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偉
大凡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學習自主性都比較強,甚至會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自身形成一種內在的推動力——學習的內驅力,而大多數后進生缺乏人生理想,前進沒有方向,通常是得過且過混日子;有的雖有一定的理想與目標,但是不知道理想與目標的實現要靠自己的努力。還有的因為行為習慣的養成比較差,因此導致自信心極度缺乏,覺得自己這樣不行,那樣很笨,因而無論做什么事都很被動,生怕被人嘲笑,看不起,甚至自暴自棄。心理學家贊可夫曾經這樣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差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針對這一群體的心理特點,我們提出了“激勵法”在后進生轉化中的應用,多多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讓“后進生”在激勵中前進。
一、抓住特點,樹立自信,激勵轉化
后進生并不是什么都不好,一無是處。如果仔細去觀察和了解,就會發現他們也有好的方面。例如頑皮的后進生有聰明伶俐的特點;智力較弱的后進生有守信重情的特點;品行不正的后進生有反應敏捷的特點。只要抓住了后進生好的方面,對癥下藥,運用激勵技巧,就能將不利轉化為有利。
在我們信息技術課堂上,同樣也存在后進生問題。有部分學生甚至將游戲之類違反上課紀律的東西帶進課堂,機房局域網共享功能又使得這部分學生更容易破壞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但是在這部分學生中,成績的不如意其實并不表現在我們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上,相反,這些學生可能是電腦掌握得比較好的一類。如何將這部分學生在這門課程上的“長”發揮出來,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此,筆者引入了“小組制”,通過注意對這部分學生的電腦操作技能的觀察,將有這個“長”的學生“挖”出來,在小組這樣一個小的范圍內發揮他們的余熱,通過對他們的不斷激勵,將他們從以往小組中的“短”變為這門課堂中的“長”。這樣,一方面增強了他們的信心,使得他們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他們的小組榮譽感和集體感,也使得其他小組成員對他們刮目相看,小組之間更團結。
二、通過目標激勵,激發上進心
目標是前進的方向,是激發人們動機的誘因。對于由于客觀原因,以前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部分后進生,通過樹立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這樣層層推進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獲得成就感。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在制定具體目標時,要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具體明確。要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應該怎么去做。
(2)目標要適當。在后進生的心理中本來就存在著“我不行”“我做不到”等等類似的想法。如果目標設置不恰當,會使這部分學生失去自信,甚至放棄目標。
(3)督促檢查目標落實。目標提出后,必須定期督促檢查、及時總結、反饋信息。對于達成目標者要及時表揚、鼓勵,增強其完成長期目標的信心。
三、用愛心去激勵,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以愛心撫慰他們的心靈是成功教育后進生的關鍵。在通常情況下,后進生在思想感情上都受過不同程度的挫折,在心靈上遭受過創傷或蒙受到各種不幸等。比如常被同伴嘲笑、諷刺或歧視,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受到家長的斥責、謾罵和懲罰等,導致他們產生一種特殊的心理,自尊而得不到人尊,想勝而不能勝,想改而又意志薄弱,個人極為需要而客觀上難以得到滿足,等等。因而,常可以看到他們有時表現出自卑消沉,有時偏激沖動,有時又僥幸、懶散、畏難,甚至對人生采取冷漠態度,有著“反正” “大不了”“看你拿我怎么辦”等對抗情緒。他們往往對老師存有一種說不清的戒心,與老師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要消除這種隔閡和戒心是很不容易的,根本的辦法是動之以情,與他們在情緒上建立聯系,逐漸使他們感到老師可親可敬,然后再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教育。當他們愿意與老師推心置腹地說心里話,吐露出真實思想時,這是突破他們心理障礙,發生思想轉變的重要契機。
曾聽年長的教師說過,畢業后往往是當時成績差的、表現不好的學生更有禮貌,畢業后這部分學生仍會回母校探望老師。而優秀生在路上遇見,有時卻視而不見。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前者在學生時代屬于“與眾不同”者,在對他們的教育問題上,教師以愛心、耐心、誠心相待,以濃濃的師愛激勵他們成長,老師的這份愛心永遠藏于他們心中,他們感謝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教育。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對后進生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斥責,用愛心去激勵,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實踐證明,“一句鼓勵話,勝過十句罵。”對于后進生,教師應更加善于觀察,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在教學過程中巧用激勵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意志、愛好、興趣等多方面的積極因素,促進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從而使后進生充分發揮學習“內動力”,逐漸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