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娟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究學習的機制,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边@一目標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教師要努力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上要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實驗、獲取信息、獨立思考、集體交流,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
一、激發興趣,引學生“動情”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睦韺W認為,只有人們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激發人們的好奇心,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海洋。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堅持性也較差,即使優秀學生也是這種心理狀態。如果學生自己“喜歡”這就不同了,喜歡小動物的學生,趴在地上看一只螞蟻,能持續幾個小時;喜歡動畫片的學生,經常一看就是老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沒有任何興趣的強迫學習,學生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會挫傷學生上學的愿望,打擊學生的信心。老師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愿望和動機,就必須把“死”的知識“活化”起來。
二、營造氛圍,使學生“動腦”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看到的是教室內鴉雀無聲,學生們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點小動作,有時甚至是撓癢癢,也會遭到老師的訓斥或責罵。這樣的師道尊嚴、緊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說、更不敢問。由于緊張,極易產生疲勞,所以學生也不愿想、不愿說、不愿動,老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則一個個呆若木雞。因此,課堂教學中,需要營造出一種寬容的環境,不要對學生的一些學習行為、習慣進行無謂指責,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給學生自由創造的天地,使學生獲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讓學生敢于接近老師,樂于接近老師,把老師當作生活中的朋友、學習中的向導,從而愿學、樂學、愛學。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心理不受到任何壓抑,感情得到釋放,他們才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真正“動腦”,到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
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
傳統教學的特點就是一講到底,偶爾也有練習,但畢竟是“戴著鐐銬跳舞”。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倡導“從做中學”,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都是強調讓學生“做”。因為學生不做,我們既看不出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其自主性、主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也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來形成技能,學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責任和樂趣。因此,教師不要獨占上課時間,要把一部分上課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做中發現、思考、合作、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活動環節,創造條件讓學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傊诮虒W中,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中手腦并用,充分活動,達到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四、提供機會,促學生“動口”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錯了沒關系。因為學生不說,教師就不知道他學習的情況。教師要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大膽發言,把知識呈現方式多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表達、學會表達。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和互動就是只有教學形式而無實質的“假教學”。因此,新課改首先要解決學生的“開口”問題,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課堂上還有不少學生膽小、怕說,更怕說錯,所以老師要多給學生創造適合其發展的場所,課堂上多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提出問題,讓小組成員討論后一齊說,以提高他們的膽量?!皠撛旌献鳈C會”的同時,對每組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對每組學生戰勝困難和創造性的給予支持,努力營造出民主的氛圍。隨著時機的成熟,逐步將小組成員討論后一齊提出問題,過渡為各小組的“代言人”說。漸漸地,各組的發言人也不斷變換,每人輪流做一做“發言人”,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現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會出現敢說、樂說、搶著說的熱烈場面。
總之,要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就要像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能觀察;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干……因此,在新課改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實現轉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學習的替代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者,用情感教學代替唯智教學,把學生從學習的“機器”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