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凌
新的文化自覺,對于藝術教育而言,應該體現在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諧文化與新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觀相結合,這也是我們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指導原則。而“文化自覺”教學領域中的能動表現之一就是教學方法的改善。在以先進文化作基礎的課程文化的導引下,教學改革不再僅僅是教材文本的轉換、課程的局部調整和修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不斷調整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努力增強教學效果。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要充分利用其內容形式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智力,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作為在藝術教育系統從事文化基礎教學的教師,應在不斷發展的教學實踐和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中創新教學方法。力求將文化基礎教學與藝術專業教學相結合,達到課程文化的新超越。如果我們現在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就很難使學生進入社會后有所作為。所以,我們教師面臨的挑戰是艱巨的,然而也是光榮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影視表演類專業學生的語文教學,我選擇了“表演”作為自己創新的第一步。
好動是藝術類高職學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學生的這種天性為我們的課堂服務,表演與語文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實踐證明:只要給學生表演舞臺和機會,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將表演引入高職語文課堂,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能使學生準確地掌握語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學習的動力,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和創造能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激勵作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性,采用多種方式組織表演,能促進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創造性學習”,自主地建構知識、拓展思維。
一、表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安排表演,就會使學生的興趣大增,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活躍的課堂氣氛,無論是教者還是學者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中去,真正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利用更多的機會針對相關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內容的表演性嘗試,組織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表演性學習中來,在學生表演性閱讀中要不斷地表揚學生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表演熱情刺激學生的表演欲望,讓學生表演要有一種成功的使命感,催生學生的游戲興趣,把參與表演變成是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上《孔雀東南飛》一課時就布置了表演,讓學生自己組織表演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在過程中使學生受到錘煉,增強教育的體驗和感受,對不同角色進行理解和表現,真正提升到語文的審美境界中去,擺脫一切顧慮和思想的羈絆,達到忘我的理想境界,實現語文教學和專業學習的雙豐收。戲劇的學習是最適合學生組合性的表演;詩歌一般適合個人體驗性的表演。但由于詩歌的題材和內涵及長度不同,又適合教師進行不同的設計,抒情性的長詩和敘事詩適合男女配合表演朗讀,而男女表演的配合又由于性別的相互吸引往往能夠達到比較理想的表演效果。當然,表演法并不適合所有不同內容的教學情況,沒有必要采用教學表演法就不必強行運用,那樣會適得其反。而教學中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表演,首先需要教師必須進行正確的甄別,從而為作好教學過程中的程序搭配和師生教和學的合理配合奠定基礎。
二、表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理解。
從藝術類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情況來看,他們的語文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尤其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多學生無法深層次地感悟課文的實質和內涵,品味不出作者的感情及意圖,即使老師分析得很細、很透徹,他們的理解有時仍停留在表面上,總是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如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表演,就能把抽象的文字語言通過動作、表情轉換為形象的肢體語言,把文中無聲的情節生動地再現出來,同時使學生的創造、求異等思維得到了發展。如教學《祝福》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將課文改成課本劇來表演,做到人人參與。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通過表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對人物的演繹表現他們的理解,在表演和觀察的過程中,更深入體會人物內心思想,進而理解課文,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表演是學生很喜歡的一種上課方式,因為它無拘無束,而且可以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
三、表演能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充分張揚個性。
表演是一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活動給學生開辟了一個在實踐與求新的領域中,充分展示個性的廣闊空間。表演活動的開展,從開始的設計到表演的完成,始終貫穿著學生的創造性勞動。在活動中,首先是學生對教材有關內容的理解、領會,然后是琢磨、研討,之后又是表演實踐,加工錘煉。這里面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并自覺激活自己原有知識及生活體驗,從而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展示自己。同時,學生在相互合作中針對表演的每個環節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個性鮮明的臺上形象。其中表演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及他們的一顰一笑,無不閃耀、融會著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和勞動汗水。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又在實踐創造中深化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既促進了同學合作,又鍛煉和提高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張揚了他們自身的個性。在戴望舒的《雨巷》的教學中筆者試探性的安排了一個表演項目,首先播放歌手江濤演唱的歌曲《雨巷》,再請同學用歌聲來演繹。結果班里一位勇敢的女同學舉起了手,唱了起來,她的曲調雖然與原唱有所出入,但是聲情并茂,而且她的勇氣和“多才多藝”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欽佩。同學們覺得這樣的課很有意思,接下來的教學異常順利,對這首《雨巷》的記憶也格外深刻。
在教學中,讓學生即興表演,是促進其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學生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他們非常喜愛表演課文的活動。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能從學生的興趣著眼,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珍視學生學情,關注學生的發展,肯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使其專業學習和文化基礎學習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