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
說起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這項全球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賽事,如果不提中國,就像談論全球經濟而不提美國;說起中國的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圣地,如果不提長沙雅禮中學,就像談論美國的教育而不提哈佛大學。
國際金牌6枚,全國金牌12枚,銀牌12枚,銅牌6枚,16人入選國家集訓隊,參加奧林匹克聯賽100多人次獲取全國一等獎,獲獎人數居全國第一,雅禮學校參賽選手在奧林匹克競賽上的出色表現,震驚了全國。在這一塊塊閃光的金牌背后,有著一位神奇教練——朱全民老師。
初次見到這位不到四十歲,身軀單瘦,穿著樸素的教師,你絕對想不到就是這樣一位貌不驚人的中年男子,在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領域為我們湖南創造著一次又一次的奇跡!聽著他那充滿睿智的笑語,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揭開了朱老師一段段“平凡”的故事……
一、零的突破沒有那么簡單
2000年10月,第十二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行,雅禮中學張一飛同學經過頑強拼搏,奪得第十二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實現了湖南省信息學奧賽國際獎牌“零”的突破。
就在張一飛獲獎后,朱老師面對包圍的記者說:“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做的是一個普通教師應該做的事情。”這是一句多么樸實的話,難道這湖南的第一塊IOI國際金牌真如朱老師所說如此簡單嗎?
1992年,湖南省教委委托雅禮中學舉辦信息學理科實驗班,把信息學奧賽培訓的重任交給了這個剛從湘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軟件專業畢業不到一年的年輕小伙子。當時,電腦對老百姓來講還是奢侈品,很多人連電腦都沒摸過,就更不用說信息學了。那時對于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才剛起步,湖南省更是一片空白,信息學奧賽到底要學什么,考什么,難度如何,其實朱老師的腦海里也是一片空白!
按同事們的說法,朱老師的金牌是闖出來的。
面對一切從零開始,沒有教材,沒有幫手,沒有經驗,怎么辦?闖吧!
萬事開頭難,朱老師頗費周折搞來了以前的競賽試題,先把自己關在單身宿舍里自己做、自己學,餓了泡碗方便面,困了在木床上瞇一下。還好,還是單身一人的他,誰也不來管他,誰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通過一個多月對試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滿臉胡茬的他終于把信息學奧賽要考什么要學什么搞懂了!那一天,朱老師騎著自行車專程到五一路的新華樓點了一份“刀削面”美美地自我慶祝了一番。
然而,興奮之后的朱老師又陷入了迷茫之中,原來信息學奧賽內容竟然是 “數據結構”和“算法設計”為主的這些大學核心課程,而且有的知識點還遠遠超出了大學的深度,這也意味著,接下來他要給中學生講大學的課,讓他們做那些連大學生也難以做到的程序設計。這怎么教啊?怎么學啊?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總不能拿大學的教材吧!這可把他害慘了。他騎個自行車跑圖書館,跑母校湘潭大學,跑國防科大,跑湖大……,至今朱老師那瘦弱的大腿根兩側還有兩道黑印,據說就是當年騎車磨出來的。他跑遍了湖南名校,虛心向名師學習,向有經驗的人學習,閱讀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翻譯了上千道英文試題,就是憑著這股堅持不懈的闖勁,他先后編寫了近100萬字的《奧賽兵法·信息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克基礎教程》等教材,為日后的競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把自己交給了學生,交給了奧賽。帶第一批學生時,他幾乎白天黑夜都在機房,與學生一道共同鉆研,共同成長,經常搞到凌晨一到兩點,辦公室的鋼絲床就是他的床,累了就在上面躺一躺,有時在睡覺時突然來了靈感,他就立刻爬起來打開電腦來編程實踐,就這樣,學生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1993年他的第一批學生參加湖南
省信息學奧賽就有2人獲得一等獎(共3人參賽),并入選了省隊,2人參加全國競賽雙雙獲獎,其中一人入選國家
集訓隊,成績是對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報答。
二、國際金牌不是硬干出來的
能夠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選手必須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不但要學習組合數學、圖論、算法分析與設計、數據結構、人工智能搜索及數學建模等有關知識,還要學會高級語言和編程技巧,要具備很強的上機操作能力。
從1992年到1999年,將近10年時間,盡管雅禮中學信息學奧賽在湖南省已經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也有影響,但始終沒有學生入選過國家隊,湖南省信息奧賽學科還沒有取得國際獎牌“零”的突破。朱老師在思索著如何突破這道關卡,經過苦苦思索,朱老師終于悟出了一些門道。
