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必須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是資源開發的一條有效策略,資源整合的基礎是生本意志的凸現,其目的是服務課程、優化資源、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其形式主要有主題引領、有機交融、延伸拓展和自然生成等。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資源整合策略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資和人力,是課程內容的直接來源,也是課程得以實施的條件。目前國家只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本的授課時數和課程標準,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參。內容來源于地方和學校的自主開發生成。因此,學校如何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是這門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關鍵。而整合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一條有效策略。
整合,通俗地說就是把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整體。課程資源的整合就是把不同的資源組合在一起,共同為課程的實施服務。它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理念,更是一種策略。通過組織和協調,把彼此分離的資源整合成整體,追求資源的最優化和整體資源效益的最大化。以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標。
1課程特點使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之一為綜合性。也就是說,一切以書本知識傳遞為主的教學活動都不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范疇,都不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任何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知識體系的學科來“教”的做法。都有損其課程價值。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課程資源的綜合性、整合化?!毒C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域”;“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所以學校要據此克服那種按單一的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的弊端,緊緊扣住學生這個核心,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學生與自我、學生與文化等各種關系,在各種資源的整合中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2資源優化必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來源是廣泛多樣的:按照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根據課程資源存在的形態,可以分為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根據物理特性和呈現方式,可以分為文本課程資源和非文本課程資源;根據性質。可以分為自然課程資源和社會課程資源;根據存在方式,可以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根據功能特點,可以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由于每一項課程資源都不是孤立地被開發與利用,幾種或多種課程資源必然以整合的形態存在于活動中,因此,運用整合的理念,采用整合的策略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才能夠服務于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求對課程資源重新組合,實現課程資源的最優化。
3學生發展必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而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學生個性發展的興趣和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展的需要,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生活經驗。因此,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決定了我們要在學生個性這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的整合中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兒童生活領域涉及兒童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因此它在培養目標上是綜合的,強調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整體發展,培養通過多種手段、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谶@一價值取向,必須實現社會、自然、自我世界的資源整合。
從特征上來看,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機地“結合”,是一種近乎化學意義上的溶合,其核心是聯系的建立。資源整合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策略。具體表現為:
1主題引領
主題引領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跨領域的綜合主題,整合多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展開研究。這種問題可以是范圍比較廣、研究的時間跨度比較大的“長線主題”,也可以是通過相對短時完成研究的“短線主題”。長線主題一般由學校依據地域文化、校本文化、學校特色等統籌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主題,使研究活動形成系列。譬如有學校把本地的漤港文化作為綜合實踐的一個主題,這是一個長線主題。他們把溇港文化資源整合成橋、船、住宅、蠶絲、茶、蟹、電纜、飲食、旅游等板塊。學校整合這些板塊的文化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使綜合實踐常態化,而且發展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短線主題一般結合長線主題來確定并整合各種資源,也可以從一些身邊的隨機性的問題中提煉課題。整合資源開展研究。如“關于小學生零用錢的調查研究”、“走進廣告世界”、“雞蛋的承重有多大”等都整合了校內校外以及家庭的各種資源,有效地實施了綜合實踐活動。
2有機交融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四大指定領域以融合的方式設計與實施。根據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一起實施,使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如“中國結”主題活動中,第一個環節主要通過訪問、參觀學習、請教專家的方式探究中國結的歷史、了解中國結制作的工藝流程,是研究性學習的環節;在第二個環節中,學生試編中國結,經歷編制流程,是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環節;宣傳中國結的活動,是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環節。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資料查詢作為以信息收集為主的信息技術教育貫穿其中,是典型的有機交融性綜合實踐活動。其次,人力資源的有機交融。一是指導教師有機交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課程的指導任務不是某一位教師能夠完成的,因為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到各學科課程所特有的學習方式,如語文學科中的語言文字表述、自然學科中的觀察與實驗、數學學科中的統計與測量、藝術學科中的表演、繪畫等。因此指導教師的融合是綜合實踐活動資源整合的重要內容。二是學生資源的有機交融。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在課程實施中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其相互的融合顯得特別的重要。尤其是在小組合作中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積極的相互依賴,即目標相互依賴,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個學習目標;角色相互依賴,每個成員的任務和責任分明,相互補充和相互支持,同時還可以進行角色的交換;信息相互依賴,成員之間相互交流信息和分享有關材料。
3延伸拓展
課程資源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可以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某一指定領域拓展的形式、教師特長的發揮以及與其他學科拓展的形式得到整合。在延伸中形成新的課程資源。一是指定領域的拓展。如以四大指定領域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為切入口,從簡單地動手操作延伸到對這一操作材料、操作設計、操作步驟以及產品的用途、特點的研究,在延伸中豐富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二是學科的延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科知識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與學生的生活、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因此,學科知識的拓展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寶貴的資源。
4自然生成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生成性,它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創生的課程。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是學生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在活動的展開過程中,學生獲得實際的體驗和發展,新的主題不斷生成。當學生生成的資源與原有資源整合,就可以成為新的資源,從而形成新的主題。一是由問題生成。本著“問題即課題”,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空間,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認識不斷深化,體驗不斷豐富,新的問題、新的課題將不斷涌現。二是由興趣生成。讓學生開展與自己興趣“對口”的活動,從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由同伴之間的興趣差異所帶來的新鮮感,在彼此交互與撞擊中摩擦出新的火花,也生成新的主題,從而整合課程資源,開展研究。
當然,以上資源整合的策略形式,還必須將生本意志的凸現作為資源整合的基礎。因為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經驗和實際的課程,它的宗旨是學生全員、全程參與,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資源的具體利用中要著眼于學生的基礎,立足于學生的意志,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致力于學生體驗和能力的鍛煉,使課程基于校本,更是一門生動的生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