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玉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它能引起學習的需要,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是學習的一種動力。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減負及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下面幾個方面談談在物理教學中應怎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
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實際,提出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往往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熱的良導體及不良導體的概念及分類時,我在原演示實驗的玻璃試管中裝水加放了一條小金魚,在實驗前設問:若將裝有金魚的試管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后小金魚會怎樣呢?
講授《光的折射》時,可先提出以下一些問題:透過老花鏡看緊靠鏡子的物體,顯得比原來怎么樣?透過老花鏡看遠處物體物體又會怎樣呢?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學生必然會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而課后又是課堂的延伸。結合物理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小實驗、小制作也是發展物理興趣的好形式。中學生來說,可讓他們自己動手制作簡易測力計、桿秤、潛望鏡等,這樣做,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二、制造學習上的懸念
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制造懸念,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一種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會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滑輪組》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滑輪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時上端提線,下端線進人盒中,結果出線比進線長得多。此時,一般學生會感到好奇,基礎扎實的學生會想到是省力杠桿并急于想得到證實,因此產生強烈興趣,當盒子打開后,學生又會驚訝,心想這是杠桿嗎?同時渴望得到明確的答復,在這樣的渴求中老師稍加分析會收到明顯效果,起到化冗長的講授為積極的探索的作用,老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三、保持刺激的新穎和變化
中學生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教學內容是否有興趣。興趣的大小,對教學效果都有直接的影響,在物理教學中若能經常保持刺激的新穎和變化,就能不斷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學習想要學習,例如在講《磨擦起電兩種電荷》這一節時,為了把這一節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激發起探求的需要,可這樣引入新課,帶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做此實驗要求當時天氣要干燥)問哪個同學能把膨脹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據生活經驗學生們會爭先恐后舉手要求做這一件認為簡單的事,然后每組叫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操作,結果會發現每位同學都事與愿違,他們發現繩子不僅沒有被聚攏一起,反比剛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厲害,這一新穎現象使學生感到非常驚奇,怎么會是這樣呢?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這種迫切,學生對這一節課的興趣會很快激發起來。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很多,提倡多觀察、多分析,對學習和鞏固物理知識很有必要,這也能時時記起,不會遺忘,自然界的電閃雷鳴,雨后的彩虹,太陽光的色散,冬天人們呼出的“空氣”,汽車的發動,發光的電,照相機照相,工人利用杠桿把很重的東西滾上去,都離不開物理知識。我叫學生多觀察,隨時聯系所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其中的道理,這樣,既能讓他們掌握課本知識,又能讓他們開闊眼界,還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五、啟發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憑借自己一桶水對一杯水的知識優勢,鼓勵學生浮想聯翩,能發現問題。為此教師要做到:勤鼓勵,不管提問題學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問題的正確與否一律熱情鼓勵。對于不切實際,漫無邊際,瞎想出來的問題,對于鉆牛角尖的問題要耐心疏導。將他們的思維逐步納入正確軌道。對那些學生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應要善于點撥,提供思路。讓學生自己去鉆研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料。教師對回答不出的問題有責任刻苦攻堅,給學生以答復。例如:有的學生學過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后問道:站在汽車里的人齊心協力向前推汽車汽車紋絲不動,但是站到汽車外面來推就能推動,都是有力作用到物體上為什么前者運動狀態未能改變,后者卻能改變?還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別人卻能抱起?
有的學生學過簡單機械后就問教師:是不是越省力的簡單機械它的機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學生學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后就問:電流表為什么不能并聯到被測電路的兩端?電壓表為什么不能串聯到被測電路中?如果電壓表串聯到被測電路中,電流表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有什么現象?能不能達到測量的目的?總之“啟發”的石子能激起學生思維的千重浪花。使他們獲得書本上并沒有寫進去許多有用的東西。
六、通過形象思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中學物理教學基本任務之一。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不少教師往往簡單地認為教師根據教材一字不差地講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學。這是對概念教學的曲解。所謂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學生會在探索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在運用概念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概念。
學生很少懂得物理概念是怎樣來的,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例講到“杠桿”這一節時,引入杠桿概念前提問學生什么叫杠桿?好多學生被問得啞口無言。直到學生照書本上讀了原句才解了圍。這樣引入概念是不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其實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實基礎的教師應精心選擇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實驗。向學生提供直觀材料,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比較,透過形形色色的現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并能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本質特征來。
給概念下定義。就拿“杠桿”概念而言,都必須通過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杠桿這個概念引人比較容易,一是生活中運用杠桿的例子很多。二是小學自然課本中關于杠桿講得比較具體。因此我們只要充分發揮這兩個長處,讓學生擺出各種杠桿的實例。并把有代表的杠桿示意圖畫出來。如撬石頭、撬開餅干筒的蓋、開汽水瓶的蓋等。然后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用途各異的杠桿共同特征給杠桿下定義。
七、及時給予成功的滿足
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在物理學習中,如果學生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若反復多次,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則會建立固定的聯系,也就會形成越學越有興趣,越有興趣就越想學的良性循環,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出一些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便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遇到困難時,教師再給予適當的幫助,當學生解決了面臨的問題后,便獲得成功的滿足:在實際教學當中要時時刻刻抓住學生的成功處給予適時鼓勵,如巧妙地運用語言激勵,對一般學生可用:“書寫認真”、“解法巧妙”、“見解獨特”。對已獲成功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進一步用言語刺激:“你還有其他方法嗎?”“你還有更巧的方法嗎?”這樣會使全班興趣高昂,切忌給學生以反復失敗的刺激,這樣才可使興趣持久。
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學生智力發展源泉不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環境和學生自身的內部環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當外部條件和個體發生矛盾時,才產生反饋。所以,只有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物理知識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學習即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魅力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因為,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識,取得良好學習成績,而良好的學習成績又能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及增強學習信心。形成良性循環。
反之,毫無興趣的學習導致學生學習失敗,即學習成績差,而成績差又削弱學習信心,喪失學習意志,使之對學習產生厭倦,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