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6.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44-01
摘要:城市景觀的概念是因循時代而發展的。經過學習諸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實踐中的經驗、感想,在文中本人把對鄭東新區城市景觀設計的理解歸納為四大特點即:一、城市景觀設計的個性化特點;二、城市景觀設計的多樣性特點;三、城市景觀設計的自然性特點;四、城市景觀設計的時代性特點。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特點
城市景觀是社會發展的載體,涵蓋了社會制度、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哲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城市景觀設計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創作,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經過學習景觀設計界諸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實踐中的經驗、感想,在文中本人把對鄭州鄭東新區城市景觀藝術設計的理解歸納為以下四大特點:
第一、鄭東新區城市景觀設計的個性化特點
每個城市景觀都應該有它自己所固有的、獨特的、鮮明的個性。這是因為:首先,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乃至民風民俗所展現出的多姿多彩潛移默化地主宰著城市景觀,賦予城市鮮明獨特的景觀個性。其次,每個城市所處地域的自然地理、風光和氣候環境氛圍無不給自己居住的城市留下深深的景觀記憶。再有城市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城市景觀建設水平的差異,也必然導致城市景觀的個性化發展。
鄭東新區的城市景觀藝術設計引入了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風格獨特,靚點突出,極具個性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生態城市。通過道路、河渠、湖泊的綠化建設構建生態回廊,并將龍湖生物圈與嵩山生物圈、黃河生物圈有機相連,形成生態城市。二是環形城市。通過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的環形道路及CBD和CBD副中心的環形建筑群形成了一個獨具魅力的環形城市。三是共生城市。新區規劃重視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相協調,同時保持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延續性,體現了新區與老城、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四是新陳代謝城市。借用生物學的概念,通過組團式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城市新陳代謝的理念。五是地域文化城市。規劃體現了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特色,根據龍的傳說及湖的形態,把規劃中的人工湖取名為龍湖;CBD和CBD副中心兩個環形城市,通過運河連結,構成象征吉祥和諧的巨型“如意”湖;六棱塔形的會展賓館,建筑外觀形似我國古代的笙箏蕭河南藝術中心以及引入我國傳統的“四合院”、“九宮格”式建筑理念的商住建設等,彰顯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鮮明的城市個性和獨特的城市空間形象。
第二,鄭東新區城市景觀設計的多樣性特點
“城市景觀反映了人類中最基本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態度差異,更反映了人們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的不同” [1]。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景觀藝術設計的多樣性,也是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必然要求。
一是建筑物形態要有特色,要能展現其獨特的景觀魅力。鄭東新區“CBD”有兩圈高層建筑群組成,內環建筑高度80米,外環建筑高度120米,“CBD”副中心是由高度為100米的寫字樓、賓館和商住樓,極講究建筑物外觀線條、色彩乃至幾何形體的不同和變化,具有非常鮮明和獨特的景觀藝術魅力。二是建筑空間和環境要滿足人們生活多樣性的需求。鄭東新區“CBD”商住圈與風格各異的園林公園有機地融為一體,道路之間與高架橋連接,城市雕塑、人行天橋、建筑小品布置合理美觀大氣,城市景觀多樣性的特點在這里得到充分地發揮。三是建筑與周圍環境要協調。建筑離不開環境,環境能映襯建筑。建筑與環境形成和諧、整體的形象,能使人們心理、生理機制活躍起來,達到心曠神怡的目的。
第三、鄭東新區城市景觀藝術設計的自然性特點,自然性原則就是使設計從地形的塑造上、水體的形態上、山石和植物的藝術配置上,盡可能地遵從自然,適應自然。尊重自然是景觀設計的首要準則,保護自然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要維護自然界本身的緩沖和調節功能[3]。因為自然界在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系統來維持生態平衡。
位于鄭東新區的“鄭州之林”公園,該處的景觀設計就充分地利用了自然性的原則。起伏有致的地形、迂回曲折的環路、縈回彎轉的小溪、層次豐富的植物配置,這一切滿足了都市人渴求自然的,融入自然的心態,是競爭激烈的都市人心靈釋放的良好空間。讓我們從鄭州之林水景其周圍的景觀設計來解讀一下自然性原則的應用。人工水系以一個大型的文化性廣場為源頭,曲水流觴,最終通過動力系統將水從結尾送到源頭和個別中間處,從而實現水系的循環利用,模仿大自然的潺潺流水。整個水景在茂密、幽深的叢林谷地蜿蜒曲折,池水清澈見底,水中水生植物散植有序,水的周邊散丟著看似隨意放置的觀賞石,實際上在施工時每一塊石頭的放置位置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如下圖) 。更為新奇的是在溪流的邊上裝有微型霧噴,形成虛無飄渺的景觀,宛若仙界一般。徜徉其間,空氣清新,鳥兒啾鳴,給人以如詩如畫的意境,讓人真正領悟到“一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真正蘊涵。從鄭州之林人工水景效果中我們領悟到,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承、不可分割。早在幾千年前莊子就曾經說過:“天地并我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第四、鄭東新區城市景觀設計的時代性特點
城市景觀藝術設計過程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也是自然生態系統轉化為城市生態的過程,它同時代發展而發展,無論是審美,還是科技,時代的各種信息符號,會悄然地在城市景觀中表現。鄭州市鄭東新區景觀建設,在利用現代技術方面就有很多,如在自然悠閑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公園內,利用現代張拉膜技術建造的“拉膜亭”,巧妙地點綴其間;園路的鋪裝運用使用新技術制成的能使雨水快速滲透到地下生態環保型材料的陶瓷透水磚;又如在公園的園路或廣場道路的表面附著有現代樹脂附熒光玻璃珠,在夜晚不但有助于行走安全,還是原本平淡的道路景觀增色不少;利用世界上目前最先進的聲光技術的中心湖水幕電影等,這些現代技術的應用使公園廣場更具時代魅力。還有在鄭東新區的建筑形態的設計(如下圖)就很符合現代人簡潔而不簡單的審美情趣,所有這些一再表明城市景觀藝術設計離不開現代技術,無形中城市景觀都已被刻上了時代烙印。
如果把城市建筑看作城市的骨架,那么城市景觀設計就好比城市的血與肉。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和處理好實用與美觀、歷史與現實、局部與全局、傳承與創新、自然與人文等多種約束性或關聯性關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交出一份城市景觀設計的合格答卷。
參考文獻:
[1] 魏向東宋言奇 《城市景觀》,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 俞孔堅等 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 《中國園林》
[3] 咼智強 《景觀設計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 作者簡介:朱慧娟(1973-)中原工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工業設計的教育研究工作,曾獲省、廳級設計獎項5項,出版著作2部,發表論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