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摘要:葉卡特琳娜二世的用人政策是靠機制來實現的。一是把人才培養作為治國的根本,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資源,為鞏固政權、發展國家服務。其用人政策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既包括社會變革的環境因素,也包括時代因素,還包括用人者個人的經歷及性格等因素,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了葉卡特琳娜二世用人政策的形成。
關鍵詞:葉卡特琳娜二世;用人政策;人才治國
中圖分類號:C9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92—02
葉卡特琳娜二世是中世紀時期全世界28位女皇中政績比較顯著的一位。她能在男權統治的封建時代獲得34年獨掌天下的權利,把俄羅斯帝國推向鼎盛階段,其睿智與膽識必定有超出常人之處。其中,她理性的用人政策在治理國家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一、葉卡特琳娜二世的用人政策
(一)“百年樹人”——培養機制
培養機制是用人機制的基礎,建立良好的培養機制,對于儲備大量的治國人才意義重大而深遠。葉卡特琳娜二世深知建設國家、稱霸圖強、長治久安不能沒有人才。人才從何而來?首先要培養。培養人才的機制大致分為學校教育、貴族子弟的家庭教育、女子教育、游學和留學教育。
1.貴族子弟的家庭教育。俄國貴族素來就有家庭教育傳統,顯貴家庭多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葉卡特琳娜二世統治的年代,俄國上層社會盛行法國式社交生活,貴族家庭多聘請法國家庭教師教育其子弟,讓貴族青年學好法語。家庭教育在地主家庭中重獲得了廣泛的發展。但是,這種家庭教育通常是膚淺的,目的僅在于學到“法國式的優雅”。雖然有弊病,但年輕人一旦掌握語言工具,世界知識寶庫之門便向他們敞開,精神需求也隨之提高。
2.女子教育。一般來說,俄國女子教育是被極端忽視的,至于女子享受社會教育一般認為是始于1764年。在這一年里,葉卡特琳娜二世在彼得堡創辦了斯莫爾尼學院。女皇為籌辦這所學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從校址的選擇到人員的落實,均是女皇敲定的,就連這所學校的校規也是她親自制定的。為了籌措教育經費,葉卡特琳娜二世放棄了皇室基金。在葉卡特琳娜二世看來,要使一個國家的公民變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個人的第一個老師——母親。
3.學校教育。葉卡特琳娜二世統治時期,俄國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在1773年創辦了彼得堡礦業學校,二是建立于1757年的彼得堡藝術研究院。在18世紀70年代初,形成了進行職業訓練的學院教育體制。彼得堡礦業學校是俄國第一所高等工業學校,后改名彼得堡礦業學院,為俄國發展冶礦事業培養急需的人才。同時陸軍醫院和海軍醫院都附設有外科學校培養醫生。這些學校對發展俄國專業教育,培養建設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18世紀80年代,俄國學校教育的結構與布局開始發生某些積極的變化。在18世紀80年代以前,俄國統治者對教育事業缺乏整體的認識,在他們的思想中還沒有國民需要受教育的觀念,一直到1782年,在彼得堡才建立了國民教育委員會。1786年女皇頒布了由該委員會制定的《國民學校章程》。該章程是沙皇政府頒布的第一個有關國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她說:“消除幾個世紀以來的迷信,使國民受到新時代的教育,這是一種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的事業,是對子孫后代有益的事業。”[1]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國已有各類學校550所,在校學生62000名。這是俄國教育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因此,葉氏王朝是俄國教育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4.游學和留學教育。隨著俄國國力增強和教育的發展,出國訪問的貴族人數日益增多,他們為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俄國18世紀中期的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別茨科伊即是一例。在出國貴族中,多數人還只是作短期訪問,不過,既然出國也常常要周游一些西方國家。這種訪問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有的人訪問歸來還辦雜志、寫文章,介紹中西歐各國風情、制度和有關專業的狀況,并聯系本國情況加以思考。例如,作家、政論家和歷史學家卡拉姆津即是一例。為了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葉卡特琳娜二世開始成批地派遣俄國學生到西歐去學習。例如,1766年葉卡特琳娜二世派遣12名“才德出眾的學生”赴萊比錫大學留學,由政府資助每名學生800盧布,還為這批學生派去了一名督學。[2]她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負責挑選優秀學生到西歐去學習。留學生發表了大量作品,把西方的研究成果介紹到俄國來。曾經留學格拉斯哥大學的莫斯科大學法學教授葉·杰斯尼茨基回國后就在莫斯科大學開設羅馬法講座,并把羅馬法應用到俄國法律中來,以至于后來影響了俄國法學的發展。
(二)“收天下人才”——引進機制
葉氏不僅從國內選拔人才,還從國外大量招聘人才。為了稱霸圖強,就必須有大批的人才,而人才培養需要時日,最便捷的辦法便是將天下的人才收為己用。招聘國外人才的途徑,一方面是通過與她保持聯系的朋友,其中主要是啟蒙思想家;另一方面是派人到國外直接去招聘。葉氏曾委托狄德羅代她招聘人才,一時間狄德羅的住宅成為職業介紹所,大量學者、教師、醫生以及許多著名工匠云集于此。通過狄德羅的推薦,法國著名雕刻家法爾科內(1716~1791)來到俄國,為彼得一世建立了一座青銅紀念像。難能可貴的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在接到狄德羅對法國作家米西歐的推薦書后,馬上命令當時主管外交工作的潘寧和這位法國人商議,要求想方設法吸引他到俄國來工作。[3]葉氏之求賢若渴于此可見一斑。葉氏不僅讓她的外國朋友幫她招聘人才,還派其心腹大臣施盧澤公爵到國外廣攬各路英才。從西歐各國招聘來的大批人才,奔赴到俄羅斯各個地方的各個行業,他們為俄羅斯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而有益的貢獻。如來自德國的奧古斯特·路德維希·施羅塞是俄國戈丁金歷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成就推動了俄羅斯歷史學的發展。
