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米建榮 袁 欣
[摘要]幾百年來,隨著美國的強盛,“美國夢”給了無數人希望,只要努力奮斗,人人都能成功。然而近年來批評家們認為“美國夢”已經褪色,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夢”不可實現,這一變化在反映美國精神的英文電影中也有所體現。21世紀世界文化格局是多元的,越來越多的英文電影開始青睞他國的文化,中國就是其中的代表,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英文電影融合了中國的文化元素。
[關鍵詞]英文電影;“美國夢”;中國元素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其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電影是傳播文化的載體,反映“美國夢”的電影曾經一度風靡全球,帶給無數人以期望和激勵。然而美國在金融危機中遭遇重創,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迷茫,不再相信“美國夢”。同時隨著第三世界國家經濟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21世紀的世界文化格局也隨之變得多元化,越來越多的英文電影開始青睞他國的文化,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英文電影融合了中國的文化元素,出現了一批以浩瀚神秘的東方文化為主導的影視作品。
一、英文電影中“美國夢”的褪色
“美國夢”是美國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政治層面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念,在個人層面指通過不懈奮斗獲得成功。1620年,一批英國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經過66天的海上航行來到了美洲大陸。經過艱苦的海上航程,船上乘客只剩下102人,他們在現在的馬塞諸塞州的普利茅斯上岸,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在上岸之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簽署了一份公約,即《“五月花號”公約》,也被人們稱為“美國的出生證明”。清教精神深深地影響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可以說是美國文化的“靈魂”。同樣,清教徒的夢想也是“美國夢”的發端和基線。(劉震,2008)
幾百年來,隨著美國的強盛,美國夢給了無數人希望:在美國,人人都能成功,不論家世和背景,能否成功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在美國,無數出身貧寒的小人物通過勤奮拼搏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傳奇人物,如美國著名的科學家、企業家愛迪生和富蘭克林,他們的格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和“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成了無數人的座右銘。
在后工業時代,清教徒生活方式讓位于消費理念,人們的物質欲望不斷膨脹,大房子、大車子變成了“美國夢”的文化符號。(馬秀芹,2009)在21世紀,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美國夢失去了信心,2006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一項民意測驗顯示,54%的被調查者認為“美國夢”是不可能實現的,2008年廣告巨頭智威湯遜JWT進行了一項調查“American Dream in the Balance”,結果顯示出生于1978—1990年的美國年輕人中47%不相信美國夢。美國經濟學家、社會思想家、著名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認為千百萬美國人正在擁抱的更像是美國白日夢。(American daydream)我們在英文電影中也不難發現美國夢的變味、褪色。
2008年2月網易娛樂策劃了“票選中國影迷最愛的奧斯卡最佳影片”,1928—2006年的7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26676名影迷投票,最終,1994年的《阿甘正傳》以占總票數18%的4893票得到冠軍,成為中國影迷心目最愛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該影片為早期單純、質樸的美國夢電影的代表作之一。阿甘天生弱智,童年時雙腿有殘疾,但是他心地善良,樂觀向上,積極面對現實,結果成了橄欖球明星、越戰英雄、乒乓球明星和億萬富翁,還受到三屆美國總統的接見。導演通過阿甘的形象來反諷社會中很多人雖然不滿自身現狀,但卻不愿付出辛勤勞動,只是怨天尤人、隨波逐流。(歐陽敏,2009)影片中阿甘在種種困境和磨難中保持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的可貴品質,正是他的這些品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追隨者。正是影片反映的“只要努力不懈,人人都能成功”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賦予了影片歷久彌新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與之相比,近年來取得傲人票房的英文影片中卻缺少了這類振奮人心的作品。2008年中國電影市場上,廣受關注的英文影片有《功夫之王》《功夫熊貓》等。這些影片都大量運用了種種高端特技,場面恢宏,充滿了視覺刺激,但卻充斥著夸張的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無法真正觸動人心。《功夫之王》講述了一個常受人欺負的普通西方少年,癡迷功夫,但功夫夢遙不可及,因為巧合回到了中國古代,幸運地遇上功夫高手和美麗姑娘,最終戰勝邪惡勢力,佳人配英雄。《功夫熊貓》講述的是卡通版的少年功夫夢,現實中阿寶笨手笨腳,因為巧合被誤認為龍斗士,因為貪吃而練成了武藝,最終地打敗了邪惡的太郎,成了拯救和平谷的英雄。這些電影娛樂性很強,能博得觀眾的一時叫好,但現實生活中不會有劇中刻意設定的巧合,我們看不到如果失去了幸運之神的庇護,這些平凡的主角們如何才能實現英雄夢。
二、英文電影中“中國熱”的滲透
