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如果說20世紀是“財富屬于物質資源”的時代,那么21世紀將進入“財富屬于人力資源”的時代。培養和造就面向21世紀的各級各類人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21世紀,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場競爭將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未來的生存狀況和地位,這場競爭之本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在科技飛速發達的今天,上大學成了莘莘學子的執著追求,上好大學成為望子成龍家長的殷切希望,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成了今日大學的目標。作為傳授高深知識的殿堂——大學,不是13億中國人圓夢想之地。因為,今天的大學不僅需要培養大批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級技能專門人才。
職業學校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塊空白。職業學校是培養專業技能之地,這就成為了學生的另一種明智選擇。筆者認為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自覺地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去。通過在職業學校中的教學經驗與感悟,筆者感悟到了課程在職業學校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看到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學校要善于運用顯隱性課程培養學生寬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知識、高尚的人格和綜合的素質。筆者試著從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角度談談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感悟。
一、職業學校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閃光點
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素質教育與終身教育都提到教育日程上,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會運用知識,還要有社會價值觀、責任感、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的教學來完成。因此,怎樣構建完整的中等職業學校課程體系,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人才,不但需要有計劃的顯性課程,還要有多樣化的隱性課程。
1顯性課程的魅力
在信息化的社會,科技發達帶來了多樣化的課程,課程是學校之靈魂,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課程的兩大支柱,有各具特色。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中,筆者感受到書法、音樂和上機操作等課程明顯受到學生的青睞。我親自教授書法課程,書法的學習可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課堂上學生是教學的靈感源泉,筆者體驗到學生從一無所知到孜孜不倦的熱情,從基本的書法常識:買毛筆、墨水、紙張等,到橫、豎、撇、捺、字、詞的學習,最后形成整幅作品,學生們積極性很高,常常能看到學生大顯身手的情景。通過一個學期一筆一畫的書寫,學生不但掌握了書法的基本常識,也培養了良好的習慣,摒棄了粗枝大葉、馬虎等毛病。
另外,在計算機上機課前15分鐘,每次都可望見密密麻麻的人堵在門口,擁擠現象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有時下課鈴響許久,學生也不忍離去,寧可不休息,也愿意花些時間學習他們喜愛的課程。另外音樂、體育等藝術類課程,也深受學生歡迎。
2隱性課程的精彩
隱性課程內涵與外延如此廣大,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很精彩。首先,要通過教學手段、教學行為、教學內容和師生關系等隱性課程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學校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教授學習知識;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教學生做人。而職業學校隱性課程的精彩還集中表現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有感染力的校園文化上。
其次,開設了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一是學術性的活動,如看新聞聯播、讀報、辯論、演講、寫作等。二是娛樂性的活動,如教唱、校園歌手大賽、春游、秋游等。三是體育性的活動,如籃球賽、拔河比賽、運動會等。每晚收看新聞聯播活動,學生可以從新聞聯播中了解最新的新聞,得知最新的社會發展動態;每周二、四、六的讀報活動,把最新的娛樂、生活、科技等知識傳遞給同學,對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十分有益。每周一、三、五的唱歌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可以自由報名,充當音樂教師,教授最流行、經典和古老的歌曲。這些活動,能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學生也容易形成積極、樂觀、活潑的性格,帶著舒暢的心情投入學習,學習效果更為明顯。
最后,學校通過有感染力的校園文化熏陶學生。通過人性化的環境設置來改善硬件和軟件設施,構筑有感染力的校園物質文化;通過學校的校訓、校歌、校風、優秀教師等來整合精神文化;通過校紀校規、校園制度來約束和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
這些活動像清新的空氣,彌漫在整個校園中,凈化每個學生的心靈;像爛漫的鮮花,開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陶冶每個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健康成長。
二、職業學校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存在的問題
職業學校有計劃地開展了一系列的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看似有組織,有計劃,實際上存在一些問題。
1顯性課程存在的問題
如英語、語文、數學等納入教學計劃內的顯性課程,學生很排斥。為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老師費盡心思調動課堂氣氛,學生的熱情也只在短短的瞬間,望穿秋水般地等待鈴聲而心神不定、不斷瞌睡尋找周公、身在曹營心在漢神游室外等情形屢見不鮮。如果說興趣是影響學習的因素,那難道所有同學會同時喜歡書法、音樂等課程?事實并非如此,今日課堂,顯性課程占有很大份量,而實踐課程的學習確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輕松自由的課程,并非愛好。