當“滿堂灌”還十分普遍,老師們還在擔心自己沒有給學生講得更多的時候,在朱老師的課堂上,已經找不到一堂單純由老師講,學生聽的課,他喜歡把課堂讓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當別人開始探索課堂自主性時,朱老師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沿,每年寒假,他給學生布置的第一個作業就是“寫一篇學術報告”,并把家長請到學校一起聆聽報告;當學生們都習慣了寫學術報告時,朱老師又開始要求學生們用英文寫報告。通過這些手段,學生們突然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論文撰寫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了巨大的飛躍。在教學經驗訪談時朱老師淡然地說:“人在困難面前,只要咬咬牙,就會發現其實一切并不是那么困難。”
他講究教學方法,打造了一支由張一飛、陳爾東、楊旻旻、易里安、何林等同學組成的團隊,利用團隊的力量,彼此學習,彼此競爭,彼此促進。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給每人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幾乎細化到了每一天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為了落實計劃,朱老師到每一個學生家里走訪,了解他們每天的學習狀況。至于家訪了多少次,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都記不清了”。但是, “他們每一天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我都一清二楚”。
做人應該有責任心,做教師更需要有責任心。就是這種信念,使得他對社會的各種誘惑和發達省市的高薪聘請視而不見,使得他非常注重言傳身教。對于整個信息學組的老師和學生而言,朱老師既是總教練,又是“師傅”“大哥、朋友”。只要找到他,無論是什么問題,他都會耐心地為他們講解,講過一遍沒聽懂,就會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講解,直到講到對方理解為止。朱老師經常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協作能力和誠信守紀、不怕困難、勇于探索、謙虛謹慎的品質。經費不夠,就自己掏,通過活動,不僅拉近了他與學生的距離,培養了師生感情,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當張一飛同學于2000年獲得湖南省的第一枚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以后,一向內斂的他也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喜悅,與張一飛緊緊擁抱在一起,表現得異常的興奮,他興奮的不是獲得了多么高的榮譽,而是終于找到了攻克國際大賽金獎的突破口,他知道,按照他的教學方法和思路,還會有更多的金牌等著他和他的學生們。付出終有回報,2002年,張一飛同學再度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2003年,何林同學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2005、2006年,龍凡同學兩度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2008年,陳丹琦同學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并被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頒發特別獎,是湖南省信息學領域獲得國際金牌的唯一女選手, 2004年,楊旻旻同學曾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最佳女選手……
他所教的學生成為高校爭相錄取的對象,全部升入清華、北大等名校,大多數從事計算機專業的研究。他的學生有的成了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的碩士、博士生,也有的在高科技公司從事項目的開發與管理,成為了社會的棟梁。也許,用何林同學的一段話更能確切地表達朱老師在他的這些弟子身上所產生的影響:“他教會我們的不是如何去拿金牌,而是教我們學習的習慣、態度和方法。讓我學會了如何批判性地看問題、如何用開闊的胸懷去對待所有不同的想法,如何分析問題、總結問題乃至提出問題的一系列方法和經驗。這些是無價之寶,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三、愛需要代價
每當朱老師要和他帶的畢業學生告別,他總會很動情地說:“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你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希望你們日后都長成參天大樹!”說到這里,他眼里會閃著淚花,學生們眼里也噙滿淚,正是因為這種真摯的愛,才有了今天的碩果累累。
愛學生勝過愛自己愛家人,這句話,用在朱老師身上,極其恰當。2006年10月4日,朱老師的學生賀一駿的家庭突遭變故,父親因車禍離世,母親也因此受重傷,朱老師特地趕到衡陽醫院,對賀媽媽說:“賀一駿就是我的孩子,你安心養傷,他就交給我了。”賀媽媽握著朱老師的手,淚花噙滿眼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從此,朱老師便全權負責起賀一駿的生活,不僅親自為他安排了住處,裝好電腦,布置好網絡,還為他申請困難補助,就連出外參加比賽的費用,也沒有讓他操心一點。最終,賀一駿也沒有令朱老師失望,獲得了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滿分的好成績,并被保送到北京大學。賀媽媽說:“我雖然一年多沒有看到賀一駿,但我知道他在朱老師的照顧下,肯定生活、學習得很好。對朱老師的感激,用什么語言都無法表達,從朱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師的偉大!”
