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者
摘要: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少數民族人民作為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的主體,既是少數民族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又是少數民族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享有者,是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的依靠力量。少數民族社會發展主體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必須正確處理各階層的關系,達成少數民族社會的和諧,實現少數民族社會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社會發展主體;社會階層;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41—02
一、民族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
(一)民族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
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廣大少數民族人民的創造活動,推動著少數民族社會人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而一切生產力都是人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文明的進步程度是以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的成果所達到的程度為標志的,而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廣大勞動者實踐和智慧的結晶。
首先,少數民族人民是少數民族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之所以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從根本上講,在于人民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最偉大的客觀物質力量。人們如果不能首先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就連人本身的生存都不能維持,更談不上從事政治的、科學的和藝術的活動,也就無所謂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的。
其次,少數民族人民是少數民族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人類廣泛的精神中,在哲學、科學和文藝領域里,作為人民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對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對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是有重要貢獻的。歷代少數民族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成果,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有的甚至被視為世界瑰寶。但歸根到底,任何真正有價值的精神財富都來源于社會實踐。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作用,在于對人民的實踐經驗作了抽象的或形象的反映、概括和升華。科學的理論將人民的實踐經驗概括為系統的規律性的知識,文藝作品則以集中的、典型的形象表現人民的實際生活。
第三,少數民族人民是少數民族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革命時期以巨大的歷史主動性推動少數民族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飛躍。少數民族人民不但創造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和改變人們的社會關系,創造著社會生活本身,推動少數民族社會前進。少數民族人民即使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思想上未覺醒的情況下,仍然在世世代代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著歷史,推動著社會前進,并最終決定著歷史的進程。
(二)民族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
民族地區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要求讓創造財富的人享有財富。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承認人們的物質利益,充分肯定人們對財富的享有權。盡管對財富的享有并不是人們創造財富的惟一目的,但它是人們創造財富的重要前提。讓創造財富的人享有財富,不僅是對財富創造者的應有的回報,也是對財富創造者所做貢獻的充分肯定。
只有讓創造財富的人享有財富,才能實現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人自身的發展。讓創造財富的人享有財富,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說,具有人力資源配置的意義,即通過市場調節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讓所有的人都創造財富,讓能力更強的人創造更多的財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使人們流動到合適的崗位上,使每一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力。人們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的能力發揮的過程。
只有讓創造財富的人享有財富,才能不斷推進少數民族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生產力的發展就是不斷地使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后生產力,在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以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為基礎的社會進步,又是與人的創造性能力的發揮聯系在一起的。
二、民族社會發展主體的階層結構
(一)民族社會各階層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和開放的擴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民族地區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和科技化的逐步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社會分工必然帶來或伴隨社會分層,使少數民族社會的階層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以職業為基礎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占有狀況作為劃分社會各階層的標準。少數民族社會(除去以漢語為母語的民族)可劃分出以下幾大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擁有組織資源和部分經濟資源,經理人員階層擁有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私營企業主階層擁有經濟資源,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擁有文化資源,辦事人員階層擁有少量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個體工商戶階層擁有少量經濟資源,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擁有很少量的三種資源,農業勞動者階層擁有極少量的三種資源,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基本沒有三種資源。以上幾大階層中,農業勞動者階層人數最多,其余各階層人數較少。
(二)正確處理民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
首先,構建與階層關系相適應的政治模式。中國少數民族政治發展有著自己的發展邏輯、內在規定性和價值追求,未來的政治模式不能以別國的政治模式為模板進行簡單的“復制”。中國少數民族政治發展,只能是在汲取各種政治模式精髓的基礎上,對現有基本制度進行創造性的發展和完善,從而構建與階層結構相適應的政治模式。
其次,培育合理的階層結構。協調階層關系的基礎是有一個合理的階層結構。在合理的結構下,比較容易調整各種關系。在關于什么是合理的階層結構問題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橄欖形結構,即能夠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階層是社會的主體。構建橄欖形的階層結構,必須以減少農業勞動者階層在社會各階層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經理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的比例為基礎。
再次,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完善稅收制度。公平、合理的稅收制度是協調階層關系的一個基本的手段。民族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二次分配(初次分配由市場來完成)中的作用,以稅收為杠桿適度調節收入差距,并且通過制度和政策引導高收入階層投資慈善和公益事業,從而有效地協調階層關系,減少利益沖突。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階層關系和諧的穩定器。民族地區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初步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和住房保障等,但社會保障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民族地方政府應立足于實際,建立相關的法規和制度,使社會保障制度法制化,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共生。
第四,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從根本上改善階層關系的重要舉措。民族地方政府應當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制定科學的戰略和具體措施,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社會流動,從根本上改善城市各階層與農村各階層的關系,實現從農村居民占總人口的大多數向城市居民占人口大多數的轉變。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預警機制。社會階層矛盾是一種客觀存在,與其等到矛盾爆發時再消極被動地應付,還不如完善社會預警機制,防范于未然。
三、民族社會發展主體的全面發展
(一)民族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首先,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是隨勞動實踐而歷史地發展的,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人類歷史是通過勞動自我生成、自我創造的歷史,也是自然界對人而言的生成史。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過程。所以對自然界來說,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就是人改造和征服客觀世界能力的發展。
其次,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是社會的人,人是在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社會關系實際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個人必須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多種領域的交往,在交往中形成豐富而全面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就是個人關系的普遍性發展和全面性發展。
再次,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全面發展。個人的發展依賴于人類整體的進步,但這并不否定個人因素的獨立性。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雙重關系最終體現在個人身上。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全面發展至少包括人的需要、人的活動、人的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總是隨著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的層次表現出需要的豐富性和全面性。
(二)推進民族社會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推進少數民族社會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是指以科學技術發展為紐帶,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包括社會組織、政治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情感方式等諸方面內容的、社會與人相統一的全方位的社會總體變遷過程。[5](P328)社會現代化作為社會各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總體變遷過程,其變遷的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政治體制的現代化,居住區域城市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社會結構的分化與整合等。
其次,推進少數民族社會人的現代化。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的主體。一方面,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個體總是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并從根本上受到所屬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影響。社會的現代化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現實基礎,離開社會現代化去談人的現代化無異于構架海市蜃樓式的神話。另一方面,社會現代化也離不開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一個與社會現代化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同時,人的現代化也是動態發展過程。雖然并不存在一個全球性的固定不變的現代化標準。
參考文獻:
[1]李恒瑞等.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論綱[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強.轉型期中國社會分層[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4]陳小鴻.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奚從清等.社會學原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