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真喜
中國古典雕塑是古代勞動人民用心血創造的,這些作品同其他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一樣,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證明,也是勞動人民勇敢、勤勞的結果。每件作品中的情感語言,激發著勞動人民的勞動激情,推動著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初期的雕塑中情感語言主要是通過石器、玉器、陶俑、陶器和青銅器來表達;到了封建社會前期以后,中國古典雕塑中的情感語言主要是通過石窟造像和陵墓石雕來表達,尤其是神獸,成了陵墓主人威嚴的象征,甚至成了一個國家強弱興衰的象征。
人類最早的雕塑應是屬于原始社會的石器。為了生活,石器的形式逐漸增多,石塊和石片被修整為不同樣式的勞動工具。有的還在上面刻出各種對稱的或交叉的線紋,在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雕刻細致的玉環、玉壁、雙鳳紋飾片等。這些雕刻表達了當時人類渴望用美的飾品來裝扮自己,以達到美的心愿。
人類早期的陶器塑造,標志著人類已進入了對于火的廣泛應用和熟食時代的到來。1973年和1975年甘肅泰安出土的一件完整的人頭形陶器,雖然形象單純,風格質樸,但都能面目傳神,并富有雕塑造型的體積感,體現著遠古人類對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另外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很可能是在塑造陶器時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動物,手法夸張,想象力豐富,有的似野獸奔跑,有的象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門,生活氣息濃厚。這不僅說明了原始時期人類在雕塑藝術方面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現技巧,更說明了我國自古以來,藝術的產生即源于現實生活這一事實。
原始社會,人類剛剛踏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和接觸的范圍非常狹隘,他們的雕塑手法也十分有限,所以原始時期的雕塑不可能像唐朝石獅般氣勢逼人,表達的情感也不可能十分張揚。
奴隸社會的雕塑藝術反映著當時的階級關系,表達了奴隸主階級的意愿。此時期的雕塑不論器形整體或紋飾部分,都顯示出簡樸、莊重和精致、瑰麗的氣質,但同時也具有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意識和審美觀點。如安徽出土的春秋時期的楚國鼎,從形象上看,足以表達出當時楚國的國力強大,具有雄視一切的氣魄情感。
進入封建社會后,新興地主階級有了革新思想,在當時的青銅器雕刻上,足以反映出統治階級為了壯大國家、發展經濟所執行的富國強兵和獎勵耕戰的進步政策。同時也表達了當時人們積極向上,大力發展生產的思想感情。1965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攻戰樂舞采桑紋銅壺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射獵、宴樂、攻戰紋銅壺等都是這一情感語言的載體。
在河南信陽戰國墓出土的兩件木雕,一件是名為強梁的守墓神,所謂強梁系指看噬鬼怪的惡神,古代人在死者墓內用作守墓驅邪之神,無固定形象,所以雕工們為了加強程度,表達驅鬼之目的,故意把這一形象表現為半人半獸,張口吐舌的兇暴形象。正如《考工記梓人》所謂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才能顯示其威力。這說明當時的雕工們在把握雕塑情感語言的表達上有了比較深的研究,為了讓要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他們可以通過對雕刻形體的夸張變形來實現,并從中總結經驗,這是中國雕塑史上的質變,也是情感語言表現力度上的飛躍。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文化之愧寶,俑人身約1.85米,陶馬高約1.60米,且全部畫彩,像這樣與真人真馬同大的彩畫陶質雕塑藝術品是中外考古發掘中從未發現過的。其數量之多,更為驚人。通過這些兵馬俑,足以表達出秦國一統六國之氣勢,同時也反映了秦始皇為了建立封建社會統一大帝國后,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的心情。為何這些兵馬俑表達的情感語言能如此強烈呢?其原因除了數量多以外,塑造生動、精致是其關鍵。雕刻工匠們把每個俑都塑造得精神抖擻,如臨戰陣;每個武士俑的面目表情及裝飾人各一式,很少雷同。有的巍然挺立,剛毅勇猛;有的容顏開朗,機智俊發;有的虎背熊腰,威武雄壯;有的須髯開張,意氣昂揚,形象豐富多樣,難以盡述。在這批兵馬俑的制作上,它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秦代的社會現實,體現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勝利,顯示出秦國在商鞅變化后士勇兵利、人堅馬良的旺盛局面,而且更體現了廣大人民希望國家統一和強大的美好愿望。秦兵馬俑不論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是在情感語言的表達上都顯示出了世界奇跡的水準。
自西漢以后,石雕藝術成就十分突出,并且持久發展。其雕塑表達的情感語言也特別強烈生動。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就是石雕藝術的杰作,《馬踏匈奴》是其主體性雕刻,以碩大的花崗巖雕出一匹戰馬將匈奴侵略者踏翻在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猶作掙扎欲起之勢。整個雕塑渾然一體,突出大體大面,馬腹以下不作鑿空處理,即加強了整體感和雕塑的穩定性,又突出了匈奴無法掙脫的困境。雕塑創作者運用象征的藝術手法,把威武的戰馬雕刻得莊嚴穩重,昂首屹立,顯示勝利者的精神抖擻和沉著鎮定;與此相對把一個一手執弓,一手握箭,以示侵略好戰成性的匈奴奴隸主踏在馬下,生動地刻劃出戰敗者哀嚎求饒窘態畢露的狼狽像。如此,馬與人、勝利者與失敗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要表現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語言格外的豐富和含蓄。充分體現了西漢帝國的強大,也表達了西漢人民渴望安寧的心愿。
石刻是唐雕刻的精華,其中陵墓石雕最為典型,為后來宋、明、清各代的陵墓石雕樹立了規范。
在順附陵垣的四門,雕置有高達3米多的蹲獅四對,形象雄猛,望之可畏。在蹲獅的神態上,為了達到能威懾鬼神的目的,雕刻者以夸張的手法,強化了獅子的各個部分,顯得筋肉突出,爪牙銳利,好像一爪抓過去,就能傷害多人的生命。 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顯然是表達了封建統治者的意圖,使人民不敢接近,以達到其守護的職責。它不僅反映了強大的帝國國力,并且也充分地顯示出雕刻匠師的才能和魄力。順陵的雌雄兩走獅,昂首挺胸,有著威鎮環宇,昂首天外的雄風。雕工們運用了比蹲獅更為夸張的表現手法,顯得肌肉膨脹,氣勢雄邁,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強大力量。這些石刻每一個都有著強大的氣勢,這些石刻足以反映出唐朝的強盛和其威振四海的影響。
如果說中國古典雕塑的形是雕塑的肉體,那么所要表達的情感語言就是雕塑的靈魂。只有肉體和靈魂達到完善統一,雕刻才會有生命。再現現實、夸張現實或改變現實都是雕塑造型的方法,都能表達出豐富的情感,但是夸張變形是有度的,如果超出了這個度那將會減弱其表達的情感力度,就像南朝避邪的石獸的胸部輪廓彎得太過,使得雕塑不具備騰躍感,反而使獸頭有一種下墜感。就像一只弓被拉得過滿之后便失去了回彈之力。所以一個好的雕塑中必須有好的情感語言去升華,同樣一種好的情感語言必須有一個好的雕塑形體去表達。形體和情感語言的完美結合,使中國古典雕刻在世界雕塑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永放光彩。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學院藝術系)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