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知識資本的增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后,知識成為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知識的地位迅速提高,乃至被當成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而與人相分離。這點可以從對“知識共享”一詞的分析中看出。因此,厘清知識以及與知識相關的概念,進一步理順知識管理中的幾對關系,對糾正對知識管理理論的誤解和誤用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知識;知識管理;知識共享;隱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85—02
知識管理在我國已經先后越過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的理念導入階段、2000年~2003年的技術導入階段,目前正處于大規模的內容開發階段,并即將進入全面的整體應用階段。在如火如荼的表象背后,也存在著許多對知識管理理論的誤解和誤用,因而對之做一冷靜的思考和厘清很有必要。
一、問題的提出
知識本體論理論認為,知識的創造來源于個人隱性知識,但由于個人知識容易流失,因此,組織應努力將個人隱性知識轉化為組織所擁有的組織知識。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作出最好的決策。正是在這樣一種思想統領之下,知識被過多放大,乃至被當成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而與人相分離。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認為,“知識創新并不是簡單地處理客觀信息,而是發掘員工頭腦中潛在的想法、直覺和靈感,并綜合起來加以運用。”他還提出了知識創新的共享環境,即“場”的概念,非常關注發揮人的能動性。然而,在許多文獻中,“知識共享”被簡單化地理解為對某種實體進行傳遞和分享,并被廣泛地誤解和誤用,喪失了它原本所應承載的內涵。
二、質疑與辨析:知識能被共享嗎
在很多知識管理文獻中,由于人們對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幾個概念的關系時常混淆不清,對知識載體的社會特性未加注意,對知識的類別不加區別等等,因而導致理解的混亂。下面從四個方面來分析知識的難共享性。
1.知識的建構性特點說明知識的難共享性。知識不同于數據與信息。數據是關于事件的一組離散的客觀的事實,一般可用結構化記錄來描述,是對客觀事物所做的記錄。信息是通過采用分類、計算、調整與精簡等方法處理后具有意義的數據,信息是靜態的、可詮釋的,因而是可傳遞、共享的。而知識本質上是動態的,是從信息產生行動的能力,包括判斷力、專業知識和技術,通常需要協同工作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建構的,具有很強的主體性,不同的人由于具有不同的經驗背景,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因而是不可以傳遞、難以共享的。知識只能經由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獲得。知識需要行動來體現,只能在人對信息的運用中體現和產生。
2.隱性知識的非編碼性說明知識的難共享性。英籍匈牙利哲學家波蘭尼將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前者是指個體能夠意識到并能用言語表達經過編碼的知識;而后者是指個體完全不能意識和用言語表達的,是難以編碼的知識。信息管理的內容主要是顯性知識,知識管理的內容主要是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雖然也是知識,但并非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反映客觀實踐的知識,它是處于隱含的狀態,與知識所有者緊密結合,屬于個人私有,是受到知識所有者個人需求和觀念影響的、活的知識。從這點可以看出,隱性知識這些特性與知識共享有著天然的矛盾。
3.知識的權力特性說明知識的難共享性。社會資源一般有兩大特點: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得人們對資源的占有具有排他性。根據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觀點,知識與暴力、財富成為社會權力的基本源泉。而在今天的世界,權力發生了最深刻的轉移,暴力和財富本身都開始依賴于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權力發生了轉移,從有錢人手里轉移到有知識的人手里。因為知識是一種特殊符的號財富……知識減少了對原材料、勞動、時間、空間和資本的需要,因此,知識成為先進經濟的主要資本。”知識的這種權力特性使得人們對于那些屬于個人私有的知識諱莫如深,也增加了組織中知識共享的難度。
4.信息(知識)超載帶來知識的難共享性。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面對的信息資源數量急劇增加,信息獲取工具和途徑也日益多樣化。與期望相反,在接踵而來、應接不暇的信息面前,一些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會相對大大減弱,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或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還有一些人無法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并消化信息,甚至會產生焦慮心理,這些都屬于信息超載的現象。信息超載與信息貧乏一樣,都可以帶來知識的難共享性。
綜上所述,在知識管理理論中過多強調知識共享,夸大知識共享的現實可能性和作用,實際上是陷入了某種認知上的“迷思”和誤區:①誤認為知識是某種外在于人的、靜態的實體,因而可以很方便地傳遞和共享;②誤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內核性知識管理,即只注重對技術或學術系統內的知識進行管理,而忽視了連帶性知識的管理;③先入為主地做出人性善的假設,誤認為組織成員都樂于學習、樂于分享知識,沒有看到人還有“經濟人”、“理性人”的一面。
三、視點轉換:四種關系的明確