對學生的倍加關心以及對工作的執著卻讓朱老師忽視了自己的身體。據朱老師的愛人講,他吐過幾次血,得過一次闌尾炎,有膽結石病,而這些事情,學生、家長、同事都是到了朱老師躺在病床上才最后了解到。2003 年,由于日夜的辛勞以及長期沒有注意休息與飲食,朱老師患了膽結石病,每到清晨,全身就如刀絞般脹痛,坐立不安,渾身冒虛汗。為了不影響同學們的學習,朱老師沒有請過一天假,缺過一堂課。直到2004年4月病情越來越嚴重,他在帶學生何林到浙江參加集訓和比賽的列車上,凌晨3點膽結石發作,在列車上疼得翻來覆去,為了不影響何林,他沒有出聲,直到將何林送入賽場后,疼痛難忍的他才走進了醫院的大門。2004年5月,何林參加國家隊選拔賽,朱老師在上火車的前一個小時終于病倒了,并被迅速地送到了醫院做手術,手術醒來后的第一句話就是:“何林怎樣啦?”住院期間,朱老師不忘給何林發去短信,告訴他:“不要分心,全力搞好測試,朱老師就在你身邊。”學生們得知朱老師生病住院,紛紛買來鮮花水果來看望他,何林同學競賽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醫院看望朱老師,望著可愛的學生,他由衷地感慨:“當老師真好!”
因為熱愛教育而愛學生,他成為了學生們的知心朋友,學生們也因為愛他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努力地在奧賽場上拼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生活的本意就是從平凡中孕育著不平凡,對于朱老師而言,七尺講臺就是他不平凡的開始。朱老師把教師職業當成事業來做,故而蘊藏著事業魅力的雋永;他把教育事業當成愛的奉獻來做,在此過程中注入了不斷的創新、全部的付出、永遠的堅持。
17年來,他在全國核心刊物、重點刊物上發表“五子棋博弈算法的研究”“以競賽為載體,培養創造型人才”“多媒體課件開發研究”“模式匹配算法及其應用”等20篇論文,其中兩篇獲全國一等獎,他的論文“讓信息學競賽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舞臺”一文被ISSEP國際學術會議錄用,并被邀請到立陶宛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
他主持研究的 “五子棋博弈機器人”,填補了國內機器人博弈領域的空缺,2004年獲國家專利。他輔導學生開發軟件2個,均獲全國“科技創新大賽”和“小小科學家”獎勵。
他因業績突出,先后獲得“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感動星辰十佳魅力教師”“長沙市勞動模范”“長沙市十大杰出青年”“華天優秀教師”“長沙市教學能手”“長沙市優秀青年崗位能手”“長沙市優秀科技輔導員標兵”“長沙市先進科研工作者”等榮譽。
2007年教師節,湖南省委張春賢書記還親往朱老師家慰問,他拉著朱老師的手動情地說:“如此年輕就獲得5塊國際金牌(注:當時已獲5枚國際金牌,后又增添1枚),真不簡單。我們要實現教育強省目標,一定要多幾個像你這樣的榜樣!”
朱老師是一個很平凡的人,然而他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憑著他那樸實無華的闖勁、鉆勁、拼勁創造著一個個不平凡的事跡。他不是天才,然而他卻為國家的信息化事業輸送了一個又一個的天才。
(責任編輯:羅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