訶羅葬于埋葬在這里而重建的。白居易致仕后,常居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并與寺僧如滿等人,結為“香山九老社”。
萬佛洞除正壁前雕出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五尊像外,又在正壁壁面上浮雕出五十二菩薩和二身飛天。
在唐代的寺院中,除了雕刻佛像,人們還喜歡用說唱的形式演繹佛經,民間成為“俗講”。并愛好把經文故事繪成圖畫,叫做“變相”。于是乎,龍門東山萬佛溝中,就出現了大型浮雕的“西方凈土變”。
“西方凈土”——萬佛洞,洞中的刻像十分豐富。
在萬佛洞南北兩邊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只有一寸,或幾厘米高,共有18000多尊。
萬佛洞除正壁前雕出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五尊像外,還在正壁壁面上浮雕出了五十二菩薩和二身飛天。千佛的下部,雕刻八個奏樂者和兩個舞蹈。雕工之精巧細膩、惟妙惟肖,仿佛眼前就是一副“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的景象。
“西方凈土”——觀世音菩薩,人人為之傾倒,如醉如狂。
觀音婀娜多姿,身體呈S形,酥胸細腰,媚于常人,大有呼之欲出的概勢。觀音的形象,以寶蓋中有化佛、手提軍持為特征。還有手托凈瓶者,傾瓶出水者,在瓶中插蓮者……有的學者指出,觀音與印度教的濕婆神,有造型上的關系。但過大的雙乳,側聳的臀部,都作了適度的修正。
萬人成佛的“彌勒凈土”
大萬五千佛洞正壁前,雕倚坐的彌勒佛及脅侍之二弟子、二菩薩。四壁及門楣、遍刻千佛,共約15000身。穹隆頂的中心,刻有八瓣大蓮花,周圍環繞著飛天、吉祥鳥、“不鼓自鳴”的箏、細腰鼓、琵琶等等,展現了一個雨澤隨時、萬人成佛、快樂安穩的美好樂土。
緩緩地感受著歷史文化,在佛像面前靜默心的空靈。移步換影間,驀然發現許許多多的藥師佛像。原來已經來到藥方洞了。
藥方洞,標志著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
在藥方洞內,刻有二十多尊藥師的佛像,藥師形象站立,手里托著藥缽或拄著禪杖。因為唐朝人相信,供奉藥師佛,就可以洗蕩八苦,振燭六幽。
更令人震撼的是,藥方洞還刻有140個藥方,這些藥方都刻洞窟或者石碑上。正因為有了這些藥方,古代的醫學成就才能順利地傳到后世。
佛像無語的光華,如夢幻的籠罩。走出洞窟,抬頭望天,遼遠的幽藍,心依然在風塵歷史間穿越。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如一幅幅宏偉畫卷在我的心中展開。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面對這些佛和菩薩慈悲的面孔與哲人的微笑時,曾投以詫異和迷惘的目光?清風吹過,陽光柔軟,或許欣賞就是一種恒久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