長久以來,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人們曾經封閉的思想,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古老東方大國被很多西方人士視為威脅,因而相當多的英文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是被貶低、扭曲的,華人的角色常為素質低下、丑陋邪惡的形象。以風靡國際影壇幾十年的007電影為例,(張勁松,2008)1962年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中的反派角色諾博士就是德中混血兒,雖然由西方演員扮演,但是身著立領中山裝,屬下也是華人模樣;1964年的《金手指》中金手指炸毀美國國家儲備銀行的武器提供者是中國;1965年的《霹靂彈》的劇情之一是中國政府和販毒集團共同資助魔鬼黨;1967年的《雷霆谷》中犯罪組織的船只為“上海寧波號”;1974年的《金槍人》中片尾部分中國海上邊防軍打電話給犯罪組織通風報信。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的強盛,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2008年10月14日發表的一篇文章“Why How Matters”中發表觀點,“The Puritan ethic of hard work and saving still matters.I just hatetheideathat such an ethicismore alive today in Chinathan in America.”(清教徒勤勞節儉的精神仍然很重要,然而現在中國比美國更具備這樣的精神,對此我很難過)。毋庸置疑,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1世紀全世界中國熱蔚然成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孔子學院的發展情況”專題采訪會中,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指出,全世界現在漢語學習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0萬。美國三年前只有200所學校開漢語課,現在已有
1000多所,而且中學生學漢語的人數從2萬增加到10萬,增加了5倍。從傳媒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體育界和娛樂界越來越多的明星愛上了漢字文身,這反映了西方世界的人們對東方文化的認同和著迷。
如今,我們可以在越來越多的英文電影中發現中國的演員、場景和文化元素。以《玩命快遞》為例,第一部的導演是元奎,第二部的女主角是中國演員舒淇,第三部的女主角瓦倫提娜脖子后方刺有漢字紋身“安”。在好萊塢也涌現了一批影響力頗大的華人影星,如成龍(《尖峰時刻》等)、李連杰(《功夫之王》等)、周潤發(《安娜與國王》等)、楊紫瓊(《007之明日帝國》等)、鞏俐(《邁阿密風云》等)、章子怡(《藝妓回憶錄》等)、舒淇(《玩命快遞》等)。中國獨好的風景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大片來中國取景,如深受武俠片青睞的竹林(《功夫之王》等),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浙江橫店影視城(《功夫之王》《黃石的孩子》《木乃伊3》等),“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星戰前傳3》《神奇四俠2》《生死格斗》等),中國最發達的國際都市上海(《伯爵夫人》《面紗》《黃石的孩子》《碟中諜3》等),“東方之珠”香港(《尖峰時刻2》《古墓麗影2》《蝙蝠俠前傳2》等)。這些美景讓全世界的觀眾看到了一個江山如畫、風景如詩的中國。除此,好萊塢也出品了一些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導的英文電影,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功夫熊貓》充滿了中國元素,包括燈籠、廟會、面條、筷子、功夫、針灸、爆竹、雜耍、中國韻味的配樂、氣勢恢宏的中國建筑、如水墨畫般的山水背景以及發音標準的漢語“功夫”“師傅”“烏龜”等,充滿了東方風情,征服了無數東西方觀眾的心。
然而,這些影片對于傳遞中國文化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有些中國元素經過了好萊塢的加工,中國味淡了或變了,乍看親切,細看卻很陌生。這些電影不僅在擁有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所謂的中國文化,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吸引力,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解讀方式與本民族的文化真諦存在的巨大差距(張美云,2008)。以《花木蘭》為例,(高莉,2006)《木蘭辭》是對木蘭的“孝”的褒揚,而影片《Mulan》突出的是木蘭強烈的個人意識和實現其個人價值的渴望,中國的“忠孝”觀念被大大淡化了。《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在戰爭中是沒有被發現女兒身的,否則將有殺身之禍,但在影片中木蘭被發現是女兒身后竟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與《木蘭辭》完全不符,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木蘭身上強加了美國的平等思想和女權主義,宣揚的是美國精神。同樣,《木乃伊3》中兵馬俑被視做木乃伊,使影片顯得不中不洋,而《功夫熊貓》阿寶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透著濃厚的美國味,和木蘭一樣,包裝是中國元素,但骨子里卻是美國人。
三、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在經濟起飛之后,還需要有文化的繁榮。英文電影與中國元素的融合,使得中國文化確實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英文電影的中國元素一定程度上被西化,有的被扭曲,有的只是裝飾,并非原汁原味,是基于商業目而被選用,來吸引華人觀眾,贏得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中國電影市場。這些電影骨子里體現的還是西方文化,真正宣揚中國文化的重任還是得依靠中國制造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