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74-01
摘要:對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與國際交融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的期望值也在不斷增加,社會發(fā)展對英語的要求越來越高。與之相比,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缺陷和所處的困境也十分突出,使英語教學陷入一種被動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公共英語;高職;教學模式
一、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所處困境分析
1.英語學習的認識和社會要求存在偏差
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然而,在高職院校中,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英語不重要,只要學好專業(yè)課,就能干好工作,對技術人才在英語上的要求缺少客觀的認識和必要的了解。根據(jù)我們對在校學生的調查,67.5%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取等級證書。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密切的今天,英語已成為一種世界上相對通用語言。英語的普及性體現(xiàn)在國際政治、經濟商貿、信息交流等各個領域。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和健全的進程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綜合素質、實用技能、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等一些與現(xiàn)代化生產聯(lián)系緊密的要素,成為了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首選標準,尤其是在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先進生產工藝的應用等方面,英語表現(xiàn)出其重要作用。高職學生要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綜合技能。
2.高職院校生源復雜,英語基礎普遍薄弱
高職學生一部分是通過普通高招錄取,另一部分為三校生(技校、職高、中專/中師)。我們通過查閱學生的高考成績,摸底考試、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對我院2003、2004、2005、和2006級的學生進行了入學時的英語詞匯量、閱讀和聽說能力進行調查。高考成績在90分以上的為11%,詞匯量在1500左右,基本達到高職入學起點的基本要求,80分以上的為24%,詞匯量在800—1200,50-70分為61%,詞匯量在600-700,50分以下為4%,詞匯量不到500。由于英語基礎薄弱,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懼怕的心理,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騰云駕霧一般,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這樣在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60%的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困難;30%的學生基礎可以,但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導致實際英語成績差;1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受整個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英語讀、寫能力提高緩慢。
3.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導向,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指導思想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xiàn)象。教學中仍然停留在課本+粉筆+黑板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上。教師以講解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難以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應試教學的現(xiàn)象仍然比較嚴重,在公共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大多以通過考試,取得等級證書為目的,影響了高等職業(yè)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大部分畢業(yè)生經過10~12年的英語學習,其英語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仍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對高等專門性應用型人才的層次、水平、專業(yè)、種類的需要,不能流暢地、恰如其分地進行語言交流。用人單位普遍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不甚滿意,高職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用人目標存在相當大的偏差。
4.教學方法和考核手段單一,不能滿足教學現(xiàn)實的需要
談起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的英語教師都有深切的體會。中國城市的孩子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直到大學,學習英語的時間為10-12年,而最終大多數(shù)收效甚微。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方式,單一的考核手段以及枯燥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社會對高職學生的就業(yè)要求從注重知識轉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們的教學方法也應從注重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輸,而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自主地學習。
二、教學模式的轉換
為適應社會的需要,高職高專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和目前存在的問題,公共英語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主要應該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主體,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英語和其它學科有所不同,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培養(yǎng)和提高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的參與,但是,長期以來,公共英語教學的模式基本上是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了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因此,必須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轉變“滿堂灌”的局面,真正實現(xiàn)教師既傳授知識又培養(yǎng)能力,學生既能夠通過閱讀欣賞不同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又能夠充滿自信的將這種語言運用到實踐中去。
2.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增強實踐性
教學指導思想的發(fā)展伴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轉換。傳統(tǒng)的教學法是教師利用母語組織語音、語法、詞匯教學,在語法理論指導下讀譯課文,著重培養(yǎng)閱讀與翻譯能力。實踐證明,語法知識的掌握并不能轉換成口語交際能力。隨著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的翻譯法也日漸顯示出不足。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交際法逐漸流行起來,使學生在交際中不斷地掌握語言技能、語言知識以及異邦文化的特點,以區(qū)別于那種純粹的“語言”能力。
3.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授課內容,真正的因材施教
每個學員的情況都有一些差別,基礎更是參差不齊,但是目前絕大部分的高校都是全校一教材,這樣使得能力高的學員不能滿足進步的速度,而學習差的學員又跟不上,因此,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教材,讓學生更好的發(fā)展進步。
4.改革面授輔導方式,豐富教學模式
以計算機教學為主,課堂教學為輔。這種教學模式以計算機網絡教學為基礎,具體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課件中廣泛涵蓋,教師不定期地進行課堂輔導,對知識要點或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答疑或講解。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學,這種方式可以豐富教學,使得課堂不再是單一的學生教師面對面,將原先的板書變?yōu)橹苯右曨l教學,提高了效率,擴大了信息量,使得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增強,同時能保證知識要點的及時傳達。
三、結論
針對目前英語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首先要做的是更新教學理念。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要不斷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語言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學習效果才能顯著。當然,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所以教學模式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絕不能停止不變。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yè)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呂樂,電大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