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一、有一根釣竿待你去交給
盡管“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個道理誰都懂,可是真正把這個道理變成自己的理念,進而變成教學行為,這中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遺憾的是,我們的很多老師給了孩子很多的魚,卻沒想到給他們一根釣竿。
在語文教學中,我時時提醒自己要從“自我中心”的傾向中走出來,適當淡化自身作為教育者的臺前意識。決不搞個人獨唱,決不去越俎代庖。要切實強化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角色地位,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和位置上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最大程度地引導學生自覺動腦、主動動手。比如:我重視加強了學生學習習慣的訓練。對語文學習的激趣、導學、學習、評改等幾大環節都作了具體的規范,在診斷矯正不良學習傾向的基礎上,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如:對學生閱讀指導方面,我總結了“熟讀、概括、復述”的做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借鑒。我還進一步改革了教學方法。進行了語文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實驗。按照學生個性差異,分層次組織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團體精神和競爭意識。
河邊有太多的風景,垂釣有太多的樂趣。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的技能和方法。就能夠興味盎然地投入到捕獲知識的過程中去。就能夠在不同層次上發展智力水平和提升學習能力,如此,就會受益終生而不是得益一時了。
二、有一扇窗待你去開啟
李政道說:“對于青少年,最關鍵的是從小要有好奇心,遇到問題追問下去,這種精神比考試得到好分數更重要?!弊灾鲗W習要求學生具有不斷追問、探索的“主體性人格”,其核心是創造素質。其表現形式是能否推陳出新以及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促進學生主體性人格的形成,關鍵在于教師能否使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能否為他們多開啟一扇智慧的窗。
為此,我在教學中首先立足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使教育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與探索的基礎上。具體做法是,根據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提出各種疑問和設想。然后組織討論,鼓勵發表不同的見解,反駁老師的觀點。其次。為讓學生充分顯示其思維的過程,我努力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自由的空間。每堂課都要提出幾個存同納異、包容想象的問題,不定“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提出盡可能多的方法。同時,還注意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使學生的多向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和深度拓展。《禮記·學記》上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薄安簧茖W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事實上,善與不善。是自主還是被動,不僅檢測著學生,更檢測著老師。一個聰明的老師總是走在學生的前面引導,站在學生的后面鼓掌;愚昧的老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指責,跟在學生的后面數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