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成寶
中圖分類號:D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51-01
摘要: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如何做好新時期的信訪工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煤炭企業;新時期;信訪工作;重要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信訪工作的意見》指出:“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做好新時期的信訪工作,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加強黨風建設尤其是干部作風建設,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穩定工作,結合本人工作實際,認為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做好信訪穩定工作要具備“四心”
做好信訪穩定工作要具備耐心、細心、真心和用心。
1.耐心。群眾上訪無非是反映情況、求決申訴、揭發控告、批評表揚、獻計獻策。由于他們解決問題心情迫切,有的情緒激動,難免出現過激言行,這就需要我們保持頭腦清醒,以靜制動,不急不躁,切不可因情緒失控,針尖對麥芒,造成矛盾激化。要耐心聽取上訪群眾的情況反應,對反映的問題要逐個了解,做好記錄,一一進行正面解釋,疏導工作;問題重大的,要盡快給予答復,使群眾消除隔閡,增進對黨的理解和信任。
2.細心。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種類多,且紛繁復雜,接訪人員一定要細心認真,弄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做好取證調查等工作。對上訪群眾既要察言觀色,又要細心揣摩,千萬不能因一時工作疏忽對群眾上訪反映的問題不予重視,草率行事,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
3.真心。群眾上訪反映情況和問題,本身說明對黨組織抱有希望,很需要上級部門幫助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我們對群眾的上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要真正去關心群眾上訪反映的問題,切不可漠然處之,一推了之,或久推不決,這樣勢必讓上訪群眾齒冷心寒。
4.用心。用心是解決群眾上訪問題的潤滑劑和穩定劑。對待群眾上訪不能有畏難情緒,要堅信絕大多數上訪群眾所反映的問題是正當的、合理的,要用心幫助他們逐一解決,而不能心不在焉,或用心不專。這就需要我們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情同此心,心同此理,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公開、公正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取信于民,也才能更好地贏得民心。
二、做好信訪穩定工作要做到“五宜五不宜”
1.宜見不宜避。領導同志要親自出面,主動與群眾對話,傾聽他們的要求。凡屬合理的,在政策、條件許可的范圍內能夠解決的,應及時答復,認真落實;無法解決的,也要解釋清楚,適當安撫。要采取積極、妥善有力的措施,疏導、分留群眾,切忌避而不見或由下屬虛以應付。
2.宜散不宜聚。對群眾集體上訪應及時處置,迅速疏散,不能在機關長時間滯留。在疏散時,要注意與集體上訪隊伍中的領頭人和活躍分子接觸談話,曉以利害,動員和促使他們把上訪群眾撤走散去。
3.宜動不宜激。群眾集體上訪往往情緒急躁、話語尖刻、言辭激烈。針對這種情況,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不慍不火、不急不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忌火上澆油,說過頭話,扣大帽子,橫加指責,上綱上線,導致事態激化。
4.宜斷不宜拖。對已經發生的群眾集體上訪,絕不能采取官僚主義態度,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更不能推諉扯皮,回避矛盾,必須迅速作出反映,提出對策。不能久拖不決,激化矛盾。
5.宜實不宜虛。對群眾集體上訪提出的問題,凡是符合政策規定又有條件解決的,要積極給予解決,一時難以解決或與政策不符的要求,要向群眾解釋清楚。如果回避矛盾,只能引起群眾反感,加劇對抗心理,形成新的沖突。
三、做好信訪穩定工作要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群眾上訪問題,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堅持領導干部下訪制度,這是遏止上訪量增加的行之有效措施。首先,變上訪為下訪能變被動為主動,及時化解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實行下訪制,干部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訪貧問苦,訪能問計,傾聽群眾呼聲,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可以及時發現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一些矛盾處理起來也就會得心應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變上訪為下訪,能使決策更科學、更實際、更符合人民的意愿。下訪的過程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在決策之前,通過下訪了解、熟悉各地的實際情況,在獲得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思路就會更加清晰,決策就會更加符合實際,更具有指導意義。再次,變上訪為下訪,能夠改進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提高領導藝術水平。實行下訪制,能督促各級干部主動深入基層,樹立群眾觀念,豐富工作經驗,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增長才干,特別是增強應付和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最后,變上訪為下訪,能起到宣傳群眾、幫助群眾、引導群眾的作用。通過下訪發現和幫助群眾解決在生活、生產及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教育群眾看大局、看發展。同時,也實現了信訪工作由辦理案件向調研服務的轉變,成效十分顯著。
由于有形土地市場建立不是很完善,調控能力不強,因而有時候會出現部分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指標變相成了經營性商品房開發供地指標。而且因缺乏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一些地方以發展經濟為由,競相壓價、減免地價,造成了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并且在有些地方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如土地儲備資金缺乏,難以為繼;有些地方在儲備土地運作后,對土地收益釜底抽薪,殺雞取卵,挪作他用;有些市州收購儲備中心短期行為盛行;更有一些地方領導意圖收購、政府指定儲備,使儲備地塊經營空間不大或開發成本太高,甚至滋生腐敗。
三、土地市場建設的對策
1.切實加強土地市場建設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同心協力,發揮整體功能
認真做好土地市場建設規劃的實施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土地市場建設規劃提到重要地位,納入議事日程,制定明確的目標,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實領導責任制,在各級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門的領導下,會同有關部門共同落實。各級土地市場管理部門要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保證政令暢通、信息暢通,做到思想統一、認識統一、工作統一,充分發揮整體功能,共同抓好土地市場建設的各項工作。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管理隊伍的專業素質;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提高管理隊伍的政策理論水平;加強法制宣傳,增強管理隊伍的法制意識;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基層國土資源管理所在土地管理執法中的作用,逐步建立一支結構完善、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高、法制意識強的高質量人才隊伍,保障土地市場建設的有序開展。
2.建立可靠的資金保障體系
積極貫徹“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方針,拓寬融資渠道,增強土地資本運營能力,為湖南省土地市場建設重點工程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一方面通過政府財政、政府貸款、銀行貸款、公開發行土地債券和土地資產證券等多種途徑籌集建設資金;另一方面建立土地基金,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增強土地資本運營能力,將土地資本運營收益作為土地市場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
3.建立土地市場建設的技術支撐體系,改革創新,總結推廣成功經驗
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土地市場建設技術支撐能力。要充分發揮湖南省內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圍繞土地市場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深入研究。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或措施鼓勵創新,對重大科研課題或創新成果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和鼓勵。要建立快速的成果推廣機制,保障重大科研或創新成果能夠及時的運用到土地市場建設和管理活動中。尊重首創精神,鼓勵改革創新,對今后土地市場建設出現的新問題,按照研究、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的方式開展工作。要注意汲取和總結下級部門取得的成功經驗,及時上升為政策法規。積極借鑒國內外土地市場建設的先進做法,結合湖南省實際逐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石曉平,曲福田等.經濟轉型期的政府職能與土地市場發育[J].公共管理學報.2005(1);
[2]王雷.淺析中國土地市場規范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11);
[3]周誠.完善我國土地市場的幾點思考[J].中國房地信息.2004(4);
[4]陳叔紅.明確任務 扎實推進 努力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http://www.sdpc.gov.cn/zgg/dfgg/t20061031_91006.htm
* 作者簡介:周根才(1968—),男,安徽樅陽人,碩士,安徽省長豐縣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理論研究。
* 基金項目:湖南省軟科學項目(2007ZK3030);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青年基金(07016B);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人才引進項目(101-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