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摘要]專業師資缺乏是困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區域性培養課程師資的過程中,通過潛心研究,蘇州市勾勒出全能型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像”,立足區域基礎,又理性提煉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專業基本素養,即主題設計網絡化、課堂指導綜合化、教學評價理性化,為課程師資的區域性培養明確了基礎性目標。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素養提煉
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證明,教學質量與教師品質,教育內涵與教師的理解力、創造力和表現力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對于新課程的亮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言。教師隊伍的建設狀況更是決定著該課程的生死存亡。伴生于課改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背景領悟、精神轉化、特質把握、框架提煉、內容創生、活動指導和管理評價,都離不開教師創造性的工作和規范性的操作。課程的發展需要優質師資的支撐,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智慧決定著該課程的未來前景和行走姿態。
一、著眼發展,明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全面素養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是本輪課改的亮點課程。集中體現了諸多新課程理念,如綜合、實踐、生成、開放、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等。在課程發展仍然舉步維艱的當前,這樣的高難度、理想化課程似乎只有“通才+專家”、“教育家+實踐者”才能勝任。歷經多年的研究,蘇州市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理論上應該具備的四類素養,勾勒出了一個全能型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像”,教師們也就有了相對清晰的發展目標。
1情意素養:樂于挑戰,勇于實踐,勤于學習,善于交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前景美好但路途艱辛。無課標,教師無米做炊;無模式,學校無章可循;無教師,課程亮色空幻。要肩挑課程執著前行,其艱難程度不亞于走蜀道。因此,教師的情意素養當列首位。優秀的課程教師必須對課程實踐充滿激情,不畏艱險,其形象與“探路者”大致相當。而在具體的師生教學交往中,良好的情意素養還能幫助教師真正走進學生群體,成為學生歡迎的“知心姐姐”與“合作伙伴”。
2理論素養: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動態關注課程發展信息,敏銳把握課程導向視點。綜合實踐活動尚處于摸索階段,一切都是靈動的、不斷變化著的。如何準確把握課程特質。如何結合區域基礎和校本實際走出一條課程發展之路,如何協調整個課程系統內部諸多要素……太多的困難擺在面前。“只見樹木不見林”是沒有出路的,教師必須站在新課程的全局性高度來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承擔課程組織與教學職責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向“科研者”轉型。同時,教師研究式的教學實踐也成為專家、領導對課程有效把脈的可貴資料。
3知識素養:知識豐富,愛好廣泛,且有特殊專長。三級化的課程管理模式將基層學校推到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最前沿。缺乏統一教材,教師要自行開發活動資源;兼顧學生個性,活動菜單要涉及多個知識領域;過程指導靈動化,教師知識積累和社會經驗要無限拓展。顯然,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必須要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努力成為“智慧老人”。擁有一技之長,有助于找到一個視點并成功開發多個主題,較好地兼顧學生興趣、教師能力和課程價值。
4能力素養:包括課程開發與實踐能力、教學與指導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能力等,這是一個直接關系到課程執行力的素養指標。要求教師具備或不斷發展多項綜合能力,成為素質教育意義上的“教學能手”。
二、著眼現實,提煉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專業基本素養
全能型的教師顯然是能夠勝任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教學與指導工作的。現實是,這樣的優秀教師資源極其稀缺,假如一味堅持理想標準,只會使基層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望而生畏。因此,要切實解決課程師資的培養問題,必須在全面素養的理想目標之下,進一步分析區域師資基礎,提煉出適合本區域課程推進的更為現實的教師發展目標。
為切實掌握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現實狀況和潛在資源,為課程師資的發展提供方向,2006年,蘇州市設計并實施了全市范圍的抽樣問卷調查,掌握了本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師資素養方面的基本情況,蘇州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以兼職教師為主,部分學校設有專職教師:專職教師主要承擔研究、管理、教學等多項職能,為兼職教師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兼職教師大多擔任班主任或兼任信息、勞技等學科。教師們接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普遍不長,對課程的全面理解尚待提高,缺乏實際操作經驗,但也真實呈現了課程師資發展的區域基礎,即有理想,有活力,有特長,充滿激情,樂于合作,涉獵廣泛,信息能力較強。以此為基礎,通過多年的研究式課程實踐,蘇州市理性提煉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三項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基本素養。即主題設計網絡化、課堂指導綜合化、教學評價理性化。
