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就該綱要所涉及的重大問題公開征求意見后,關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刻引來事關“文理分合”的全民討論,其參與熱度為近年來教育類話題所罕見。
據國內某知名門戶網站為此進行的調查顯示,到2月7日約有26萬名網民對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進行了投票,其結果是,贊同取消文理分科的比例接近54%,認同分科的比例接近45%。儼然形成了“取消”與“認同”兩大陣營,且力量相當。
文理分科是一種“病癥”
劉鑫是廣西南寧市的一名高中生,2008年9月進入該市某高級中學學習。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她本人對取消文理科表示肯定。
“我們是(南寧市)課改的第一批學生,我認為取消分文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學生如果選擇文就只能固定學習政史地,但如果我很喜歡化學和政治,就很難抉擇到底選文還是選理。”
劉鑫告訴記者,她的父親是當地作協的一名作家,母親是化工廠的化驗員,受父親影響她自幼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涉獵范圍廣泛,并立志成為一名新聞記者。但初中以后,所在學校開設了化學學科,她也對其鐘愛有加,會在假期和媽媽一起,走進工廠的化學實驗室……
而在劉鑫的母親蔣愛華看來,現階段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讓孩子在知識架構上做到均衡受益,不會過早的出現文理“一邊倒”的情況,她認為盡管劉鑫今后從事何種職業還是一個未知數,但至少可以肯定“博學者受益無窮”。因此她個人還是贊同文理科合并。
而和劉鑫及其家長意見相同,但想法不同的還有天津市海河中學的吳佐棟同學。
他坦言,他和班上很多同學之所以贊同文理施行不分科的制度,是因為他們平時的成績中等偏上,對于各學科所涉及的范圍和難易程度能夠寬心接受。
其實,之所以實驗性地提出取消文理分科,作為教育主管的高層也是考慮了目前我國高中教育階段的實際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近日在“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作了“人才培育與教育創新”的演講,直指我國現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癥”,其中就包含文理分科。他建議:教育部立即組織專家進行取消高中與高考文理分科的論證。
而部分對文理合并持認同態度的網民也認為,取消分科可以使高中階段的學生能更為直接的“全面發展”。
重壓下的“萬金油”悖論
盡管贊成文理合并的聲音強于相反一派,但記者注意到,很多認同文理分科的各階層人事都表達了他們的觀點,他們中有執教多年的高中教師、正面臨文理分科選擇的高中學生,也有在教育領研究有造詣的專家學者。
北京市第四中學教師邵留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文理分科,并不是完全割裂了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況且現在各地并不是完全意義的文理分科,只不過是重點不一樣罷了,學生同樣需要接觸文理科,如果這樣也導致“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分離,學生除了樣樣都學,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這樣的教育就有把學生培養成‘萬金油’的嫌疑。” 邵留生指出,允許學生有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高二后把興趣細化為文科或理科,或者是現在的X科,都并不會導致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分離,特別是成績好的學生,文理分科與否,并不會造成兩者的分離。
相比于邵老師的分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則開誠布公地指出,在目前的考試制度和高中教學狀況下,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對高中生而言,將會產生新的混亂。
他認為:文理分科,就是因為數理化量太大,太難,有一部分學生實在消化不了這么大量的數理化,才選擇文科,這是他們指望今后可以考上大學的唯一出路。如果取消文理分科,這部分學生將要陷入困境。而選擇理科的學生,其中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在文科方面缺乏興趣和潛能。
一些原本就認同現有文理分科制度的學生和家長也通過網絡表達了他們的堅決態度。
在北京,記者實地采訪了一些持反對意見的學生和家長,其主要擔心取消了文理分科會更加重學業負擔。
“取消文理分科,高考要考的功課就多了,門門要花幾倍功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壓力和負擔。”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高一的王童如此擔心。
“有些同學喜歡文科,有些同學喜歡理科,偏好擅長都不一樣,為什么要一把抓?”王童身旁的另一位男同學說。
在京從事廣告設計工作的學生家長林海濤先生表示:“全面發展的問題可以放到大學來解決,大學的時間相對來說充裕了很多,完全可以把高中時候分科的后遺癥解決。”
熱議過后的“冷”思考
就在兩個派別爭論繼續的同時,一些“取消文理科還需配新政”的觀點成為兩派之外的另一種強勢音符。
九三學社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王輝耀先生認為,文理分科的根源來自我們的高考的應試教育,首先是中國教育對人才選拔的機制。他認為要取消文理分科,首先要解決應試教育的高考制度。
中國現在問題是,一年就這么一次兩次的閉卷考試定終身,對很多考生來講是不公平的,更主要的是這種高考制度培養更多的是死記硬背的應試人才。他告訴記者。
王輝耀先生說,改革高考制度一個很關鍵的方面就是要改革招生的思路,或者說這種一考定終生的制度需要改革。
而對此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在持認同態度的同時,還建議降低數理化的難度,加大文科的學習內容。
陳曉明表示:“新課改方向是對的,要在高中讓學生有更多自由選課的空間。另一方面,高中也可加大文科的考試比重,沖淡數理化的統治局面。”
雖然文理分科到底是否要繼續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除了山東省表示要在2011年取消文理分科之外,北京、上海、四川、黑龍江等省份的教育主管都表示目前沒有文理科合并的計劃。
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現行的教育環境下,不分科的可行性很低。他表示,目前國際上的主流趨勢是分成幾個學科群,比如語言,包括了母語和外語,數學、自然科學包括了理化生等等。
有資料顯示,早在2002年,江蘇省就積極著手此項改革試點。2002年,江蘇高考實行“3+大綜合”,初衷就是為了打破文理分科之弊,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套改革方案僅實施一年,就因學生要同時抓九門課,負擔太重,且高校也較難區分學生的特長,而宣告失敗。
接著繼續推行的“3+1+1”模式,也在現實中遭遇學校組織教學困難及高校錄取時選考科目的公平性問題,維持了五年后又被另一套模式替代。
“只有把教育對準人本身,教育的內容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發展,而這樣的教育,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注重人個性、特長的多元評價體系與升學制度的基礎上。離開了這一制度的構建,無論是中學的課程改革,還是高考科目改革,其對受教育者素質的培養,都將止于空談。”上海交大熊炳奇教授說。
同時大部分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表示,文理分科與合并絕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減題,它還受到諸多條件和教育制度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