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樹濃
熟諳國學的人,都知道傳統(tǒng)文化重“修身”,強調(diào)“以德取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飽讀詩書、德才兼?zhèn)涞娜耍词归L得再怎么對不起人,仍不失為賢人才子,并以“佳人”配之。近日無事,再讀中國歷史,卻發(fā)現(xiàn)今日盛行“以貌取人”之風氣,古已有之。自《詩經(jīng)》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慫恿大家去追美女以來,作為人之天性,“以貌取人”之風存在久矣,即使大儒圣賢們也未能免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如孔夫子,就曾因為弟子子羽長得丑,甚鄙之,最后追悔莫及,發(fā)出“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嘆。
其實像子羽這樣,因為長得不怎樣而在現(xiàn)實中處處碰壁的例子,歷史上還真不少。三國時西川之張松,“生得額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此公吃里爬外,急著想“跳槽”,跑到曹操那里去獻圖。操見其“人物猥瑣,五分不喜”,最后張松獻圖不成,競被趕了出來。這位老兄一定很郁悶,這年頭連送禮都要長得帥才行,啥世道。與孔明齊名、被譽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龐統(tǒng)也有類似經(jīng)歷。平生最重要的兩次“面試”皆因其“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而甚為失意,孫權(quán)劉備兩位“老板”,一個“心中不喜”,斥其為“狂士,用之何益”,一個“心中亦不悅”,勉強讓他做一個小縣官。
三國之后的兩晉,“以貌取人”之風日盛。社會審美也一反常態(tài),女人反過來看男人,對“帥哥”的追捧,比現(xiàn)在的“超粉”遣陜男快女有過之而無不及。潘岳“妙有姿容…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縈之”。一個帥哥出門,競被圍追,可見女粉絲之瘋狂。而當時更具文名的左思,則沒那么幸運了。“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邀,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更倒霉要數(shù)張載,“時張載甚丑,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返。”一個長得丑的人,連小朋友都要拿石頭砸他,人生遭遇之悲慘,莫過于此。
孔子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夫子的意思是,人對相貌的愛好,是其無性使然,而對道德的愛好,則靠后天的培養(yǎng)。所以,好德總不如好色來得自然、有力。懂得此理,也就不會對古今社會存在“以貌取人”之風大驚小怪了。不過,所幸的是,在古代“以貌取人”之風雖時消時長,但總體上還是“德、才、貌”三者并重。不然像張載這樣,也不用去寫文章,整天躺醫(yī)院里得了。
傳統(tǒng)文化重“德”,所有任性自然的不良習慣,均以德化之。其所造出來的偶像大多也是“德、才、貌”集大成者,最起碼也是“才、貌”兼?zhèn)洹R粋€男人如果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那是很吃香的。再說古人所取之“貌”,實指“容止”,“容”為相貌,“止”為舉止。舉止自然與德才有關(guān)。
今人也有“以貌取人”之陋性,不過已變得更加純粹。如果非要在“貌”之外加一標準,“才”字左邊再加“貝”字,有“和坤之財、潘安之貌”,自然能有眾多粉絲圍著追捧。事實上,古往今來,像孔夫子那樣發(fā)出“吾以貌取人,失之××”之類感嘆的人,不在少數(shù)。
(選自《每日新報》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