(一)主題設計網絡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教學是以學生活動為基礎的,學生的知識經驗、社會閱歷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教師應多方面準備活動素材以滿足學生的“自主選擇”需求。實踐活動要系統設計和有序推進,兼顧自然、社會、人文三大課程內容維度,且考察、研究、操作和反思貫穿其中,教師應有效組織、合理指導。為此。“主題設計網絡化”成為基本技能之一,具體有以下“設計三化”的要求。
1主題拓展寬泛化。這是一項考驗教師思維廣度的能力要求。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和不可測性要求教師能在寬泛的主題范圍之內,憑借其豐富的知識積累、敏銳的社會關注和多樣的操作技能帶領學生經歷一段段精彩的探究之旅。
2活動結構邏輯化。主題的拓展必然導致視點繁多,怎樣做到雜而不亂、合理架構?如何推進系列活動,循序漸進?教師必須思考、篩選、分層、排序,其結果,就是獲得一個點、線、面立體交錯的“系列活動邏輯結構”。主線、輔線可以隨著教學指導的深入而靈活轉換。“綱舉目張”就是它的設計效果。
3系列設計電子化。蘇州教師的教育信息技術使用基礎普遍較好。而且電子化表達系列活動的設計,便于保存,更利于教學交流和再度開發。所以,我們推出概念圖(思維導圖),提倡教師運用inspiration和mind man,ager軟件來表達活動設計。那一張張由節點和連線組成的開放式電子結構圖,是教師教學指導的好幫手,也成為校本教研的好材料。
(二)課堂指導綜合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決定,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職能遠遠高于普通意義上的“教學”。在有限課時中。如何引導學生共同做好活動組織、主題拓展、方案調整、資源共享、難點攻關、成果展示、評價反思?系列活動在“課內+課外”的時空展開,如何通過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而實現系列活動的收放自如?這考驗著教師的高效教學和規范指導能力。為此,我們提出“評課八條”,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指導在主題落實、活動組織、方法指導、材料積累等方面的綜合化要求。
1主題拓展科學合理。圍繞活動主題,科學設計并
合理引導多重內容的活動,并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2學生實踐自主有效。指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選擇、主動實踐。圍繞主題“聚焦動”。活動過程“探究動”,相互配合“協作動”,共同學習“師生動”,做到“思”、“動”結合。
3學生小組分工合作。靈活采用多種方式建立學生小組,結合學生特點指導小組內部合理分工。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關注個別學生的參與狀況,激勵個體努力,引導集體合作。
4方法指導適時恰當。授人以漁,在活動進程中主要滲透三類方法的指導:研究方法,如文獻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等;操作方法,如種植、養殖、設計、制作等;專項技術,如資料搜索、合作分工、方案設計、交流論證、數據處理、成果提煉、論文(報告)撰寫、成果表達等。
5資料積累細致翔實。指導學生注意積累活動資料,如開題報告、論證資料、調查材料、有效數據、實物模型、照片圖表、研究報告、個人體會、展示材料等。活動資料可以采用統一樣表,也鼓勵自己進行科學設計。
6指定領域整合滲透。以研究性學習指導為載體,整合滲透其他指定領域的教學,如義務教育段的勞動與技術、信息技術、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高中學段的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
7師生關系自然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保障綜合實踐活動在生態教育環境中共同建構,逐步生成。
8教學風格特色鮮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豐富性和靈動性,為教師的自由創造開辟了廣闊空間,教師的自身素養也將賦予教學與指導以鮮明的個性色彩。
(三)教學評價理性化
充滿理性的教學評價能夠反映教師對現實活動的整體把握,也是自我反思和集體研討的一條基本途徑。我們要求教師做到“評價三析”,以實現其理性的教學思考與真誠的朋輩協助。
1結構分析。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教學指導進行結構性分析。整體把握特定系列活動的“點”和“線”。對于某一次具體的師生活動,既要準確判斷活動任務是否落實,又要全面衡量其在主題延展、探究深入、過程推進、學生發展等方面是否成功發揮了承上啟下的節點功能。
2視點評析。能夠選擇有價值的視點展開評論,可以夾敘夾議,也可以綜合評析。視點評析是否獨到,教學反思是否深刻,語言表達是否流暢,這都與教師的理論涵養和實踐水平相關。
3狀態剖析。能夠關注課程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不斷反思,理性判別自己的教學狀態和發展方向。積極參與校本教研或中心組活動,在真誠的思維碰撞中學會堅守和變通。憑借不懈努力和友伴互助,逐步形成體現自身風格、符合自身實際的實踐智慧,實現專業成長。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把上述三項基本素養稱為“技能”,是因為它明確了課程教師的基本操作要求,也體現了系統的課程設計和執行能力。同時,也稱其為“素養”,是因為它更多地蘊含著課程教師專業發展的綜合涵養和基礎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