學生排斥顯性課程,是教師、學生、還是課程的問題呢?可以說,是三者問題的交織,是原本設計顯性課程時就存在問題,沒有跟上社會變化和科技發展。這種課程設計原本就不符合學生的興趣與要求;所以顯性課程的改革已經是刻不容緩。興趣是最大的導師,像金庸寫的《雪山飛狐》進入高中課本,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也是課程改革的過程,不應該遭遇學者批判,我們要換個角度試著接受這種改變。職業學校,不要施加文化課程的壓力,以免學生產生畏懼,而應開設更多有選擇、學生感興趣、對實際生活有意義的課程。教師也要提高課程意識,自覺加入課程改革隊伍,使課程能趕上科技和社會的發展。
2隱性課程申存在的問題
隱性課程是潛在課程,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賦予隱性課程更廣博的外延與內涵,職業學校教師忽視教學,學生厭惡學習等現象是教學中的隱性課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校園文化和課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另外,學校通過融入社會的隱性知識來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卻出現了一個潛在的問題。
在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企業需要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校給學生提供實踐工作的機會,通過實習,學生更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學校也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進市場、下工廠,支持學生與企業主動聯系、主動交流。中等職業學校重視動手能力,培養的技術人才很受企業歡迎。但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打起職
業教學的幌子,利用學生做勞工,送去工廠賣苦力,也美其名曰學習,同時,還打出優惠政策,學生上學不收學費,其實,不過是將學生送往工廠打工獲得的廉價工資來抵作學費,更可惡的學校還從中撈取中介費。這樣的學校是一塊毒草,也是惡魔,既延誤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又吞噬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沒習得應得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讓學生對本有的正確的世界觀產生了懷疑。
這種隱性知識,學生不但毫無收獲,還深受其害,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所以中等職業學校要明確辦學方針與理念,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不能為了聲譽做昧心事,為利益毒害學生。
三、對解決職業學校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問題的對策
1加強文化知識學習,規劃顯性課程體系
中等職業學校重視學生技能學習,輕視文化知識學習,學生文化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水平明顯低于高等院校。但職業學校終歸是一所學校,文化知識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也是一所學校應當要培養的。在文化知識的教學上,中等職業學校遠沒達到職業學校的要求,學生對文化知識不感興趣,厭學情況十分嚴重。中等職業學校要規劃顯性課程,強調文化知識的重要。在知識的傳授中,教師是引導者,教師要教授學生知識的習得方法,這樣,文化知識的傳遞才能綿綿不斷。另外,對于學生的人品、社會責任感、世界觀、價值觀等素質的培養,也是教師所不能忽視的。所以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保證文化知識的獲得。有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才可能加速知識的整合。
2完善隱性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隱性課程的內涵與外延豐富多彩,中等職業學校不能把隱性課程局限在校園文化與課外活動上。教師是引導學生攀登成功的巔峰的第一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言行舉止、人格信仰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能更健康、全面地成長。所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構建良好隱性課程的一條途徑,學校可以讓廣大教師投入教學研究中,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多樣化的隱性課程建設。
另外,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授者,靈魂的塑造者。在教學中,教師要細致入微,不斷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顯性課程之力來完善隱性課程。在顯性課程中間接地傳授隱性知識,通過顯性課程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做人。學校也可以樹立全體教職員工是教育者的思想并優化學校組織管理方面開發隱性課程,給師生創造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校園氛圍,使師生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潛能。也可以通過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環境等隱性課程,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3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互相促進,完善課程體系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全新經濟形態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質教育與終身教育思想已成為教育改革新的指導理念。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互相結合,才能完善課程體系,真正實現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顯性課程能讓學生掌握扎實穩固的文化知識,然后將知識運用到隱性課程中,這樣才會完成更高水準、更高水平的任務與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都起到最大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應該規范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以更多的特色吸引學生。雖然中國已邁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但中等職業人才的需求永遠是無法滿足的。一個國家,光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統是不健全的,如果基礎教育、中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中的某一環節薄弱或跟不上變化,對于培養人才、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都是有缺陷的,整個教育系統也會陷入癱瘓狀態。因此,只有打造中國職業學校的品牌院校,健全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教學,中等職業教育才能培養祖國的棟梁之材,構建精彩的教育,營造繁榮昌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