二、葉卡特琳娜二世用人政策的成因
(一)社會變革的環境因素
葉卡特琳娜二世當政時期是俄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環境為人才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社會變革主要體現在封建農奴制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形成,工場手工業大批涌起。根據沙皇政府手工工場委員會的統計,“18世紀60年代末,各類手工工業的數目如下:呢絨業73個、麻布業85個……全部手工工場的總數為663個。1767年,紡織業生產總值為27743000盧布,冶金業和金屬加工業生產總值為28759000盧布”。[4]這樣,在社會經濟變革時代,對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文化藝術等人才的需求就顯得比較突出。同時,貴族地主階級為挽救風雨飄搖中的農奴制度,適應國內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制度內部資本主義結構的形成,穩固統治基礎,也要求它適應社會經濟新變化。如接受歐式教育,具有新時代精神,出國訪問的貴族人數日益增多。而且,隨著社會變革的進程,人們普遍接受一個觀點,即教育被視為塑造一個有理想的、完善的公民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也被視為改善人民處境的一種手段。所以,18世紀下半期,隨著國內經濟、政治的發展,葉氏認識到加緊培養有文化的官吏和各種專門人才的必要性。因此,社會變革的環境因素是人才政策得以實施的基礎和前提。
(二)時代因素
葉卡特琳娜二世登基之初,時值動亂之秋,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從國內來講,社會動蕩,統治集團內部因沙皇的頻繁更換而導致人心不穩。還有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不可忽視,在葉卡特琳娜二世成長與統治俄國的年代,整個歐洲都處在法國文化的影響之下。在上述時代背景下,葉卡特琳娜二世在其統治前期實行“開明專制”。前面提到的俄國第一所女子學校的舉辦、商業學校的開設、藝術教育的發展、引進國外人才,都是與葉氏的“開明君主專政”相聯系的。從國際來看,隨著17~18世紀世界整體發展,給當時尚處于落后狀態的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和巨大的威脅,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競爭不僅僅限于對殖民地的爭奪,而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競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這種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葉卡特琳娜二世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情況下,實施一系列人才政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俄羅斯貴族中的杰出人才為葉氏政權服務,安撫各派政治力量,穩固自己的政權,促進俄羅斯社會的平穩發展。另一方面,向西歐國家學習,多方尋求,不分國界,網絡人才為俄羅斯所用。
(三)君主因素
列寧曾指出:“專制制度是一種最高權力完全地、整個地由沙皇一人獨占的管理形式。”[5]沙皇頒布法律,任命官吏,引進人才,派遣出國,辦什么樣的教育,開什么樣的學校,傳授什么知識,以及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等等,一切都是由沙皇個人發起,或者由他說了算。在這種情況下,人才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沙皇個人的素質、能力和他本人所受的教育所決定的。1762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剛一登基,就宣稱自己是彼得一世的繼承者,俄國將重新回到彼得一世開創的道路上。葉卡特琳娜二世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首先跟葉卡特琳娜她自己的人生經歷有關系。因為她是個德國人,她的家庭教師是個法國人,是一個接受當時西方啟蒙思想教育的一個人物,所以她從心里認為西方的東西應該是比俄國先進的。葉卡特琳娜自幼好學,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和她以前的一些懶惰無知的統治者不同,她懂得法語、德語、俄語,讀過許多古典名著和當代名流的作品。由于從小受路德教的影響,也由于受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葉卡特琳娜二世確實思想比較開明。她頭腦敏捷,胸懷壯志,決心使俄國強盛起來。尤其可貴的是葉氏具有包容的氣魄,能夠容納不同國家、宗教、貴賤有別的人才,因此吸收了大批人才為己所用。雖然俄國引進人才、招待人才的費用很高,但葉氏并不在乎,她認為是值得的。她在讀書筆記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所孜孜以求的是但愿上帝托給我的這個國家興旺昌盛……國榮我亦榮。”
參考文獻:
[1][俄]格奧爾吉耶娃.俄羅斯文化史——歷史與現代[M]. 焦東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38.
[2]吳式穎.俄國教育史——教育現代化視角所作的考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Kutharine Anthory. Catherine the Creat[M].Newyork,1925.
[4]斯杰潘諾夫.蘇聯史綱:18世紀下半期[M].莫斯科,1956:109-111.
[5]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19.
(責任編輯/劉惠音)