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337-01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接受相同的事物的時候,也因情境的不同,或觀察者的不同,表現不同的態度和反饋。這種心理反映在課堂教學中,也就意味著,被觀察者在上課的時候所作出的表現會隨課堂觀察者群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舉個例子來說,與不同的群體就餐時,人們通常對于不合口味的食物表現出不同的反應。下面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1.當廚師是自己,觀察者和品位者也是自己的時候,即便食物不好吃,也會放在那里,欣賞和回味。
這就好像,自學時對于自身知識結構變化(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產生愉悅的心情。這種效果雖然對于學生自身成長最有利,但是對于初等教育的兒童來說,自學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比例卻不宜過大。
2.當廚師是父母,觀察者也是父母的情況下,如果飯菜不好吃,兒童會直接不吃,并告訴父母,他不喜歡某種食品或者口味。
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表明,在沒有外在觀察者的自然狀態的課堂,往往可以反應真實的教學效度。但是猶如《教師的觀察力的培養——通向高效率教學之路》之中提及到的,教師在短短一節課中,要處理的事務和頻度太高,以至于他沒有辦法有效地進行觀察,并在課后通過觀察記錄進行教學反思
3.當廚師是餐廳的廚師,觀察者是老師或者教授的時候,面對餐廳難吃的飯菜,學生通常會吃的很少,當被老師或教授問及的時候,通常會說:“飯菜很好吃,但是我本來就吃很少。” 在初等教育課堂觀察的過程中,如果觀察者是比學生的地位高很多的教師,那么很難真正觀察出,學生在受講后,對于課程和教學的真實反應。
4.當廚師是學校食堂的廚師,觀察者是同學或者朋友的情況下,面對學校食堂難吃的飯菜,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下次不在這個食堂吃飯了。”
同伴觀察并做反饋是最有效的。但是在初等教育課堂觀察中,采用怎樣的媒介進行同伴觀察。是研究者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5.當廚師是餐廳的廚師,觀察由錄像設備來完成,用餐者通常會非常注意自己的吃相,甚至裝出非常紳士或者淑女的樣子。對于并不好吃的飯菜,也會吃的津津有味的樣子。
這就好像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演員一樣,面對錄像設備的時候,都很難表現出真實的自我。照片的失真現象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從觀察者對象的心理層面考慮,錄像也不利于保護學生(被觀察者)的隱私。而注重保護自身隱私也是學生心理成長的一部分。
從上面的類比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課堂觀察的過程中,采用任何一種觀察媒介,都會產生“機會成本”。或造成觀察結果的失真甚至虛假。或造成觀察結果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或不利于學生的心理成長。最終使得課堂觀察的結果變成“之所想”,而非“之所是”。如果全盤考慮,就會失去課堂觀察的可操作性。
至此,我們首先溫故并比較一下不同的觀察方法的優劣。最后站在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探尋課堂觀察的“媒介”,也就是說,在培養卓越教師或專家型教師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
課堂觀察記錄方法有多種,筆錄, 雖然效率較低,耗時且容易遺漏問題,特別是對于情境的記錄很難把握,但是卻可以一次性記錄課堂的全過程。但是, 這種方法對于觀察者提出較高要求,要求課堂觀察者對于在課堂中的事件作出快速反應。所以很容易造成記錄失真,而且沒有二次修正的機會。錄像,可獲得可重復的聲音、圖像。現場觀察的課堂觀察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細節事件上。但是事后分析的工作量會變大,課堂觀察者的即時反饋信息機會丟失。①
上述的觀察方法,都是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理論取向和基調。然而在倡導學生中心的今天,課堂觀察也應該開始更多關注學生心理發展。
以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課堂觀察活動鋪天蓋地。事前“準備”而后給專家領導作秀演戲的課堂觀察活動更是司空見慣。學生或迫于壓力或是基于表現或掩飾自己的想法,成為課堂觀察過程中的小演員,也早已不是新聞。
一次課堂觀察,站在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也許是一次新的反思性實踐,但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有可能是一次心靈的扭曲。雖然根據杜威的觀點,學校即凈化了的社會,但是讓中小學生這樣的未成年群體。過早的學會作秀或者作出失真乃至虛假的反饋,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也是不利于未來的教育事業發展的。
在文章之初,用餐活動和聽課活動之間類比很容易看出:站在學生角度,同伴觀察的效度是最高的;根據《教師的觀察力的培養——通向高效率教學之路》的敘述,觀察與自己授課相仿年級和科目的教學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最有利。因此作為課堂觀察的研究者,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考慮并解決這樣的兩難問題。
在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和對策:
(一) 站在保護未成年心理健康的角度,花大力氣解決并改變目前課堂觀察前“提前準備,現場作秀”的現象。
(二) 教育學專家或相關領導聽課前,應盡量低調被介紹,以減少對于學生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三) 如同時使用錄像設備進行課堂觀察,應行使對于學生的告知權。并通過人文關懷,告知學生:錄像的目的只是為了提高教師今后的授課水平。并不針對個別學生,希望學生不要心理壓力,并因此作秀,要表現最本真的自己。
(四) 站在被觀察者角度的教師,應妥善做好授課準備,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知識傳授,注重關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變化,注重進行反思性實踐。
(五) 站在觀察者的教師,應避免給學生產生壓力。應盡量低調出現。課后點評時,也應低調評論,不宜作出過于激烈的評論。要用贊賞和感恩的心情,用理性的思維,做出客觀評論或批評。
參考文獻
[1] 么加利,張新立:《教師觀察力的培養——通向高效率教學之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
[2] 邵光華,王建磐:《教師專業發展取向的觀課活動》,《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總第284 期)
[3] 崔允漷,周文葉:《課堂觀察:為何與何為》,《上海教育科研》,2008/06
[4] 崔允漷:《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 《教育發展研究》 2007/18
[5] 顧泠浣,周衛:《課堂教學的觀察與研究——學會觀察》,《上海教育》 1999/05
[6] 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研究中的現場觀察》,《教育研究與實驗》 1998/01
[7] 沈貴鵬:《師生課堂口頭言語互動研究》,《教育科學》,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