1.信息與知識的關系:傳遞還是建構?知識管理理論認為,組織中有大量的隱性知識存在,知識管理的任務就是發掘這些知識,使之顯性化,并供組織成員“共享”。顯然,這種“共享觀”持的是“賣方”立場,即只要“賣方”愿意供應,“買方”就能獲得。這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差之甚遠。根據建構主義觀點,知識不是傳遞的,而是主體的一種建構活動。即使“賣方”愿意供應,“買方”也未必能獲得,它強調的是“買方”對知識的轉化過程。因此,知識管理的核心由知識共享轉向組織學習就成為必然。根據學習型組織理論,組織學習是相對于個體學習而言的,不等于個體學習的總和。組織學習強調的不是知識的簡單交換,也不僅僅是解決知識源的問題,而在于異質知識之間的相互“激發”,使知識帶上個人意義,或者生成新的知識。它符合知識的動態性特征。
2.組織中人與人的關系:“奉獻原則”還是“交換原則”?有人認為組織的知識管理主要有兩大任務和目標:一是管理過去知識、挖掘組織的知識資源,通過尋找知識、整理知識、儲存知識,使組織知識信息化;二是管理未來知識,形成組織的知識資產,通過分享知識、創造知識、利用知識,使組織知識價值化。因此,組織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通過諸如繪制“知識地圖”的方法“找到知識”,似乎知道了“知識在哪里”,解決了知識源的問題,就解決了知識管理的問題。根據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個體之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為他們都從相互交往中通過交換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一理論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因此,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交換關系。布勞同時指出,雖然大部分人類行為是以對于社會交換的考慮為指導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這樣受到交換考慮的指導,社會交換只是人類行為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使行為變為交換行為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一是該行為的最終目標只有通過與他人互動才能達到;二是該行為必須采取有助于實現這些目的的手段”。這兩個條件正好符合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交換,也就是說,組織成員既不是單純的知識的供應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種主體間性關系,他們因各自知識的異質性而使交換成為達到共贏的重要原則。
3.知識與人的關系:“主知”還是“主情”。第一代知識管理的特點就是過分強調整個組織內現有知識的共享,這就說明了技術因素在大多數第一代知識管理活動中的巨大作用,而沒有認識到組織中的人是隱性知識的載體,它的實質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更多強調技術因素,注重加快知識的轉移,提高組織的績效,把知識本身作為一種實體放在首要位置,因而是“主知”的。第二代知識管理考慮了人力資源和過程的主動性,認為知識是主體的內部建構過程,與該過程相伴隨的不僅有智力活動,還有情感活動、意志努力,把“從”放在首要位置,因而是“主情”的。應該說,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思想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所出現的一個新的階段,與信息管理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對知識主體性的發現和確認。
4. 領導與員工的關系:“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知識管理理論的假設可以從兩個角度提出:一個是知識的角度,另一個是管理的角度。從知識的角度提出的假設是:組織內部擁有大量隱性的知識;知識管理就是要解決“人們愿不愿共享”和“如何更好地共享”兩個問題。因此,組織比較關注“專門知識”(技術或學術系統內的知識)。這種知識在當前的知識管理研究中已經被比較充分地強調了。另一個假設是從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即領導者的“知識孤島”現象,知識大量積聚在組織的底層。從這個角度看,知識管理要解決的是“自下而上的溝通”問題,組織應該關注“關于員工”的知識(行政或管理系統內的知識),因而改變組織結構,減少管理層次,管理重心下移,形成扁平化組織是關鍵。從管理的任務來看,管理主要解決協調、組織等問題,即用人問
題,而不僅僅是專業問題、技術問題。因此,知識管理應該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溝通行為,這一點與學習型組織理
論不同。
四、結論
知識共享的內核是將員工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但由于個人知識具有建構性的特性、隱性知識的非編碼型特征、知識的權力性特征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過載等原因,導致形成知識共享悖論。文章通過對知識的非共享性分析,進一步明確了知識管理中信息與知識、員工與員工、知識與人、領導與員工四對關系,對糾正對知識管理理論的誤解和誤用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華偉,董小英,左美云. 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時間[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2.
[2]李平,張慶普.從知識共享到知識和諧:一種知識管理觀念[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0,(3).
[3]彭正文,陳文心.論知識與權力的社會交換 [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5).
[4]余向前.網絡環境下用戶信息超載問題及對策 [J].圖書館學研究,2008,(1).
[5]吳巖,曹衛平. 試論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的整合[J]. 科技導報,2004,(8).
[6]戴勝華. 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的建立[J]. 成人教育,2007(1).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