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來河南旅游,我和老公先后到了少林寺、姜太公故里風景區、龍門石窟……對了,還有前不久在網上出現頻率很高的內鄉縣衙門!”來自北京的程婧一邊上下翻看著相機里的留影一邊欣喜地告訴記者。
“我和程婧平時都是上班族,出來旅游一次不容易,這次是休了年假來河南旅游的。以前并不知道內鄉縣衙門,前些日子網上縣長尋親‘炒’得那么熱,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去看看。”程婧的老公胡亮在一旁說道。
2009年1月6日上午,一則《尋找海內外歷代內鄉知縣后裔》的啟事,出現在內鄉縣衙網站上。啟事稱,元、明、清以及民國期間,共有元好問等232人在內鄉縣任知縣,內鄉縣決定面向全世界開展“天下第一衙”尋找內鄉知縣后裔活動,并希望能與232位“前任”后裔面對面。
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李茗公稱,這是“縣長全新明親自策劃并交辦的事情”。內鄉縣政府會在適當時候舉辦“內鄉縣衙知縣后裔祭祖”活動和專題文藝晚會,以及“內鄉縣衙知縣后裔專題展覽”,并出版《內鄉知縣后裔名錄》。
“尋親”活動一經公開,就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議論。對這個活動,很多網友在稱其“炒作”的同時,也稱贊“點子”很巧妙。但是大部分媒體、新聞時評人也對此發出了批評和質疑的聲音。
事實上,據李茗公透露,2009年內鄉縣衙春節初一至初六的門票收入是154225元,比2008年同期多了近5萬元。無論如何,從程婧夫婦等人的出行旅游來看,宣傳內鄉的目的達到了——內鄉出名了。
非議中“折騰”
內鄉縣引以為豪的“寶貝”,是擁有“天下第一衙”之稱的縣衙建筑群。
在各地發展旅游興縣、大搞旅游宣傳的同時,內鄉縣也開始了自己的宣傳攻勢——尋找232位“前任”知縣的后裔。
據新浪網即時調查顯示,高達72.99%的網友對縣長策劃尋232任知縣后裔表示不理解,認為這種活動不夠務實,而且浪費人力物力。
檢索最近的媒體消息便可得到證實:中國青年報標題很有意思,叫《爺爺的爺爺是知縣》。其在文章中稱后裔們趕來參加活動時,路費食宿又將是怎樣巨大的支出呢?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內鄉縣,拿出這么多錢搞這樣的活動有必要嗎?
《半島都市報》報道稱,尋找古代知縣后裔,不如尋找當今有用能人。地方官應花氣力發現和引進當今對百姓有用的能人,這才是最現實最有效的選擇。
面對種種質疑,內鄉縣縣長全新明告訴記者:“表揚是幫助,批評也是幫助,不怕有人說,就怕沒人關注。我們會充分尊重網友和當地老百姓的批評。”并且表示這次“尋親”是發展當地旅游的一個載體,對提高內鄉縣衙的知名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全新明和李茗公均表示,尋找知縣后裔活動不用財政一分錢。
李茗公告訴記者,尋找知縣后裔是一個長期的活動,現階段只是籌備期,而縣衙每年都有50萬元的活動經費。“我們縣衙不說財力雄厚,但是,搞這樣一個活動還是有經濟能力的。” 李茗公說。
對尋親表態的另一種聲音則是支持。《法制晚報》表示贊同這種做法,文章的標題就叫做《“尋知縣后裔”很雷很高明》。文章認為,尋找知縣后裔的炒作創意盡管雷人,但也很可愛。相比而言,內鄉縣這種低成本的“尋親”炒作,總比有些地方那種勞民傷財的大興土木要高明一些。
無獨有偶。在地方行政部門工作的宋先生認為,無論尋親成功與否,反正這次一經‘折騰’,內鄉是出了名,同時在旅游宣傳方面已經看到效果,對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也起到一定作用。
本土“方程式”
“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同城市有著不同方式,而內鄉縣長尋親活動算是其中一種。”社會學家張棟梁向記者介紹。
內鄉縣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地方。內鄉縣境內的古縣衙,建筑群規模宏大,建筑工藝細膩,布局錯落有致,歷史價值很高,并有“天下第一衙”之稱,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故宮專家譽為“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
內鄉不僅歷史上出現過春秋政治家范蠡、元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等歷史文化人物,在當今也是人才輩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農學家陳鳳同先生就是出于此縣。
時評作者王傳濤表示,單單看數據和資料,內鄉縣發展旅游業可謂是有著其他縣并不具有的天然優勢。但是,尋找232位“前任知縣”的后裔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可行性、這樣做效果又能如何仍然是一個問號。
河南財經學院旅游系教授茍自鈞說:“近幾年,隨著河南其他兩處縣衙的開發,內鄉縣衙感到了明顯的壓力和競爭,這也是內鄉縣衙舉辦此次活動的一個內在原因。”
“光明時評”也提到,其實,以平常心而論,這本來是可以讓人接受的一個公關創意,至少其中有合理的成分。
如果通過“尋親”活動,聯絡和動員知縣后裔捐贈相關資料和文物,復原和充實縣衙的布局以及相關活動場景,不僅能夠增進我們對古代基層政權的規制和運轉情形的了解,而且對利用這一視角進行區域社會史的個案研究,也大有裨益。
“內鄉式”秘籍
“宣傳過后,關鍵還是一系列細節活動、‘花樣’的制定和設計,才能吸引游客。” 李茗公表示。
對于縣衙的文化旅游來說,“讓歷史活過來,讓文化動起來”是一招推動經濟發展制勝秘笈。
據李茗公介紹,這句話的關鍵是兩個字,搞好歷史和文化的“活動”。
在縣衙內,有很多東西可以復活。比如宣講圣諭、當堂審案等等,這類歷史的東西,過去僅僅可以在檔案中見到,現在館內工作人員讓他們都活了過來。就說這宣講圣諭吧,縣令,師爺,在整套儀仗的陪同下,走出縣衙大門,來到宣化坊下,面對百姓進行宣講。在縣衙,連館長在內全體員工都參與這個大型演出。
“胥吏衙役展覽和十大奇案展覽,盡管是一組組雕塑和圖畫組成的,但那活靈活現的人物和場景,能讓參觀者身臨其境,給人們留下了形象生動的效果。”李茗公說。
李茗公告訴記者搞旅游另外一個絕招一言以蔽之,即他經常闡釋的理念:“旅游就是忽悠”。他形象地打了個比方:如果一個人規規矩矩在大街上走,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他;如果這個人走一步翻一個跟頭,一街兩行的人,都會前呼后擁看熱鬧、瞅稀奇!
他說:“搞旅游的人不能太老實,景區要學會炒作自己。縣衙必須經常有新點子吸引媒體、吸引廣大游客。”
與此同時,內鄉縣的“尋親”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據李茗公介紹,他們正在繼續尋找知縣后代,征集文物和資料,加強聯誼活動。
現在已經有6位知縣后代和他們取得了聯系。例如著名文學家、內鄉知縣元好問的后代高偉強,不僅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贊揚這一活動,而且提供了包括族譜在內很多歷史資料。
對此也有評論認為,尋親也許是一種“炒作”,也許還是縣長在“絞盡腦汁”后想出的經營城市的手段。但是這種在批評聲和認同聲博弈中成長的城市經營模式,一定程度達到了宣傳內鄉旅游資源的效果,對提高當地百姓收入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