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甜
圖/光白
一片粼粼波光中,在我國被視作高檔奢侈品的游艇,逐漸駛入大眾的視野。隨之,游艇經濟,這一被稱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機”也受到國內商界人士的關注。
碧海,藍天,陽光,游艇。
10月31日,2009中國(廈門)國際游艇帆船展在美麗的五緣灣帆船港驚艷登場。來自海峽兩岸和美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近百家游艇帆船廠商參展亮相,充氣艇、快艇、帆船、游艇,各類船艇擠滿了港灣,讓參觀的人群應接不暇。據介紹,本屆國際游艇帆船展在去年首次舉辦的基礎上規格提升,已獲國家商務部批準升級為專業國際展。展覽規模擴大,游艇展的陸上和水上展區面積達到3萬多平方米。
游艇駛入大眾視野
游艇,作為一種水上娛樂高級耐用消費品,集航海、運動、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滿足個人及家庭享受水上生活的需要。在發達國家,游艇像轎車一樣多為私人擁有,如美國、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等,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又是游艇的主要產地。而在發展中國家,游艇多作為公園、旅游景點的經營項目供人們消費。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游艇商務活動的興起,游艇休閑開始進入國人的視野,成為新的旅游休閑方式。作為一個高端載體,游艇已經越來越被商務人士所接受,它已經不是一個運動產品,而是一個休閑產品,一種商務公務的載體。
兩年前,福建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斥資700萬元購入國內首艘法國著名品牌游艇JeanneauPrestige46,這也是廈門第一艘獲得所有權登記的非營業性進口游艇。作為首位吃螃蟹的閩商,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表示,
“我們購買游艇主要用以展現公司品牌和產品的高端形象,并給vIP客戶帶來海上體驗。”此舉成為業界稱道的商業營銷經典。
類似七匹狼這樣的大型公司是游艇消費的中堅力量。今年7月5日,一艘名為亞蘭帝斯的運動型游艇在廈門下水交付,買主為鄂爾多斯集團。這艘價值千萬元的豪華游艇啟航時所靠泊的五緣灣帆船游艇碼頭,日常停泊的游艇帆船已從最早的一兩艘增加到現在的近50艘。
“我常對老外講,說中國沒有游艇,不是事實,說游艇發展像汽車那么快,這是謊言。中國游艇業正健康發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楊新發說,
“很多人存在誤區,覺得游艇買不起、玩不起,事實上,不一定要擁有一艘游艇才能過游艇生活。”
游艇與汽車類似,價格區間很廣,豪華游艇至千萬元,而幾十萬元的普通游艇也比比皆是。“如果租賃游艇,一艘價值600萬元的游艇,1萬元就可租用一天,七八個人分攤一下費用,并不高。”廈門瀚盛游艇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乃盛介紹說。毅宏車艇銷售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蔡朝銘則對記者表示,毅宏提供的游艇租賃業務,雖然尚處于嘗試階段,但周末時比較火爆,每天都能租出好幾艘船,“主要是商務人士和年輕白領。”
小游艇大市場
游艇駛入中國,帶來的不僅是休閑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一塊巨大的新興產業蛋糕即將出爐。
過去的五年,我國游艇制造行業發展迅猛。游艇出口額從2006年的1.8億美元,升至2007年的2.2億美元,到了2008年已達到2.6億美元。中國整體游艇生產能力已躋身全球十強,其中超級游艇的制造能力已位列全球第六。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作為純粹休閑娛樂工具,游艇最先受到危機的影響,全球近50%游艇生產商業績下滑。在此背景下,中國游艇市場卻呈現火爆的局面。各大游艇商也紛紛將投資重點放在中國市場,原本出口游艇的本土游艇商也開始轉內銷。
據統計,當今游艇的國際市場貿易額已達250億美元/年,已與鋼質運輸船舶的市場貿易額持平,并保持年均7%的增長率。美國是世界游艇業最發達的國家,年市場貿易額約為200億美元,而我國在這巨大的國際游艇市場中僅占了千分之一,約2000萬美元。與發達國家平均每171人擁有一艘游艇相比,中國游艇的人均占有量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與汽車經濟類似,游艇經濟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經濟活動,包含與游艇研究開發、設計制造、銷售、使用、維護保養、修理、管理等相關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游艇帆船市場消費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3000億元之巨!
