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宇艷
[摘要]情境創設目的不明、內容不精、時機不當、主體單一都會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學要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和創新,豐富手段、擴展主體,優化課堂教學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遠且理寓其中,從而發揮最大效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情境創設 探索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64-0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上創設情境的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有的由于缺乏全面深入的理性思考,雖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物力,卻未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甚至是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率。下面情景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剖析。
一、情境創設目的不明
案例1:一位老師講《再見了,親人》一課,伴隨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老師說:“同學們,當年志愿軍戰士就是唱著這首歌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在那里,他們和朝鮮人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再見了,親人》。”
課下,我曾詢問這位老師,為什么要創設這樣的情境?他的回答:“現在不是倡導在課堂上要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嗎?為了在課的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于是我就選擇了與文章內容有關的錄像(音樂)。”看來,這位老師把情境當成了裝點課堂的手段,當成了讓學生飽耳福、飽眼福的工具。我們分析一下教學情境激發興趣的問題。在課堂上,有價值的學習興趣具有固著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它是與特定的學習內容結合在一起的,表現為有強烈的探究新知,深入學習的欲望。這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匠心獨運地創設與教材意蘊相符合的情境,這樣產生的興趣具有明確的指向,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泛化的或是與文本無關聯的情境可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但它達不到促進學習的作用,有時甚至起反作用。就如案例1中老師選擇的豪邁激昂的音樂與文中所表達的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感基調不吻合,創設的情境與文本相剝離,非但不能帶學生入境,反而成了學生情感體驗的干擾因素。
由此看來,創設情境要依境生情、據境解文、借境會意、因境悟道。
二、情境創設內容不精
案例2:《永生的眼睛》一課,為了提升孩子們的情感認識,老師找來了大量相關資料,鄧小平、戴安娜、張英瑜、吳翼飛……有偉人、有平常人,有出生僅100天的孩子,他們都在死后捐獻了自己的角膜。老師所選擇的事例很具有代表性,畫面很感人,講解詞很煽情,朗誦很投入,看起來學生也是沉浸其中,可是,偷偷看看時間,5分鐘過去了!
以上案例反映出了老師們在創設情境時又一個常見問題——找到了與文本鏈接的情境創設點,甚至也選擇了比較適宜的形式,然而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情境的創設缺乏精心的設計。為此,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注意下列四點:
1.設計要精巧。針對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的老師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情境。成功的老師必是洞察了學生的心理特點,選取了新穎角度,通過巧妙的設計,觸動了學生心底里最敏感的神經,感于目,會于心。
2.設計要精煉。創設情境本身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它是用來促成學生與文本對話,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教材語言的一種手段,因此一定要注意用時的經濟,力爭把用于情境描述或展現的時間壓縮到最少,否則如案例2所描述的耗時過多,必然擠占了學生潛心會文的時間,是得不償失的。
3.設計要精細。用于創設情境的每一幅圖景,每一首曲子,每一句話語,每一件實物必須反復斟酌,是否與文本的內容合轍?是否會引起歧義?特別是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事先一定要做細致的調試,否則一旦課堂上出現不能正常播放的意外,學生的情緒會受到極大影響,教學的“情意場”就被破壞了。
4.設計要精美。教學中,要將形象生動的畫面,逼真感人的影像,優美動聽的音樂,繪聲繪色的語言傳遞給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獲得美感,形成審美體驗,促使學生在美的感受中,調動起情趣,激發起智趣,學習運用語言文字,明確對事物美的實質的認識。
三、情境創設時機不當
講《鳥的天堂》《桂林山水》《富饒的西沙群島》《草原》這類描寫景物的課文,在導入環節一定會放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配的實景風光片;講《晏子使楚》《將相和》《草船借箭》《軍神》這類有故事情節的課文,一定在重點段落學習之前節選一段影視片斷播放;講《一夜的工作》《再見了,親人》《永生的眼睛》《梅花魂》這類情感比較豐沛的課文,必會在結課之前做一次配樂朗讀。
看到以上的教學現象,我們會發現,老師們往往比較關注在課的一頭一尾處著力。這樣的做法也不無道理。一般來說,在課的起始階段創設情境,更容易使學生形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讓他們帶著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狀態;而課的結尾處,隨著理解的深入,創設情境往往會帶來一個情感的高潮,形成良好的教學氣氛。問題在于切不可將這樣的做法程式化,更不能只管兩頭不顧中間。教學是一個逐步推進,層層深化的過程,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上,根據某一環節具體的教學內容及要求,還需創設形式、角度及強度不同的情境以品賞語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過程始終伴隨著兒童的情感活動向前推進,并一步步得到深化。
四、情境創設主體單一
當教師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呈現情境之時,學生處于聆聽、觀看、靜思的狀態,之后,老師會讓沉浸于情境中的學生談由此引發的感受,對文本的理解,對問題的思考。不能否認,這樣的做法也能達到創設情境的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顯是受用者,處于被動的地位。
難道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感受教師創設的情境嗎?其實不然。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唯一的聽眾》一課講述了琴技糟糕,喪失自信的“我”在一位自稱耳聾的老人的幫助下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文中記述到“我”得知老人是音樂學院教授的真實身份之后,用一個省略號制造了一個情節空白點。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做了這樣一個教學處理:請同學們想象,省略號省去的是怎樣的情景,做寫話練習。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寫道“此后的每一天,我總是早早地來到小樹林中,為我那‘唯一的聽眾'全力以赴地拉琴。林中飄蕩著悠揚的琴聲,老人仍舊用那平靜的眼神望著我,嘴角露出一絲笑意。”有的寫道“第二天一大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小樹林中,誰知老人已經坐在長椅上等我了。我多么想對她說幾句感謝的話,可是看著老人平靜的眼神,我理解了她的心思,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我盡心盡力地拉了一支我最拿手的曲子。一曲終了,老人輕拍手掌,說:‘真好,小伙子。優美的琴聲已經沁入了我的心田。'”就這樣,學生們相互啟發,用自己的語言創造了情境,將語言內化、運用,進一步感受到了“我”與老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總之,教學手段作用的充分發揮,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學實踐的創新,語文教師必須明確目的、恰擇時機、精選內容、豐富手段、擴展主體,努力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遠且理寓其中,從而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