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摘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雖然也有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但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并沒有包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二者無論從時代背景,還是具體內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不能將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整合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當然二者也不是毫無聯系、彼此完全分割的,二者的聯系點就在于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
關鍵詞: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A42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32—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既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又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提出了戰略思考和方針指導,內涵豐富而深刻,是全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1]
一、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
新中國成立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確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理論思考和探索。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就在思考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問題。1956年,蘇共十二大揭露了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問題,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問題開始暴露出來,毛澤東提出了要“以蘇為鑒”[2],探索自己的道路。蘇共二十大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在“八大”決議和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提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許多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措施。如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強調了要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思索和實踐,只能看作是毛澤東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新發展,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這些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之間的過渡性的產物。”[3]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 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從鄧小平理論開始,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概括,這些概括與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次概括是一致的”。[4]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概括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基本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的十個主要點,這十個主要點都是從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中得出的結論。“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命題”[5]。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概括了構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輪廓”的12個觀點,1992年黨的十四大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了系統化的概括。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的基礎和大框架”[6]。
(二) 江澤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
黨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創了全面開放的新局面,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胡錦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貢獻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了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發展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可以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諧論,也是重要的理論創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7]
三、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
(一)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聯系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個是毛澤東思想;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作為毛澤東思想一部分的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然也是一脈相承的。從理論主題上看,都是為了中國的獨立和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理論品格上看,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結合新的實踐和探索實現與時俱進;從理論基點上看,都是堅持實事求是,認清中國的基本國情,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和奮斗目標;從理論目標上看,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宗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
(二)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區別
首先,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時代背景不同。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是1956年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產生的。毛澤東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形成于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換的歷史時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其次,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不同。“毛澤東是在蘇共二十大之后破除了斯大林個人的迷信之后,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同蘇聯模式的對比中尋找出路”[8];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項目的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鄧小平曾說過:“‘文化大革命那件事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里。”[9] “現在的方針政策,就是對文化大革命進行總結的結果。”[10]
再次,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內容不同。毛澤東思想包括新民主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改選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其中新民主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是其主要內容。“在新民主主義理論指導下,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指導下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11]
小平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對這一首要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艱辛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升華,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七大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還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理論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和諧建設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和軍隊建設項目理論,等等。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2007:5.
[2]毛澤東選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267.
[3]徐文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演進及概念辨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6).
[4]徐崇溫.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起點的辯證分析[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2).
[5]徐文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演進及概念辨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6).
[6]沈寶祥.略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6).
[7]榮開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
[8]徐崇溫.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起點的辯證分析[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2).
[9][10]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33、172.
[11]肖貴清,劉愛武.科學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個問題[J].思想教育研究,2008,(5).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