在國內現有的200多家游艇制造企業中,產值超過1000萬的企業有30多家,主要集中在深圳、廈門、上海、青島、珠海等城市。這些城市無疑都滿足幾個條件:沿海,擁有豐富的水上旅游資源;經濟發達,擁有一定的高端消費能力。
為了游艇經濟這塊誘人的蛋糕,2007年始,這些城市紛紛出臺游艇產業規劃、水系景觀規劃,同時把目光從單純的游艇制造產業轉向推廣海洋文化,例如廈門舉辦“海洋文化周”、青島舉辦“海洋節”等,以此促進游艇消費市場的發展。
與此同時,各地紛紛建設游艇俱樂部,加大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游艇俱樂部是集餐飲、娛樂、住宿、商務、船只停泊、維修保養、補給、駕駛訓練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場所。據統計,國內已建或正在規劃的游艇俱樂部有近八十余家,上海亞廷、大海星海灣、平湖九龍山、青島國際游艇俱樂部、廈門迪布、深圳大梅沙、三亞鴻洲等,基本上國內沿海城市都有了配套齊全的游艇俱樂部,一直為業內人士所詬病的游艇配套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毋庸置疑,游艇消費將在未來帶來極其龐大的終端需求,成為我國繼住房和汽車之后的又一消費制高點。唯一的疑問在于,游艇作為一種新興旅游度假方式,何時能在中國得到廣泛認可。
廈門的機會在哪?
2009中國(廈門)國際游艇帆船展四天展會期間,成交金額超過8000萬元。隨著廈門“中國游艇(帆船)產業發展基地”的授牌和國際游艇帆船展覽會的舉辦,廈門游艇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氣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2008年11月廈門成為國家游艇生產基地至今,廈門游艇代理商漸漸多了起來。如今周邊省市的客戶買游艇,廈門已經是必到之地。”毅宏車艇銷售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蔡朝銘對記者表示。
廈門的游艇制造業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與國內其它游艇發達城市相比,起步較晚。水上旅游資源豐富且經濟相對發達的廈門卻后發先至,2007年,廈門游艇出口總值達2423萬美元,達到全國游艇出口總值的27%,2008年更是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
對此,廈門市貿發局局長熊衍良表示,“凰門擁有發展游艇產業的先天優勢。”
熊衍良所指的,是廈門的對臺優勢。臺灣是全球游艇制造基地,經過多年給西方發達國家代工的歷史。臺灣游艇制造業已經到了產業轉移的邊緣,金融危機則加快了這一進程。近水樓臺的廈門順勢承接,游艇產業蓬蓬勃勃地興起、發展。
“依托海西愎地,臺灣游艇業可充分利用租國大陸在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諸多優勢,大大提升企業競爭力。”廈門游艇行業協會會長、臺資企業廈門飛鵬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留典芳說。
“與之前集中投資游艇制造不同,如今閩臺游艇產業合作的投資方向‘縱深并舉,不僅在游艇制造業務上加大規模,引進更多高端人才,同時也擴展延伸產業線,涉及游艇租賃、會所經營等多個環節。”
福建擁有廣闊的海岸線,與臺灣之間的數百公里海面更是天然的旅游休閑航道。如今,廈門與漳州、泉州等周邊地區的游艇制造業已有集群之勢。廈門的翔安、漳州的漳浦和泉州的南安等地游艇制造基地規模在全國均名列前茅,聚集了一批業內知名的游艇企業。
目前,廈門現有瀚盛、唐榮、飛鵬等知名游艇制造業10家,欣翔等配套貿易商15家以上,會所10家。廈門市規劃并相繼啟動了五緣灣、香山、翔安、東坑灣等游艇會所、游艇制造等建設項目;在廈門周邊,集聚了一批游艇制造和出口以及配套企業;一批國際一流品牌的游艇制造企業、配套貿易商、游艇會所相繼落戶廈門——一條完整的游艇產業鏈在廈門海岸蔚然成型。
“雖然,廈門游艇企業數量較多,在國內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名氣,但比較分散,產品存在同質同類化,內部競爭比較普遍,無法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廈門市游艇行業協會副會長吳宗發說,“同時,廈門游艇行業規模偏小,配套不完善,設計、電工、木工鐵件等人才缺乏,產業鏈延伸短,開拓市場能力不強等問題也困擾著游艇制造業發展。”
盡管如此,憑借對臺區位優勢與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廈門已經在游艇產業發展中占得先機。只是,
“千帆競游弋的美景,距離廈門乃至中國,尚有一段不近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