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燕
班上有一個叫蔡坤的學生,他每遇到求各是多少的應用題時,總是答各是多少多少。這樣作答是不規范的。為此,我曾經找他當面指導過多次,告訴他,求各是多少的應用題在答的時候必須分別地交代清楚,還給他列舉事例,如求出小明13歲,小剛15歲,我們必須這樣作答:“小明13歲,小剛15歲”,而不能答成:“小明小剛各是13歲、15歲?!泵看沃笇н^后他也能立刻糾正自己的錯誤答法??墒牵院笤俅斡龅筋愃频膯栴},他的答法還是不規范。面對這樣“屢教不改”的學生怎么辦?不由想起北師大的陳教授來我校給家長作講座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智慧的老師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孩子。一個一般的老師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學生?!庇钟龅角蟾魇嵌嗌俚膽妙}了,我在班上對該如何寫答案作了“提醒”。等作業交上來。蔡坤還是答成各是多少多少。這次,我不打算用說教來和他交流了。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拿出11包餅干(小包裝的)對他說:“請你幫我把這11包餅干送給坐在我前面的王老師和石老師。一個人給4包,另一個人給7包?!甭犃诉@話后他很高興,可是當他拿起餅干后卻站在那兒不動了。見他面露難色,我故意“晾”了他幾分鐘。然后不動聲色地問他:“怎么了?有什么問題嗎?”他為難地說:“老師。我不知該給誰7包,該給誰4包。”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是拿出他的作業本。指著他那不規范的答案對他說:“你作業的答案中讓我看不出究竟誰是多少,我也想讓你體驗一下老師的感受。你先把你的答案寫明白,然后我再告訴你該給王老師幾包、石老師幾包好嗎?”他看看我,笑了笑說:“好!”
從那以后。在他的作業本上再也看不到說不清、道不明的答案了,也許是那次“為難”的體驗而產生教育作用吧。幫助一個學生糾正一個不規范的答案也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雖不能成為陳教授說的那種能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孩子的“智者”,但不息的努力和不斷的追求能讓我體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