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漪
無錫市東林小學創辦于1902年,英前身是歷史上著名的東林書院。學校秉承書院精神。傳承、發展東林文化。歷經百年,薪火傳承,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培育了眾多英才:著名經濟學家陳翰笙、薛暮橋,音樂史學家楊蔭瀏,文壇巨匠錢鐘書,著名教育家潘梓年,乒乓球世界冠軍惠鈞
19世紀20年代,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建立兒童自治機關——“東林市”,將社會生活教育帶入學校,以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和意識,這也正是百年來東林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改革開放的嶄新歷史時期,后學津梁的東林人將先賢的教育思想和追求融于現代生活,并以生活創新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生長點,繼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基礎。將“學校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課程化”,開展現代生活創新教育的校本研究,為兒童構建了生活教育的“四種課程”,形成了生活教育的辦學特色。
——常規教學課程。也是傳統的學校教育最有優勢的課程,我們確立“讓課堂成為孩子們的家”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構筑的家園里,師生每時每刻都在創造并享受著快樂而美好的生命歷程。堅守“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原則。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個“跨越”,三個“走向”,即:跨越課堂界限,走向自然社會;跨越學科界線,走向綜合教學:跨越成人思維,走向兒童文化。孩子們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全情投入,大膽質疑,充分實踐與交流,靜心思考與吸納。
——“興趣課程”,也稱之為“第二課堂”,這是具有拓展性價值和針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實踐課程。這類課程的重點放在知識和技能的補充教育,以音體美和科技制作為主要內容。目的在于豐富學生多彩的學習生活。我們堅持了20多年每周開設興趣課。共建立了20多個興趣課堂和3個學生課余生活俱樂部。多年的教學。使我們發現在相對放松、沒有考試壓力、能夠得到激勵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潛能更好地被激發出來。有不少在常規教學課堂中潛力受壓抑的學生在這類課堂中脫穎而出。
——學校環境課程。今天人們的課程觀在發生著變化。那就是不僅關注顯性課程,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潛在課程。學校環境就是一種潛在校本課程。
繼承百年東林深厚底蘊。彰顯現代東林辦學理念的校園文化正在悄然形成。全方位構筑校園文化,將“傳承、創新、讓校園充滿著精神的喚醒”的理念貫穿于校園的每一堵墻、每一個角上。堅持精細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原則,我們在新樓的過道內懸掛著從東林走出去的名人圖片,新建了東林小學校史陳列館,用校友的事跡教育激勵學生:從一樓到五樓分別設計了富有辦學特色的5個廳;在北面的樓梯創設科普廊,將科普知識和實物標本一一展示在校園的每一面墻上,每一個角落。一個綠化、凈化、美化、香化的校園自然環境。一個真正貼近師生、有利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發展的校園人文環境。讓每個跨進校園的教職工充分領略濃郁的學術氣息,享受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讓每個步入校園的學生。充分感受濃厚的人文底蘊,獲得奮發有為的學習動力。
——生活實踐課程,這是將學習和生活實踐結合的教育課程。新課程所提倡的就是教育要貼近生活,甚至與生活融合。在課堂中的說教往往是蒼白和空洞的,而在實際生活中去實踐和體驗則是關鍵的、受益終生的。如果將此與學生的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從養成良好習慣入手,讓學生擁有健康人格;培養閱讀興趣,升華人格陶冶情操;快樂科學進校園,體驗創造的樂趣;色彩紛呈的藝術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增添快樂音符;國際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開發資源,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名人教育激勵東林學子學做真人:和諧教育播下愛心的種子……
陶行知說:“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東林小學站在這樣的高度來審視孩子們的生活,非常認真地關注孩子們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和細節,精心構建。但又不留痕跡,讓孩子們在學校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讓“學校成為孩子們一生中到過的最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