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博 蔣顯峰 田 旭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和全球一體化的到來,高等教育的理念的轉變更新,影響了高校校園的整體規劃與建設。因此在制定建設規劃時既要體現出直觀的高校外觀形象,又能間接體現出用人文精神塑造出獨特的高校品格,尋求高校理性建設之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 高校規劃 建設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50-01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原有的校址無法滿足急劇膨脹的生源擴招需要,因此各高校紛紛擴大校區,加大建設投入資金,改善教學環境。但也有部分高校只顧眼前需要,缺少或根本就不做相對的遠期規劃,紛紛在原址上見縫插針的征地圈地搞建筑,忽視了高校初期規劃的自身特點、布局、結構,破壞了原有建筑群體的建筑風格。
高校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政治、科技、文化研究教育的基地。綜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都離不開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越發達,經濟就越繁榮。做好高校工作,首先要搞好規劃。高校規劃是一項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的工作,要按照高校發展的規律和總體要求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統籌兼顧,綜合布局。制定建設規劃時應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多方比較、反復論證,經過法定程序審批。做到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律的權威性,必須嚴格執行,任何人不能隨意更改。
在建設規劃中要堅決反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只重空間建設,不注重保護歷史遺產,給后人留下無限遺憾。有的高校在建設中拆除了真文物,興建假古跡,大搞假山、假水、假河流。由于規劃的不合理,不少項目今天建了明天拆,導致土地和資金的大量浪費。作為高校領導層,要深刻了解教育市場發展狀況,在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同時,更要學習和借鑒古今中外高校規劃的經驗和建筑風格,充分考慮自身特點和優勢,但絕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出現高校建筑風格雷同現象。
如今高素質人才的巨大需求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市場需求,而招生規模擴大同時也給高校的教學、科研與生活等基礎設施帶來壓力,拓展校園空間是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從培養人才質量的角度考慮,校園的規劃與建設、特別是校園外部環境和校園空間的規劃,在滿足師生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有了更高的、更深層次的要求。校園空間規劃需要以現代的教育理念指導,營造適合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空間環境。
在建設規劃制定中,要從注重確定與安排開發建設項目轉向各類資源保護利用和空間管制。要明確對包括歷史、文化資源在內的不可再生資源的強制性保護。建設規劃制定要體現市場經濟規律和高校運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續發展的公共關系點上。
一個優秀的高校校園規劃要得以順利實施與建設,必須建立一個結構合理、精簡高效的校園建設組織與管理機構。這個機構應由學校主要領導牽頭負責,以學校基建處人員為主體、調集各路精兵強將組成。公眾參與機制使校園的使用者廣大師生員工能夠參與到校園的規劃與建設中,使校園建設能最大程度的反映使用者的需求。校園建設應擬定好建設時序,統籌安排,做到“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對于超出目前需要的項目應進行緩建,留出充分的余地,保證校園發展空間的可持續。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校園應本著“低密、高容、立體化”原則進行建設,即在保證日照、通風和合理建筑間距要求的前提下,向空中與地下借空間,局部建設小高層建筑,適當提高容積率,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也解決了校園園林化、生態化與土地資源匱乏之間的矛盾。校園規劃與建設應通過太陽能與風能利用、循環水利用、綠化與水體降溫等生態手段節約能源與水資源,做到校園生態與環境保護利用的可持續。
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賦予校園空間更多的性格,校園空間應更加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校園環境也趨向于生態化和園林化,這是營造校園文化的要求,也是校園空間人性化的要求。高校校園作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以系統的思維來思考校園格局的整體性。校園功能分區的整體性,應根據高教和專業特點安排建筑布局,綜合考慮校園空間的教育功能、校園空間的人性化、校園空間的多樣性與層次性、校園空間的文化性與地域性,通過分類組合,各類分區明確、互不干擾;從開放辦學的現代教育理念出發,校園格局應具備開放性,便于校園各項設施的共享使用。
如今,強調校園的文化品位和學術氣氛,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校園特色和學校精神,已經成為校園發展一個重要課題。校園文化可以體現在學校的專業辦學特色或百年傳承的歷史人文精神中,或校園所處的特定地域環境中以及校園的公共空間環境和建筑中。高校規劃建設應該用人文精神塑造出獨特的高校品格,所以建設規劃不但要考慮到將來打造出的是直觀的高校外在形象,也應考慮到將來能間接的體現出內在的高校精神實質。
只要能從上述幾方面進行充分的考慮,改變重建設,輕規劃的思想,高校就會永遠充滿活力和生機,又能協調有序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浩波、王立穎,知識經濟時代個性化校園規劃,理想空間,2005(4).
[2]焦婧,教育理念與校園設計,山西建筑,2005(4).
[3]艾志剛,論大學校園開放空間的多樣化,建筑學報,2005(6).
[4]譚仕林,高校校園規劃與建設的理念創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9).
[5]霍光、霍維國,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的新趨勢,華中建筑,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