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亞
常聽人說:“書法要生,畫畫要熟。”這句話讓我不由想起少時愛讀的一篇古文《賣油翁》中“唯手熟耳”的賣油翁。的確,不論干什么工作。“手熟”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手不熟,賣油翁的油就不會那么準確地倒進瓶子里:如果手不熟,畫家手中的線條就不會形成準確的形象。
如果從另一方面探究,《賣油翁》中的“手熟”應該也指“手感”,即手上的感覺。對于繪畫的人來說,用筆的輕重、快慢、節奏等全在于“手感”,這“手感”就如語文教學中的“語感”。是在反反復復的練習中靠心靈的感應形成的,是長期訓練的結果。是自悟的產物,而非老師耳提面授所能給予。
記得多年前《新美術》雜志上曾登載一對師生的辯論文章。老師強調“畫圓先畫方”,就素描技巧來講,曲線應通過許多直線“削出來”,這樣的技法才是正確的,而學生則提出“能畫圓為什么要先畫方”的疑問。最后,這場辯論不了了之,因為誰都有自己的理論。誰也不可能說服誰。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沒錯,目的都是要訓練手上功夫,而手上功夫的好壞,取決于有沒有把“手感”練出來。有沒有達到像賣油翁那樣“手熟”的程度。“手感”不好,未到熟練的程度,不管你是先畫方還是直接畫圓。都畫不出好畫。
在美術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讓學生用直線塑造物象,教學效果不太明顯,而讓學生直接用曲線塑造物象,效果卻都很理想。經過仔細的分析,筆者發現:由于自然界(除了人為因素的作用之外)大多是以曲線形式存在的,因此學生對運用曲線塑造物象更感興趣。“手感”也更容易被訓練出來。由此可見,“手感”又與生活密切相關,與大千世界的自然存在有關。賣油翁的“手感”不是靠機械的操練練出來的,而是一種生存動機驅使他日復一日地練出來的。
“手感”也好。“手熟”也罷,看似一個技巧問題,實際上是一種境界,一種熟能生巧、筆隨意到的境界,是用心感悟、動手操作、日積月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