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作為對中國經濟和城市化進程做出重要貢獻的群體,卻一直徘徊在國民待遇的邊緣。在這種缺乏制度保障的環境中,“城里來的外鄉人”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

2009年2月23日,將注定被載入中國戶籍改革的史冊。
這一天,上海市政府發布《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的通知,符合條件的來滬創業、就業人員均可通過申請獲得上海戶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即可轉為上海市戶口。
打破中國戶籍制度對外鄉人的禁錮,上海走到了全國的前面。但是,中國更多的農民工依然在不斷離開熟悉的故土,前往陌生的城市。
盡管那種孤獨、無助、渺小及無根的感覺時常縈繞在心頭,但是這些被稱之為“巴黎來的外省人”的農民工群體在前往城市的道路上仍然前赴后繼。
在很多農民工的眼里,除了城市就是“沙漠”。
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以農立國,農業的地位遠遠高于工商。但是閉關鎖國的國家方略卻逐漸將中國逼上懸崖。
自上世紀50年代,為實現工業化,無形之中在農民與市民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農民為城市提供低價糧食、原材料等,讓市民把建設先搞起來。
1950年-1978年,通過城鄉剪刀差大約供應5100億元;1979年-1994年,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供應約15000億元,通過農村稅費制度供應約12986億元。這足以說明,城市本來就是農民和市民一起出資建的。
依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路線,靠農業的積累、農民的貢獻和農村的支持,我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和工業化體系。這個時期重工業增長速度大大快于輕工業,農業和輕工業卻相對放慢了腳步。
我國建國后30年的工業化,是城鄉隔絕的工業化,加劇了經濟二元化,城市的工業化獨立于農村經濟之外,農村工業化幾乎停滯不前,嚴重阻礙了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據統計,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2.57倍擴大到2005年的3.22倍。
城市發展了,農村落后了,大批農民涌向城市就是一種必然選擇。
目前,國家統計局的農村人均收入大部分是工業收入,也就是農民的打工收入。中國目前這樣的人均耕地和農業畝產收入,決定了農民的必然貧困。因此,必須把目前農村人口的80%以上的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和其他產業中去。中國30年的改革,實際上正在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工程。
目前,農民工走向城市是一種趨勢,中國已經有80%-90%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但要實現農業人口工業化的轉換,就必須進一步完善諸多機制,比如取消戶籍制度,完善福利制度等,讓農民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教育、住房等福利待遇,使他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
眾所周知,農民工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并非終身制。長期的政策束縛和成分約束讓社會把農民工看成了“草根”一族,將他們限制在某一個狹窄范圍內,其思想觀念也被稱為“小農意識”。而市民卻恰恰相反,他們一直被看成“國家人”,享受各種國民待遇。
離開農村成為城市的一員,是農民工向市民轉型的第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農民工的國民待遇問題,讓他們像市民一樣享受城市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
我們堅信,未來中國將發生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業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離開土地走向城市,其本質就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乃至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場深刻變革。
最終,未來的農村與城市一樣不再是“沙漠”,未來的農民群體不再被稱之為“巴黎來的外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